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死”和“葬”来看中国古代的殡葬仪式

从“死”和“葬”来看中国古代的殡葬仪式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死”和“葬”来看中国古代的殡葬仪式死,甲骨文是“”,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左边像一个人在跪拜,右边是“歺(è)”字,表示死人所剩下的尸骨,整体来看,“死”字表示的是吊唁死去的人,强调的是人失去生命。意思是,“葬”就是把尸体藏起来,“茻”表示很多草木,也就是把尸体藏在草木之中。

从“死”和“葬”来看中国古代的殡葬仪式

死,甲骨文是“img432”,很明显就能看出来,左边像一个人在跪拜,右边是“歺(è)”字,表示死人所剩下的尸骨,整体来看,“死”字表示的是吊唁死去的人,强调的是人失去生命。我们实在不能从这个字里看出“死”是否包含什么宗教模式。连年征战,人民生活没有保障,疾病、饥饿都成为人死亡的原因,死亡的情况很普遍。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造“死”字的时候,人们已经对尸骨非常尊重了,在“img433”中我们可以看到活着的人面对尸骨低头垂目,屈身跪在旁边,神圣而肃穆。这从一个侧面可以反映出殷商时代人们的生死观。

img434

王羲之墓

img435

定陵地宫

人死之后必然要进行后期处理,活着的人不可能和一个死人住在一起。所以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殡葬形式,我们简单地看一看。

最早,当人们发现人会死,大多数是放在一个一般人们不会去、不会看见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曝尸荒野。但是有些人死了,死者的亲人根本不舍得就让死去的亲人躺在野外,让各种野兽随便撕咬。于是人们为了不让野兽发现尸体,开始用大量的草木把尸体掩盖起来,这就产生了最早的“葬”。

img436

棺 木

葬,甲骨文字形是“img437”,从这个字形就会发现,好像一个人躺在床上的侧视图,这表示的是把尸体平放在床上。到了小篆,字形变成了“img438”,《说文解字·茻部》是这样解释的,“葬,藏也,从死在茻中。”意思是,“葬”就是把尸体藏起来,“茻”表示很多草木,也就是把尸体藏在草木之中。我们现在都知道,这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动物寻找食物多数情况下不是用眼睛的,它们往往依靠比人类还要灵敏的嗅觉来觅食,所以用草木遮盖尸体的方式很多时候并不奏效。

img439

孔子

于是人们开始想其他的方式来避免野兽对死去亲人的侵扰,最常见的就是土葬和棺木葬。最初的土葬形式非常简单,刨个坑,挖点土,把尸体放进去,用土填平就OK了。但人们发现,当活着的人再想找回原来的逝者死去的地方祭拜的时候,却很难找到了。于是人们开始想办法标记死去人埋葬的地方,有些是在埋葬的地方多堆些土,堆出一个大圆包,有些人为了和别人的墓葬区分开,便在墓葬的前面立上一块木牌,写上“XXX葬在这里”,以便将来到这里查找。可人们又觉得直接把尸体埋葬在土里会被虫子污水等侵蚀,应该在尸体外面有些保护措施,于是人们就找来木板按照尸体的大小制作出一个木盒子,把尸体放在里面再埋葬下去,这个木头盒子就是最早出现的棺材。因为棺木葬可以把尸体保存得更久,所以人们更喜欢这种殡葬形式,所以棺木葬就在中国推广开并延续了几千年。

img440

秦始皇陵

不管怎么样埋葬,尸体的所在都是病毒和细菌滋生增长的环境,很多人因为尸体处理不好都得了病。再加上人口越来越密集,社会越来越发展,人们渐渐意识到埋葬并不是最好的处理尸体的方式,尽管这已经在中国延续实行了几千年的时间,人们发现由佛教引入的火葬的形式非常干净而且节省资源,这逐渐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这样描述火葬:“火葬之俗,盛行于人们也开始慢慢接受火葬的形式,不再土葬了。这说明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先进的文化和合理的风俗总是要被逐渐推广的。

img441

金棺银椁

img442

十三陵地宫东西殿

和死有关的字还有一个,就是“弔(diào)”,甲骨文的写法是“img443”,好像一个人背后背上了一张弓。唐代颜师古在注释《急就篇》的时候这样解释“弔”字:“弔,谓问终者也,于字人持弓为弔,上古葬者衣之以薪,无有棺椁,常苦禽鸟为害,故弔问者持弓会之,以助弹射。”意思是说,上古时期死者都使用柴草覆盖,并没有装在棺材里,常常会受到鸟兽的危害,所以去看望死者的人,往往要背上弓箭,帮助赶走鸟兽。“弔”字虽然取了“弓”的字形,却往往没有了驱赶野兽的意思,只有慰问死者的含义。后来“弔”字简化为“吊”,去死者的灵堂说话慰问也产生了一个词叫做“吊唁”,也都是从“弔”字的基础含义上发展而来的。

img444

清西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