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死葬北邙陵墓多

死葬北邙陵墓多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是在出生和死亡两端之间的存在。中国文化注重生命的诞生和死亡,生与死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两件大事。于是,“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俗谚产生了。“邙山晚眺”的夜色名列为“洛阳八大景”之一。十三朝古都洛阳把970多座有大型封土的陵墓留在了邙山上,有具体数目可数的古墓葬可以达到数十万之众,后人“东方金字塔”的感慨名副其实。可见,邙山陵墓群的保护工程任重而道远。
死葬北邙陵墓多_中华古都文化之旅

生命,是在出生和死亡两端之间的存在。中国文化注重生命的诞生和死亡,生与死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两件大事。所以,中国古人一贯坚持“事死如事生”的法则。

在古代的中国,人的一生,子孙是他生前的最大业绩,直到死后,他才能享受后人的香火供奉。他虽然在冥界成了鬼魂,但并没有摆脱阳间的责任和义务,仍然要为保佑后世子孙的繁衍生息、兴旺发达而承担职责。丧葬礼仪就是一种生命形态的转换和阴阳两界的交接仪式,即肉体生命转化为鬼魂进入阴间继续存在,并被列入“祖宗”的行列,享有宗庙、族墓的供奉待遇。

在“厚葬”中对于阴间的想象,变成对于阳世的模拟,尤其是那些时代里的最高统治者——帝王,往往从登基开始便劳民伤财、大肆修建寝陵,想要让自己生时的荣耀和辉煌活生生在高冢深穴里永垂不朽。上行下仿,其他统治者也开始依据着阶层地位,修建不同规格的墓。

生动形象地再现着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缩影的陵与墓,就这样诞生了。于是,“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俗谚产生了。其中所提到的“北邙”说的就是位于洛阳的邙山。

邙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洛阳城的北方,成为了保卫古都的天然屏障,从而也变成军事上兵家的必争之地。

它是登高远眺的佳地,可以向远眺望伊河、洛水这二川的美景,更可以看夜幕时分,古老的洛阳城中亮起的万家灯火之美。“邙山晚眺”的夜色名列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它是忘忧之山,唐人张籍有诗为证:“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它是理想中的埋骨之所,晋人陶渊明有诗为证:“一旦百岁后,相与归北邙。”

邙山,众多神奇塑造出它无限的魅力,引人遐思,令人向往!

邙山,其实算不上山,只是黄土丘陵地,因为海拔只有250米左右。山不在高,有名则成。只不过一路上山,真的感觉不到是山,到了山间,因为没有登到一个制高点,如同犹在平地,无法远眺,无法领略其作为军事要地和“邙山晚眺”胜景的魅力。

还好,有坟陵可看。十三朝古都洛阳把970多座有大型封土的陵墓留在了邙山上,有具体数目可数的古墓葬可以达到数十万之众,后人“东方金字塔”的感慨名副其实。

看到那些陵冢宛如小山般矗立,不由得想到白居易的诗——“北邙冢墓高嵯峨”,这是最贴切的感官表达。它们在时间的长河里历尽沧桑,而今只剩下方圆数百平方米的陵冢,但霸气仍在,气势十足。“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为什么这里会被认为是死后长眠的理想之地,连历朝帝王也都争先恐后,从而成为中国埋葬帝王最多的地方?走在邙山间,这个疑问会迎刃而解。背山面河,地势开阔,从风水学上看,这是块好风水。黄土的黏性非常好,可以形成坚固致密的土层,虽为土,但可以达到岩层的效果,利水性也不错,可以有天然的防水工程效果,这无疑适于营建墓茔。

想到我走的每一步,很有可能就是踏在某个古人的坟头上,忍不住背上有些感觉凉飕飕的,不由得佩服起定居在邙山的洛阳人的胆量来。

诗人王建曾写诗感叹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旧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古人,少有人敢去挖老祖宗的陵墓,所以才“堆着黄金无买处”,而今人,数典忘祖之辈太多,挺而走险想发意外财的人也不少,所以才盗墓猖獗,导致不少邙山古墓被盗,让专家学者扼腕叹息。可见,邙山陵墓群的保护工程任重而道远。

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洛阳古墓博物馆,便由此应时而建,建在了邙山上。这是一个陈列在洛阳的、上自西汉下至北宋的历代代表性墓葬,并以其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博物馆。

事先把组成古墓的每块砖编号,做好标记,然后移动,搬到博物馆后,按照古墓当时的形态,组合墓砖复原,并安放墓室中原有的文物,只不过把原棺木中遗留下来的尸骨另存他地了。

换句话说,就是挖地三尺把这些古墓“乾坤大挪移”,让西汉到北宋的先民们百年之后,在千年后做起了“邻居”。

可以不用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四处奔波,在一个地方一次性地看到这么多古墓,对于喜欢陵墓文化的人来说,该是多大的诱惑!而对于那些沉迷于《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盗墓小说的爱好者来说,可以身临其境地看看和感受一下十三朝古都的主要朝代古墓到底是什么样子,肯定激动非常。

