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处不胜寒高处的意思

高处不胜寒高处的意思

时间:2022-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处不胜寒从地理学角度来看,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在地球表面,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但高处不胜寒,虽然水往低处流,但低处能纳百川。二是身体或者位置上的“高处不胜寒”。面对身体或者位置上的“高处不胜寒”,要回归本位,具有包容性,不要刻意追逐高处。面对心理上的“高处不胜寒”,要有好的心态,处事泰然,锻炼强大的内心。

高处不胜寒

北宋苏轼的《水调歌头》写道,“高处不胜寒”。高处不胜寒从地理学角度来看,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在地球表面,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随着海拔的升高,人在高处确实会感觉到气温的下降,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所以人到了高处会感到寒冷,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在社会人事关系中,人处在社会的高层,会感受到孤独与心灵的寂寞,即“曲高和寡”,缺乏理解,没有知音,所以会觉得人在高处,不胜寒冷。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人们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高处不胜寒,虽然水往低处流,但低处能纳百川。在高处,权力、地位和金钱,让人光芒万丈的同时,也让人失去了许多精彩的地方。陈子昂登幽州古台也发出了于“高处不胜寒”的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袁世凯的二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袁克文也写诗表达这种心境:“乍著微绵强自胜,阴晴向晚未分明。南回寒雁掩孤月,西去骄风黯九城。驹隙留身争一瞬,蛩声催梦欲三更,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劝诫其父山顶上风大雨也大,所以不要登上那华美楼阁的最高层。我想对高处不胜寒要做三方面的理解:

一是思想意识上的“高处不胜寒”。思想意识上的高处不胜寒可以理解为曲高和寡,思想意识立于万仞之巅,山风猎猎,云游脚底,极目远眺,傲视群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超前的思维不被人理解会产生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如同登山,越到高处,人也越少,也许孤独是必然的。此所谓“自古圣贤皆寂寞”。因为修养、见识和道德到达一定层次的人不多,所以能够秉烛夜谈的人也不多,就会形成孤独的精神世界,或者不被世人所理解。

二是身体或者位置上的“高处不胜寒”。一个人处在特定的位置上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常人不会遇到的问题。人的官位或者身价等级越高,就会感觉到身上的压力越重,众人要求越苛刻,越感到孤寂与寒冷。同时人在高处,可能被众人羡慕。而工作中的压力,没日没夜的操心,要提防的东西太多了,也会感到寒冷。所以苏东坡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温暖。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三是人站得越高也许会越孤独,越遭人妒忌,路途越坎坷。内心由于无所寄托无人理解而感到心寒。达到较高成就后内心反而可能得不到认同,身边人不理解,觉得孤独,受周围人敌视,缺乏安全感等等导致内心的不安。

面对思想意识上的“高处不胜寒”,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思想的准备,面对思想意识上的寒,要耐得住寂寞,当思想意识被人接受,海纳百川之后,就会由寒转暖。面对身体或者位置上的“高处不胜寒”,要回归本位,具有包容性,不要刻意追逐高处。即使到高处,也要身在高处,心在低处,要有好的修为,要有“青娥素女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的气概。面对心理上的“高处不胜寒”,要有好的心态,处事泰然,锻炼强大的内心。我想做思想意识上的“高处不胜寒”,而想摆脱位置与心理上的“高处不胜寒”。

2013年10月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