首页 历史故事 瓷器要玩儿“清三代”

瓷器要玩儿“清三代”

时间:2022-02-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瓷器要玩儿“清三代”今天的收藏界有一流行语:“瓷器要玩儿清三代。”意思就是清三代的瓷器集收藏家们万千宠爱于一身。这里的“清三代”指的就是清朝时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康雍乾盛世时期。

瓷器要玩儿“清三代”

今天的收藏界有一流行语:“瓷器要玩儿清三代。”意思就是清三代的瓷器集收藏家们万千宠爱于一身。这里的“清三代”指的就是清朝时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康雍乾盛世时期。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雍正承上启下13年,三人共同的努力使清朝国富民强、经济发展迅猛,手工业也有了极大的飞跃,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制瓷业的发展。

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红釉、素三彩,雍正、乾隆时期的粉彩、斗彩、珐琅彩以及五光十色的各种颜色釉,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写当时的瓷业是“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

工艺如此精巧的瓷器,让我们看看清代的人们主要用它们做什么:做饮食、盛器和日常用具,如盘、碗、杯、碟、盅、盏、壶、瓶、罐、洗、缸、盒以及凳、桌、枕、烛台等;做摆设及玩赏品,如花瓶、花樽、花觚、壁瓶、桥瓶、插瓶、花盆、花托、鼻烟壶和瓜果、动物像生瓷、各类仿工艺品瓷器以及陶瓷雕、瓷塑等;做文具和娱乐用品,如砚、水盂、印泥合、笔筒、笔、笔架,等等。(www.guayunfan.com)

可见,在当时,瓷器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无论皇亲国戚、王公大臣还是寻常百姓都少不了它们,可它们毕竟只是生活用具,然而就是这些普通却又并不寻常的“生活用具”,让欧洲人痴迷了整整几个世纪,商人们为了炫耀自己从东方带回的“神奇”瓷器,通常都带着神秘的表情说,这些东西可以验毒,把有毒的食物或其他东西放在里面,它们就会忽然裂开,这种神奇的“功能”是制作时就设计好的。

无论传言是如何经不起推敲,欧洲人对这种滑润细腻、绚丽多彩、玲珑剔透,绘着美丽图案的中国瓷器都充满了神奇的幻想,他们称其为“China”,后来这个英文单词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称,可见瓷器对古代中国的影响有多么深远,以至于它能代表一个国家。

康雍乾统治的十七八世纪,欧洲市场上中国的瓷器同黄金一样贵重,也可以说比黄金还贵重,西方人的热烈追捧使瓷器成为王室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之宝,甚至是国王们互相往来欲图表示友好或炫耀富贵的馈赠佳品。许多有钱却买不到瓷器的世袭贵族,不惜重金派遣专人万里迢迢到中国来定做瓷器,然后作为传世珍宝收藏。

当时北欧瑞典王国的一个地位显赫的贵族就是这样做的,同时他为了显示自己高贵的地位,严格地预先绘制了成套的图案,要求中国工匠必须依照这些图案烧制瓷器。他派遣的人乘船在海上漂泊了几个月,终于到了目的地,可是携带的图案被海水浸湿了,渗出一圈淡淡的水痕。

中国的制瓷匠人发现了图案上的水痕,感到很为难,来的人一再强调必须按照图案丝毫不差地烧制,但是这水痕是因为意外还是故意弄上的?被派遣来的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了。当时没有无线电话,匠人无法跟瑞典的那位贵族沟通,只好决定完全按照图纸去完成——你说完全一样就完全一样,无论水痕是故意弄上还是不经意弄上的都没有我们的责任。于是,工匠们便把水痕也当作图案的组成部分烧制在了瓷器上。

然后,那位瑞典贵族经过漫长的等待,拿到了有水痕的瓷器,为此他大发脾气,那个被派遣的人只好战战兢兢地说出了原因。贵族拿起图纸一看,发现上面真的有水痕,更令人吃惊的是,瓷器上的水痕跟图纸上的丝毫不差。这个美丽的误会令这个贵族立刻转怒为喜,不停地称赞中国制瓷工匠高超绝伦的技艺,得到消息后的亲朋好友也不断地来他府上要求看看这些宝贝,如今,这些瓷器依然在瑞典珍藏,被瑞典人视为无价的国宝。

其实不仅仅是烧出水痕的高超技艺令欧洲人惊叹,对于瓷器欧洲人始终都有挥之不去的神秘感,比如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中国人怎么就能用泥土烧成如此致密洁白,轻轻叩击还有金属声音的东西。欧洲的许多王公贵族为了满足强烈的占有欲,发狂地逼迫骗人的炼金术士给他们仿制中国瓷器,他们根据传说中的方法试着把珍珠、贝壳磨成粉,加进陶器的原料里烧制,但是结果依然惨不忍睹,与中国的瓷器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

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了无数的“能人异士”,却烧出这样不伦不类的东西,欧洲人在恼怒之余,对中国的瓷器更加好奇了,好奇心害死猫,却也激发了这些贵族们无限的想象力,有些人装成行家,说中国的瓷器既薄又轻、光鉴照人,绝对是用珍珠、贝壳磨成粉以后制作出来的,但是塑造成型后要把它们深深地埋在泥土里,一百年后才能挖出来,这时候瓷器就“成熟”了,因为每年都要埋许多瓶子,所以必须把日期标在瓶底上,才能知道何时去挖出已经成熟的瓶子。

得到制瓷方法,烧出精美的瓷器,对十七八世纪的欧洲人来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可是在中国,制瓷的历史已经很悠久了,瓷器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4200年前的原始青瓷,不过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则出现在东汉年间,在此后2000多年的时间里,瓷器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制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到康乾时代,终于达到了巅峰,清三代,是我国古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话又说回来了,清三代瓷器为什么如此受追捧呢?

