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看,或许会有不同收获。自第一批非遗旅游路线设立后,目前已陆续开辟了多条非遗旅游线路,同时销售非遗旅游产品。在此方面,安徽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推动非遗旅游资源开发,为各地提供新思路。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_世界遗产地理第3


非遗与旅游:供给侧改革背景下 传统技艺的出路

撰文/孟繁勇(本刊记者)

在互联网、大交通及资本并举的时代,时空压缩、资本流通的全新环境给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让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与经济的价值?如何平衡经济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看,或许会有不同收获。

● 杭州拱宸桥西的历史文化街区。

我站在杭州拱宸桥上,脚下便是京杭大运河,它自南而起,向北而流,自有苍茫之意。过桥就是杭州首批非遗旅游经典景区: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穿过古老的街道,便是著名的杭州手工活态展示区,集教学、体验、工艺表演、销售为一体的非遗展示馆正在此处。杭州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如天竺筷、竹编紫砂壶、油纸伞等,均在展馆设有展示区。络绎不绝的游客在馆中看非遗、赏传统工艺,自有乐趣。

我在馆中结识了“四川泸州油纸伞”第七代传承人余万伦,他告诉我:“油纸伞作为雨具,如今被看成工艺品,人们出门很少撑油纸伞,大多放在架子上供人观赏,平时也卖不了几把。能够把这项手艺传下去,也就不错了。”

此情况在油纸伞进入非遗展示馆之后得到改观,很多游客看到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后,都会买一把带回去,这让余万伦的收入增加了不少。他说:“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实际上给了非遗一个新平台,也使得这门手艺能够让更多人了解。”

无人学艺的尴尬

杭州设立非遗旅游经典景区,自2015年启动。包括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在内,当年杭州市非遗旅游经典景区共评出11家,被称为将非遗项目融入旅游,既有效延伸了旅游产品链,也让非遗项目得到了活态传承。

杭州的成功,也让其他省市得到启发。江苏省连云港市开辟的非遗旅游线路,将非遗中的柳编、黑陶、木质渔船等制作技艺融入其中,并在2017年4月20日迎来了第一批“非遗旅游团”。游客们在连云港市艺术研究所工作人员和旅行社导游的陪同下,参观、制作手工艺品。自第一批非遗旅游路线设立后,目前已陆续开辟了多条非遗旅游线路,同时销售非遗旅游产品。

相比于杭州与连云港市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创造出经济与社会效益,国内还有大批非遗处于后继无人的困境。以陕西省为例,由于历史原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较晚,情况不容乐观。比如,包括蓝田普化水会音乐、西安鼓乐、秦腔等2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竟有13项被列入等待抢救性保护的民间文化项目名录。而同州梆子、洋县佛教音乐、户县灯碗腔、商洛花鼓戏等,因传承人无多,且年龄普遍较大,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

无独有偶,在有中国四大年画产地的山东潍坊,传承了600多年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杨家埠木版年画始于明代,兴于清朝,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并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杨家埠木版年画雕版大师颜克臣,培养了30多个徒弟,大都半途而废,目前仅有两个徒弟在坚持。杨凯凯就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其他人坚持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学艺良久,却不挣钱,难以见到效益。而同样的困境,也发生在全国19家木版年画生产作坊(企业)中。至今全国掌握雕版技艺的师傅,仅40人,一家作坊平均两名。杨凯凯说:“长此以往,会雕版的人越来越少,这门手艺前景堪忧。”

当我将杨家埠木版年画面临的困境,讲给国家级非遗秸秆扎刻的传承人徐艳丰时,他苦笑着说:“好歹杨家埠木版年画还有两个徒弟在学,我收了几十个徒弟,到现在一个也没留下来,都走了。”

问及徒弟离去的原因,徐艳丰告诉我,学习扎刻技艺,从种高粱、收秸秆到学艺扎刻,耗时数年。如今生活节奏快,没人愿意花这么长时间去学。他说:“人们都知道扎刻是国家级非遗,一些来学艺的小伙子,也是冲着传统手工艺来学。一学发现这么枯燥,收益又少,根本坚持不下来。”

徐艳丰的秸秆扎刻,普通的作品便需数月,一件复杂的作品,耗时至少一年。我在他的工作室,见到一座大型天安门扎刻。为了完成它,徐艳丰更是用了70多万节秸秆,耗时3年。

能完成作品是令徐艳丰高兴的事,但他更愁的是,即便耗时耗力地完成一件秸秆扎刻作品,却数月甚至数年也卖不出去,没有收入是常态。他说:“年轻人对非遗有兴趣,但若说终身靠非遗吃饭,确实也是一个大问题。我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是最无奈的事。”

非遗旅游的双赢之路

徐艳丰的无奈,我接触的许多非遗传承人都曾反映过。非遗如何寻找出路?国家相关部门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些问题。2009年8月31日,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推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主要措施”部分,专门提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文化旅游产品”。

《意见》明确了“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既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又要通过旅游开发向外界宣传推广。并且,对不同门类的非遗,也指出了旅游开发的方向。比如,对传统技艺类非遗,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表演艺术类非遗,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使其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非遗专家韩成福分析《意见》颁布之后的变化,他告诉我,《意见》的发布,对于非遗的发展利好颇多。首先,各级政府可遵循《意见》来指导当地非遗开发。另一方面,通过与旅游结合,不仅开发了新旅游资源,获得利润也可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提供资金。此外,与旅游平台结合,更可宣传非遗相关知识,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非遗与旅游相结合,政府层面的作用显然不可小觑。在此方面,安徽省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推动非遗旅游资源开发,为各地提供新思路。

