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多北少的中国人口

南多北少的中国人口

时间:2022-05-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西汉后期,战争连年不断,社会急剧动荡,部分北方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致使黄河流域的人口由占全国80%下降到了60%,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移。因此,那个时期,中国首次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的现象。北宋末年,金人屡次南下侵扰,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死亡。

南多北少的中国人口

商朝时期,为了防御其他部落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华夏的先祖们曾几次迁都,最后在河南安阳附近稳定下来。因此,那个时候的人口分布,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西汉末年。

西汉后期,战争连年不断,社会急剧动荡,部分北方人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致使黄河流域的人口由占全国80%下降到了60%,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移。

到了唐朝,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中原地区连年战乱,人烟变得稀少。与此同时,长江以南的经济却相对繁荣,人们的生活也较为安定。因此,那个时期,中国首次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的现象。

北宋末年,金人屡次南下侵扰,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使北方的社会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人口大量死亡。大批难民长江流域一带逃亡,形成了历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迁移。

清代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以及民国以后的政治中心南移,进一步使人口相对集中到南方,这样就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南多北少的人口布局。

可见,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世界人口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就全世界而言,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目前地球上只占陆地面积7%的地区,却居住着全球70%的人口;全球9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不到10%的陆地上;而大陆上有35% ~40%的土地基本上无人居住。按纬度地带来说,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20°~60°的范围之内,低纬度地带除局部地区外人口偏少,高纬度地带人口更为稀少。

就区域而言,各大洲和各国之间的人口分布也是不平衡的。亚洲东南半壁、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是三个最大的人口稠密区,其人口数占世界人口总数的70%左右。其余地区,除规模较小的密集区外,大都为人口稀疏区。按距海远近来说,全世界有过半数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线200千米以内的地带,大陆腹地多为人烟稀少的区域。

人口分布常用人口密度这一概念来表示。人口密度虽然清楚地表明了单位面积的人口数,但是并未考虑土地的质量与土地生产情况。以我国来说,江苏省的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千米高达700多人,而西藏自治区的人口密度最小,每平方千米仅有2个人。仅从数字上看,西藏人口稀少,江苏人口过密,因此人们会认为西藏土地还能供养更多的人口。事实并非如此,西藏地区是海拔平均4000米的高原和山地,只有狭窄的南部河谷地区可以耕种。而且,高原上的草场,由于天气干燥寒冷,产草量也很低,因此,能够蓄养的牲畜也有限。相反,江苏位于长江入海处,有大片的长江三角洲平原,有效的耕地面积远远超过西藏,所以实际可以供养的人口要远远超过西藏。

一般来说,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都是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的地区;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主要是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尚未开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因此,人口学家主张,协调人口与资源的供需比例,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有利措施。

地理小讲堂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

1.中国人口绝大多数集中在东南部地区,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人口逐渐减少。如果自黑龙江省边境的黑河市至云南省边境的瑞丽县城画一条直线,此线以东的面积约占全国的43%,人口占全国的九成多;此线以西的面积约占全国的57%,人口却不足全国的一成。

2.中国人口分布除了在水平方向上极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极不平衡。中国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大,随着地势增高,到了山区,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