原因有很多,最主要就是中国的制瓷业经过了2000多年的发展后,到清三代时期,由于工匠们吸收了无数前人制瓷的精髓,技术已经日臻成熟,通俗点说,就是到顶峰了,所以这个时期的瓷器无论质量、数量都已经令前代无法比拟,尤其是官窑瓷器更是代表了中国制瓷历史的最高水平。

既然水平无法超越,制作者就开始在品种和花样上下功夫,所以清三代瓷器品种繁多。除了前代的斗彩、五彩、素三彩外,康熙年间又出现了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种,瓷器的器型也非常丰富,各种装饰性瓷器都较元朝、明代大为增加,既有仿古又有创新,比如康熙时期的观音瓶、棒槌瓶等,雍正时期的牛头尊、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等,乾隆时期则又出现了各种精巧小器,如鼻烟壶、鸟食罐、仿象牙等。

另外,清三代瓷器的纹饰也不拘一格,而且每朝各有特色,康熙朝的纹饰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长篇铭文为特色;雍正朝的纹饰则偏重图案化,流行绘桃果、牡丹、玉兰等,纹饰线条纤细柔和,有意思的是,画的人物中,男的一般都在渔、樵、耕、读,女的则都在琴、棋、书、画;乾隆朝纹饰更为复杂多变,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吉祥如意,纹饰必须有这种寓意,如百禄、百福、百子、福寿等。

所以说,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匠师们发挥智慧,精工巧制,使瓷器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这就是如今的古董市场上,清三代瓷器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重要原因。

清代制瓷业,仍以景德镇为中心。这并不奇怪,不只在古代,也不只在清代,即使在今天,景德镇也是瓷器的代表、象征,讨论瓷器不谈景德镇,那跟没说差不多。景德镇就有这么个别称,代表其存在的意义——中国瓷都。

这四个字,概括了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历史特征,灌输了历代制瓷工匠的智慧和劳动,显示了景德镇对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发展的巨大奉献。景德镇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是千年窑火不断的产瓷胜地,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单一行业发展起来的城市,这个单一的行业,当然是制瓷。

古人说天时、地利、人和,不过从制瓷业的角度来说,光是“人和”,即制作者手艺精湛是不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景德镇在这方面就显示出了优势,明《江西大志·陶书》中说“陶厂景德镇……水土宜陶”。这并不是自夸,景德镇的确“水土宜陶”,不仅当地的气候对制瓷业极为有利,地下还蕴藏着优质的瓷土矿。

在明末连年混战中,景德镇也受到严重破坏,窑场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顺治十一年(1654)才恢复生产,当然依旧是御窑厂。康熙时期,景德镇的御窑厂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恢复和完善,产品质量已经比前代略有进步。清康熙十七年(1678),康熙派内务府官员至景德镇,驻厂督造,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臧窑”“郎窑”等。

康熙时的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胎体比较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他时期的器物要重些。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康熙五彩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另外,令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

因为顺治年间才开始恢复生产,当时只是个过渡时期,所以康熙时期虽然制瓷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模仿前代名瓷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主流。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铜器,在风格特点上则模仿各大名窑的釉色纹饰。至于创新,在康熙中后期则有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朗廷极任江西巡抚,兼管窑务后,大力推动瓷器革新,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花色品种纷纷出现,给康熙时期的制瓷业增添了极为引人注目的一抹亮色。

当然这并不能代表康熙朝的最高水平,因为还有一个重大的发明,就是珐琅彩、粉彩。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底色,后画花卉,特征是有花无鸟;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制瓷业的黄金发展阶段,这时,瓷器生产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瓷器的总体特点是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值得一提的是,粉彩在这个时候最出彩,它把康熙五彩给取代了,时髦点说,就是“PK”掉了,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瓷器一改康熙时胎体厚重、视觉上令人感觉笨重的特点,开始变得轻巧、精致起来,不能不说是一种突破。

清雍正六年(1728),唐英到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此后到清乾隆十四年(1749),一直督管陶务,在清朝历任督陶官中,唐英的成就最为卓越。在他的努力下,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而在康熙时出现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则达到了极盛,这些成就的取得,固然少不了无数匠人的努力和钻研,但是唐英也是功不可没。

乾隆时期是康乾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对于制瓷业也是一样,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不过大概也是由于条件过于优越了——最优秀的匠人、最有力的财政支援、最好的管理人才,在某些方面反而有了倒退的表现,比如虽然制作精细,艺术格调上却显得烦琐华缛、堆砌罗列,事实使我们无法反驳这样一个真理——有时候完美也是一种缺陷。

不过幸好进步是主流,这个时候,粉彩已经取代了五彩,最流行的是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匠人们技术高超,准确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于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别的物质效果,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几可乱真。

总之,清三代,中国的制瓷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瓷技术更趋娴熟精湛,品种尤为丰富多彩。高低温颜色釉“莹润纯全”,珐琅彩、粉彩精细秀雅,特别是康熙青花、五彩、三彩风格别致,雍正墨彩朴素清逸,釉里红发色纯正、鲜艳瑰丽,而乾隆瓷器以奇、巧、新、精取胜,玲珑和瓷雕等工艺瓷巧夺天工。造型精巧、装饰靡丽、瓷质莹润三者兼备,构成了康雍乾三朝瓷业的辉煌成就。制瓷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对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点,在对外贸易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时的中国仍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封建中央集权专制国家,在与国外的贸易中,中国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国外商品的需求小,而与中国进行贸易的西方国家,则大量进口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这些都是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由此造成了巨大的贸易顺差,出去的是瓷器和丝绸,中国人拿回来的却是源源不断的真金白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