安徽省非遗资源丰富,但也面临着产业规模小、经营模式传统、市场开拓不够、产品形式缺乏创新的困境,如阜阳剪纸、界首彩陶等国家级非遗濒临失传。甚至界首彩陶一度出现传统技艺生产出的彩陶滞销,几乎无人学艺,传承难以为继的情况。

如何将散、小的作坊聚集起来?引进激励政策,吸引非遗由文化资源向文化旅游产业转化,成为政府做的第一件事。于是,阜阳剪纸与界首彩陶的诸多家庭小作坊,被政府部门通过整合重组的形式,转为成立相关公司。


同时,在产业经营上与旅游、工商、外贸等部门携手,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品牌,对品牌认证及保护知识产权,并在安徽省内的各大文化园、旅游景区开设非遗旅游文化产品的销售展示柜台促进产品销售。

和旅游景区结合,正是优化非遗资源的重要措施。在安徽省境内,如阜阳生态园、颍上八里河生态公园、颍州西湖等生态游园数量较多,这些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便是旅游商品档次低,经济效益并不高。韩成福认为,带有文化气息的非遗商品,显然更为游客钟爱,两者相结合,不仅提高了景区的文化内涵,更可依托旅游的密集观光客,提高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与相关高校“联姻”,推动非遗在秉持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商品,也成为安徽省推动非遗与旅游结合的措施。比如,自2014年以来,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的教师们受邀,与阜阳开源剪纸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具有现代意味的剪纸新产品。开发的产品在国内频频获奖,受市场欢迎,创造出丰厚的利润。

而美术学院则成为阜阳剪纸的非遗教学基地,非遗的传承也得以推广。韩成福说:“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思考非遗与旅游的结合,安徽的成功案例提供了新思路。尤其对一些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未来的路该怎么走,具有指向性意义。”


非遗保护的利益取舍


若你去过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定会被当地具有的独特民俗——鄂尔多斯婚礼吸引。实际上,从非遗与旅游结合的角度,最常见的是民俗游。

我数次前往鄂尔多斯,当地旅游景点依托国家级非遗鄂尔多斯婚礼,将独特的蒙古族婚俗呈现给游客。每次表演,游客的热情都会被点燃。实际上,不仅在中国,民俗游在西方发达国家同样存在。韩成福告诉我,欧美国家的民俗表演大多是在当地文化的起源地展开,成为当地旅游活动中极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

韩成福认为,从非遗与旅游相结合的角度,非遗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种形式。民俗游、节日、文化节等,呈现模式上为动态特征。而静态的非遗,则包括民间美术、技艺等。根据其特征,或可采用博物馆(或展览馆)、文化村的模式与旅游相结合。

包括鄂尔多斯婚礼、东北满族民俗、藏族民俗等民俗类非遗的呈现,在当地文化村形式的旅游景区常见。在内蒙古、辽宁、黑龙江、西藏等地的景区,经常可看到具有当地鲜明特色的民俗类非遗表演,而游客往往对此反应热烈。

而非遗类的博物馆,最早出现于1985年,当时河北省武强县政府为年画专门成立了博物馆(现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4A级旅游景区)。2005年,武强年画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博物馆更是迎来了大量游客,年均接待量达10余万人次。 馆内陈设的相关文物及年画技艺展示,带动了商品销售,成为当地非遗与旅游结合的典范。

非遗结合旅游,目前已经成为文化创新的一种形式,对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显然是有着积极的影响。但随着旅游业态大量结合非遗,在开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矛盾。中国的非遗种类众多,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非遗的分类作为标准,在中国 13个学科大类中,非遗项目覆盖了除经济学、管理学之外的 11 个学科大类,覆盖面达 85% 。而在 110 个一级学科中,非遗项目涉及 27 个一级学科,覆盖面达 25% 。其中,非遗项目主要涉及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其覆盖面达 55% 。

韩成福认为,数量惊人、覆盖面广泛的非遗项目,也使得非遗在与旅游相结合开发的过程中,出现开发者不了解非遗内涵,从而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云南某些景区,泼水节作为非遗项目,为吸引游客天天都会举行。原本隆重的节日,却因大量游客聚集,曾发生趁泼水之际猥亵妇女的情况。而泼水节也失去了文化内涵,成为每天例行的娱乐节目

韩成福认为,一些非遗项目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切实保护,实际上是重利益、只开发不保护的思维占据上风。一些开发者只注重非遗的经济、市场价值,而对非遗文化价值的挖掘不够。他说:“非遗的保护发展与旅游开发获取收益,看似简单,实则真正达到共赢,仍需各方协调努力。在经济利益与非遗的保护发展之间做取舍,显然后者更应引起重视。”

上图:用来供人观赏的精美油纸伞。供图/全景图片

下图:传承了600多年的杨家埠木版年画。供图/东方IC

徐艳丰与他的秸秆扎刻作品。摄影/金建辉

上图 鄂尔多斯的非遗旅游景点将独特的蒙古族婚俗呈现给游客。供图/CFP

下图 河北省武强县政府为年画专门成立了博物馆,吸引了大量游客。供图/CFP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