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物论》与辩证法

《齐物论》与辩证法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认识论问题上,主要表现是万物齐一和否定是非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青年时代毛泽东在探索科学的辩证法的过程中,曾经借鉴过庄子的《齐物论》。毛泽东一生器局闳大,超迈高绝,想来得之于庄子者实多。毛泽东的日常生活里,也曾多次用过庄子的相对主义。毛泽东品读《齐物论》,主要在于吸纳其辩证思维精神,拓展思维视野。

《齐物论》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又一个核心。

“齐物”的意思即是“物齐”,即把形色性质不同之物、不同之论、不和谐的现实世界的种种差别“不齐”,视之为无差别的“齐一”。把世上的是非、善恶、物我、生死等,都看成是一样的,都是无差别的一回事。从而导致了关于万事绝对齐同的认识。

在认识论问题上,主要表现是万物齐一和否定是非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但也有较丰富的辩证法内容。如庄子论述道: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此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庄子》这段文章大意是: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不是彼的,也没有不是此的,从彼方看不见此方,从此方来看就知道了。所以说,彼方是出于此方,此方也依存于彼方。彼此是相互并存的。虽然如此,生中有死的因素而向死转化,死中有生的因素而向生转化,肯定中有否定因素而向否定转化,否定中有肯定因素而向肯定转化;由是而得非,由非而得是,因此,圣人不经由是非之途而只是如实地反映自然,也就是因任自然这条道理。

此也是彼,彼也是此。彼有一个是非,此也有一个是非,果真有彼此之分吗,果真无彼此之分吗?彼此都没有它的对立面,这就是物通为一的规律。符合道的规律才能得到它的运转的圆机,以顺应无有穷尽的发展变化。“是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非的”发展变化也是无穷尽的。所以说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反映事物的实情。

《齐物论》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在认识过程中不要停留在主观上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讲的是客观事物因相互对立而有了“彼”和“此”之分,所以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只看到一个方面是不行的。一方面,客观事物又是相互依存的。所谓“是亦因彼,彼亦因是”,揭示的就是这种关系。客观事物彼此对待和依存,导致了双方互相转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说明事物无时不在发展变化。唯其如此,对发展中的事物进行判断就不能采取一个固定的标准。“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说明人对发展中的客观事物做出的任何判断,都落后于客观事物的已然情况。所以“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每个人由于认识角度和价值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这就是圣人不去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照之以天”的原因。也就是任其自然。独立于人的主观认识之外的客观事物,不管你去作任何评价,都不会因之而变。“照之以天”,是不带任何偏见而分辨什么是是非非,从而以明澈之心照见客观事物真相。

庄子认为,彼此之对待,只是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认识的角度变化,彼此的对待关系也就随之变化。至于从彼此的对待关系引出的是非,并非来自客观事物本身,而是来自人们的主观成见。“彼此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意思是说不强分彼此,彼此都没有它的对立面,这就是物通为一的规律。

庄子在这里分别从是与非、彼与此、可与不可方面,不厌其烦地论述万事万物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它们不仅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转换,从道的层面看,它们完全是浑然一体的,也就是“道通为一”。在此观念上,庄子提出了“莫若以明”的认识论,即与其纠缠于是是非非的偏见之中,不如用虚静之心去观照万事万物,排除自我中心的障蔽,呈现大道的光明。

青年时代毛泽东在探索科学的辩证法的过程中,曾经借鉴过庄子的《齐物论》。这一点从1917年毛泽东读泡尔生《伦理学原理》批注中,可以看出来。他在批注中写道:

观念即实在,有限即无限,时间感官者即超绝时间感官者,想象即思维,形式即实质,我即宇宙,生即死,死即生,现在即过去及未来,过去及未来即现在,小即大,阳即阴,上即下,秽即清,男即女,厚即薄。质而言之,万即一,变即常。我是极高之人,又是极卑之人。(《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69—270页)

毛泽东一生器局闳大,超迈高绝,想来得之于庄子者实多。庄子主张绝对的相对主义,高踞“道”的境界,居高临下,于是齐一万物,宇宙即是稊米,一切不在话下。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毛泽东的早年思想即有鲜明呈现,这一点从毛泽东现存的早期文稿中即可看出。

毛泽东的日常生活里,也曾多次用过庄子的相对主义。卫士张仙朋跟着毛泽东在院子里散步,毛泽东看了看天,忽问张仙朋:“我们是住在天上,还是住在地上?”张自然答曰“住在地上”。毛泽东又问:“我们算不算神仙?”张又答曰“不算”。张仙朋被问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毛泽东说:“告诉你,我们住在地球上,人们都说神仙是住在天上,但是,如果别的星球有人,他们不也把我们看作是天上的神仙吗?”

又有一次在北戴河海滨,毛泽东向王稼祥夫人朱仲丽申说了“中国人即洋人”的道理:“我们把外国人叫洋人,我们不也是他们的洋人吗?”(朱仲丽:《毛泽东王稼祥在我的生活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页)

庄子《齐物论》相对主义的论说和实证,有辩证法的思想素材,它既看到了事物的两个方面,也看到了两个方面的互相转化。但是,庄子相对论,使相对的两个方面完全“齐一”了,抹杀了二者质的区别,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难免陷入诡辩论和不可知论。毛泽东品读《齐物论》,主要在于吸纳其辩证思维精神,拓展思维视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