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使用肝素后血小板聚集率升高

使用肝素后血小板聚集率升高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又称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获得性出血综合征,研究发现与多种细胞因子释放、生理抗凝血因子缺乏及纤维蛋白溶解受抑制有关。药物是DIC的重要发病因素。针对药源性DIC的不同阶段,可选择以下药物治疗:当患者有较严重的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减少时,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目前认为血小板悬液、凝血酶-Ⅲ浓缩物的输入是安全的。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又称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获得性出血综合征,研究发现与多种细胞因子释放、生理抗凝血因子缺乏及纤维蛋白溶解受抑制有关。药物是DIC的重要发病因素。最常见的药物为抗肿瘤药物,其次为促凝或抗纤溶药物,其他一些引起溶血的药物有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抗纤溶药和化疗药物等。

【临床表现】 DIC的本质是一种广泛的、散在的微血管栓塞症,表现为微循环障碍、出血倾向、脏器功能障碍、溶血等。药物性DIC多表现为典型的急性型,往往在应用药物后出现溶血性贫血、过敏性休克等,常有发热、低血压、酸中毒、蛋白尿等,出血倾向和肾衰竭甚为多见,注射部位及伤口渗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DIC;对肝素等抗凝治疗的反应较好。

【防治措施】

1.预防 针对溶血性贫血、过敏性休克等,及时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防止发展为DIC。

2.治疗 治疗原则为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及动态性。主要包括原发病因处理和去除诱发因素、抗凝血因子补充、抗纤溶治疗、溶栓治疗及必要的对症治疗等。针对药源性DIC的不同阶段,可选择以下药物治疗:

(1)早期给予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同时预防和治疗肾功能不全。

(2)抗凝治疗:多数主张早期处于高凝状态时,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3)当患者有较严重的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减少时,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目前认为血小板悬液、凝血酶-Ⅲ浓缩物的输入是安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