抵达洛阳古墓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仿汉代建筑群,朱红的大门、大柱、椽梁,融合黛瓦和粉墙,妖艳中透着古朴典雅,充满了气势。门前置有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石门阙一对,并有按照实物规格复制的汉代天禄、辟邪神兽一对。这些充满了汉代气息的风物,增添了博物馆的汉代感染力。

博物馆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进入地上名为“太虚”的大殿,可以看到洛阳历代陵墓分布的沙盘。在沙盘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邙山古墓群呈长条形分布,东西走向,共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在史上定都洛阳的六朝24座帝王的陵墓。它们的分布有条不紊,并不是杂乱无章。东周和东汉朝代靠前,占据着最好的位置,位于邙山中段,北魏陵区占据着西段,西晋和曹魏占据着东段,并在夹河段有东汉和西晋墓群。巍然壮观,让我大开眼界,完全弥补了我未能在邙山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陵小”的遗憾。

“太虚”大殿后有玄堂,为出入地下古墓陈列室的所在。往玄堂下走,我的心跳明显加速,这样的设计,真让人有进入墓道的错觉。

地下部分平面呈“口”字形,四角建有两汉厅、魏晋厅、唐宋厅和综合厅,共四座大厅,除陈列出土的珍贵文物外,还以图片或者复制品形式,展现相应时期出土的其他博物馆的珍贵墓葬出土文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成为了按朝代划分的墓葬资料史馆。对于那些亲眼目睹过墓葬资料史馆的各项真品文物的人来说,想必会忍不住有些小小的自豪吧。

比较难忘的是那些石棺,大多数是给夭折的孩子准备的,按照身高大小特地打造,一字排开,在灯光效果下,看得我毛骨悚然。喜欢看恐怖故事的朋友们都知道,早天小孩是故事里不可或缺的恐怖生物,它们的哭声是恐怖的源泉……

也比较难忘那些墓志,它们是存放于墓中载有死者传记的石刻,讲诉墓主的生平事迹。其魅力在于它们是珍贵的史实,可以帮助历史学家更好地补足历史的空缺。

“口”字形的路径便是地下部分的通道,通道展出的便是搬迁复原的22座古墓。地下的通道比较昏暗,每座古墓的洞口都呈拱门形,不是很高,人要弯腰才能进去。古墓里面的灯都是从下往上打的,再加上有几座古墓的灯光是蓝色和绿色,有些声控的灯不时会熄灭。

这里陈列有两汉墓共10座。众所周知,汉墓的精髓在于它的壁画。西汉的壁画以表现打鬼、升仙、神话传说为主,比较天马行空、神乎其神,比如烧沟西汉壁画墓里的“神虎噬旱魃”,卜千秋壁画墓里的“卜千秋夫妇升仙”。神仙鬼怪的东西因其玄乎本身就具有让人忍不住会感觉到敬畏乃至害怕的心理,而今又是在墓里,幽闭促狭的空间里,昏暗的灯光下,长时间去欣赏的话,是需要勇气的。

东汉的壁画则更多地再现车骑出行及家庭生活的场景,这样的壁画看起来会让人轻松、舒服很多。比如东汉出行图壁画墓,表现的是墓主人生前出行之宏大场面,仿佛历史就在眼前鲜活再现了。

魏晋墓道共有5座墓。魏晋风流,士大夫风流倜傥、才情决绝,墓中那些造型俊美的陶俑,很好地展现出那时候的人物清风秀骨、俊逸潇洒的形象。这是个动乱的时代,西晋关内侯裴诋墓、北魏孝文帝之孙长山王元醒墓、南平王公玮墓,反映出“八王之乱”“河阴之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带来的人物命运的转折。

汉墓的特色是壁画,而唐墓的特色就在于唐三彩了。洛阳是唐三彩的故乡,而今在洛阳城四处都有人在兜售唐三彩。这里有唐墓两座,唐安菩夫妇墓中有出土一批唐三彩,烧造技术成熟,在艺术上创造了健美雄浑的风格。

风华绝代的宋代,则是以5座仿木结构雕梁画栋的砖室墓为展示。我们都知道《营造法式》是宋人在我国建筑史上留下的宝贵财富,斗拱飞檐、雕梁画栋,创造了美观、实用的中国古代建筑。走进宋墓,仿若就走入了宋时人家。宋四郎墓的彩绘墓主夫妇宴乐图,二号宋墓活灵活现的似欲开门而出的仕女图……建筑风格、生活场景,一览无余。

唐人爱牡丹成痴,没想到宋人是无出其右者。洛阳是牡丹之城,生活在洛阳的宋人其实比唐人更懂牡丹,他们生前赏牡丹,死后还要用以牡丹为题材的壁画。牡丹作为一种富贵、吉祥的象征,被广泛运用于墓葬装饰。这大概是“牡丹花中眠,做鬼也风流”吧!

没有人可以逃脱生与死的命运,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法则,在今人看来或许觉得有些幼稚可笑,但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百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 自难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