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际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及周期性

时间:2022-09-15 人际关系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集中爆发形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就已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才爆发一次,因而被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集中爆发形成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集中表现,又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解决形式。

4.4.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在危机期间,大量商品卖不出去或被人为地毁弃;企业破产、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大批工人失业;信用关系遭到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于一片混乱之中。这种危机的状况往往要持续数月乃至一年或更长时间才能缓解。然而过不了多久,这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又会重演。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尽管经济危机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生产过剩是最基本的、共同的现象,其他经济上的混乱现象都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但是,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或实际购买力而显得过剩。所以,一方面,商品大量积压,卖不出去,甚至被销毁;另一方面,大批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缺衣少食。

经济危机产生的可能性在简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就已存在。当物物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时,货币成为流通手段之后,商品的买和卖在时间上、空间上就成为两个独立的行为,这样就有可能出现买和卖的脱节,从而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当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后,危机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当商品生产者不能按期支付货币、偿还债务时,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引发支付危机,影响整个信用关系和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造成严重的买卖脱节现象。但是,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简单商品经济中,危机的可能性并没有转化为现实性。不仅如此,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也没有立即爆发经济危机,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才在1825年的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因此,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是社会化的大生产。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产品的社会化。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社会生产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化的生产却由少数资本家占有,社会生产无法协调地进行。于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冲突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导致社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供给和需求结构失调,从而引起大量商品过剩,经济危机爆发;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这就造成第二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过剩,而第二部类的生产过剩又必然会影响到第一部类的生产,造成产品生产过剩,从而出现大量社会产品卖不出去。因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4.4.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始终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但经济危机并非始终存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才爆发一次,因而被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料来源:[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51

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也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危机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主要表现就是生产相对过剩,社会经济陷入混乱状态。当这种现象持续一定时期以后,由于生产已经缩减,一些商品甚至被销毁,商品的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矛盾缓解,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危机阶段就转入了萧条阶段。萧条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处于停滞状态。一旦少数企业开始改进技术、更新设备,引起了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带动了消费资料的生产,萧条阶段就逐渐转入复苏阶段。复苏阶段的主要标志是资本家逐渐开始增加投资,扩大生产,更新固定资本。当社会生产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时,就进入了高涨阶段。这时生产迅速扩张,工人就业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一片繁荣。但是,在一片繁荣的背后,新的危机因素又逐渐积累起来,当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就又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资本主义再生产就进入到下一个周期。

步伐逐渐加快,慢步转成快步,工业快步转成跑步,跑步又转成工业、商业、信用和投机事业的真正障碍赛马中的狂奔,最后,经过几次拼命的跳跃重新陷入崩溃的深渊。如此反复不已。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6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教科书中提到:“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我们的经济制度都受到动荡的经济周期的折磨”,经济周期“它至少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中成为世界工业国家的特征”。“商业周期(或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特点”。

资料来源:[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10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52,351

[美]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50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在萧条阶段,特别是中后期,资本家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往往通过更新固定资本,投资于新的有更高效率的机器设备,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正是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生产的无限扩大,又会在新的更高水平上引起生产和消费脱节,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为下一次经济危机的到来准备条件。

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危机政策和措施的作用,近几十年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已不像以上描述的那样明显了,经济危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有: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呈不规则状态,再生产周期的各个阶段也不很分明,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有所减轻,危机期间出现了经济停滞与物价上涨并存局面等。

资料来源:[英]皮尤(Pugh,P.),加勒特(Garratt,C.).凯恩斯.刘晖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19

刘美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208,209

4.4.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集中表现,又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解决形式。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一方面,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充分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尖锐到只能通过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方式,强制性地破坏一部分生产力来实现社会再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以更高的形式、在更大的程度上得到发展。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大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4%,社会生产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的水平,还毁坏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美国毁坏了92座炼钢炉、英国毁坏了72座、德国毁坏了28座、法国毁坏了10座;1933年美国有1040万亩棉花在棉田中被铲倒毁掉,有640万头猪被抛进密西西比河;英国的大批鲜橘子、巴西有2200万袋咖啡被倒进了大海。危机还使劳动者大批失业。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无法维持生计,200万人到处流浪,平均每三个可以工作的人中,就有一个人失业。

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的暂时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表现为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和浪费,把社会生产力调节到与相对狭小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大体相适应的状态,暂时缓解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对立,从而使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到重构,使资本主义生产在倒退之后还能得以继续进行。因此,经济危机又是资本主义经济保持平衡运行的一种特殊的调节机制和手段。只不过,这种调节作用是以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

因此,经济危机集中体现和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力驾驭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力明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一种新的、更加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来代替它。

国际金融危机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破产,标志着由美国次级住房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商品市场的剧烈动荡,最终演变成了全面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后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次同时陷入衰退,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放缓。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推出大规模金融救援和刺激经济计划,以稳定金融市场和防止发生全球性经济衰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表面上是由于自由市场竞争失败和对金融创新产品监管严重缺失,使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进而引发流动性危机造成的,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激化的总爆发。

本章小结

1.资本的运动过程是一个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的循环过程。资本循环就是资本顺序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并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一,也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就是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在时间上的继起。

2.资本循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考察时就是资本周转。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是生产时间、流通时间及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是: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所需要的预付资本量越小,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大。

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是c+v+m,物质构成是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分为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消费资料的两大部类。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m)=Ⅱc,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Δv+10-1)=Ⅱ(c+Δc)。实现条件说明了无论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中还是在扩大再生产中,两大部类之间、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是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4.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实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特点。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过渡性。

阅读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中文1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资本论.中文1版.第1卷.第7篇.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比]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苏]别尔丘克.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5.[美]菲迪南德·伦德伯格.富豪和超级富豪.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分析与思考

1.马克思指出:“连续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为了保持生产的连续性,产业资本循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2.俗话说:“时间就是金钱”。试分析怎样通过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3.按照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将其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这一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进一步说明其含义及实践意义。

5.在1929—1933年和1973—1975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发生过这样一些奇怪的现象:1933年,美国有1040万亩棉花在棉田中被铲倒毁掉,有640万头猪被抛进密西西比河;英国的大批鲜橘子、巴西有2200万袋咖啡被倒进了大海。1974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阿特西亚牛奶公司,把38000多加仑的新鲜牛奶倒进了大海。请问:资本家为什么要把牛奶倒进海里,毁掉棉花、粮食等,而不把它们便宜一点卖出去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