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从复旦走出的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从复旦走出的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时间:2022-11-0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从复旦走出的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陈寅恪李志强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治学范围非常广泛,尤以历史学、语言文学为重。因此,复旦公学的三年学习生涯,对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人生历程和后来的学术成就,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复旦公学注重外语的教学特点,对陈寅恪先生学术道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从复旦走出的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李志强

作为一位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的治学范围非常广泛,尤以历史学、语言文学为重。在学术生涯中,他对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古典文学、语言学、史学方法等都做了潜心的研究,特别是在佛教与中国文化、中国中古史、以诗文证史、唐代与明清之际的文学等方面研究成果累累,将该学科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陈寅恪先生少年游学日本,后又留学英、法、德、美、瑞士等国的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柏林大学、苏黎世大学、巴黎大学等,求学近20年,归国后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先生的这些经历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蜚声中外的国学大师是从复旦走出来的。他的人生道路与学术历程,都与复旦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复旦大学中文系已故教授蒋天枢先生所编定的《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载,陈先生曾在复旦学习三年: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先生十八岁,先生插班考入复旦公学,似在本年春。……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先生十九岁。读书上海吴淞复旦公学。……宣统元年己酉(1909),先生二十岁。复旦公学毕业。

蒋天枢先生另一篇《陈寅恪先生传》也提到了陈寅恪与复旦的这段姻缘: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先生十三岁,随兄衡恪东渡日本留学。……十七岁时以病回国疗养,次年插班考入吴淞复旦公学。宣统元年(1909)夏,复旦公学毕业……时年二十岁。

这里的复旦公学,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05年,原震旦学院的学生,愤于法国教会夺取学院领导权,排挤马相伯先生,于是集体宣布退学,拥戴马相伯先生另立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的起源。1905—1911年为复旦公学时期,陈寅恪先生就是在这一时期中的1907—1909年就读于复旦的。这三年,正值陈寅恪先生弱冠成年之际,是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知识大量积累,思想逐渐成熟,人生道路开始确定。因此,复旦公学的三年学习生涯,对一代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人生历程和后来的学术成就,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资料缺乏,陈寅恪先生在复旦三年的学习、生活情况,已经不能完整再现了。但我们仍能从一些零碎的材料中,发现他与复旦的密切联系。

1984年,复旦大学校史组在残存的1908年、1909年档案中,发现了陈寅恪和另一位科学家竺可桢的学习成绩记录。当时他们同在丁班,成绩优异,陈寅恪是丁班的第一名,成绩为94.2分,同时也是全校各班的魁首;竺可桢是丁班第四名,成绩是86.6分。(据1984年2月24日校刊)据陈寅恪夫人唐篔说,竺可桢与陈寅恪在复旦公学是“同桌读书的人”(转引自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贰拾年》,三联书店,1995年)。这份资料成为陈寅恪在复旦学习生活唯一宝贵的记录,从中可以看出他从青少年起对学业就非常用功刻苦,成绩极其优异。当时的复旦公学,在招生、考试及毕业各方面对学生要求之严格,在全国是无出其右的。譬如1905年第一次招生,马相伯和严复亲自主考,500多名考生只录取了50人。毕业的要求也很严格,学生达不到学业标准,则不能毕业。1905年至1911年的7年中,复旦公学共培养了四届高等正科毕业生57人,平均每届不足10人。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复旦毕业生中多出各学科之大学者的原因,而陈寅恪能名列全年级第一,其天赋、资质可略见一斑。

当时复旦公学的教学特点,对于陈寅恪后来学术特长的形成,也有着莫大的影响。复旦的教学特点之一是重视外语。根据当时的《复旦公学章程》,除国文、历史、地理及伦理之外,其他学科一律采用外国课本,运用外语教学。学校章程并详述理由:1.外国历史、地理名称,如翻成汉文,“不便记忆”;2.外国科学、哲学,法律名词“一时势难遍译,不如径用西文,较为简便”;3.“世界竞争日亟,求自存者,必以知彼为;先知彼者,必通其语言文字”;4.“西籍浩繁,非移译所能尽收”,“况泰西科学制造,时有新知,不识其文,未有取益,必至彼已累变,我尚懵然”。这些主张,即使从今天看来,也是极为远见卓识的。今天的许多大学还不能完全做到,复旦公学当时便得风气之先,实在令人赞叹。当时,学校章程中“入学程度”一项规定,“凡投考者,以中西文俱优为最合格”。陈寅恪6岁学日文,12岁学英文,得入如此注重外语的复旦公学,可谓如鱼得水。复旦章程又规定,“本公学英文班生,入于正斋后,任择英、德文一种兼习,期于文字应用,得以肆应”。严格的外语教学环境,使陈寅恪打下了坚实的外国语基础。从他在复旦毕业之后即相继赴德国、瑞士、法国等国留学的经历看,在复旦的三年中,他除了英文、日文外,还学习了德文和法文。后来他又在哈佛大学和柏林大学,相继研究希腊文、拉丁文、俄文、巴利文、藏文,后又研习满文、蒙文及阿拉伯文,再加上吐火罗文、吉尔吉斯坦文、波斯文、土耳其文及中亚、西域的许多古代语言文字,陈寅恪先生共掌握了古今中外二三十种语言文字。正因为掌握了这么多的语言文字工具,他在进行史学、文学、哲学及宗教学方面的研究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最终成为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因此可以说,复旦公学注重外语的教学特点,对陈寅恪先生学术道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复旦公学另一个教学特点是重视国学。复旦创立初期的几位校长(当时称监督)如马相伯、严复、夏敬观等人,不仅了解西方文化,同时更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的耆老,对于学生国学素养的培育是不遗余力的。当时《复旦公学章程》明确规定,发现学生“有意唾弃国学”者,“虽录取亦随时屏斥”。这是相当严格的一条,对于培养学生国学文化素养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都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复旦学生一般国学程度较好,所以国学课开的不多,仅有国文等几门,但要求学生每月必交作文一二篇,作为考试。陈寅恪先生幼承家学,熟读四书五经,在复旦又受了三年不忘国学的教育。如此,珍惜、热爱、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成为他终生坚持的原则,也成为他学术研究的核心与终极目标。1929年,先生在王国维墓志铭中首次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实际上是他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宣言。至于他所掌握的数十种语言文字,都是为他的国学研究服务的,这是先生为所有中华学人和许多外国学者所敬仰的原因。在这一点上,复旦对陈寅恪先生也是有着巨大影响的。

由此可见,20世纪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与复旦有着极为密切的渊源,而在复旦三年所受的教育对他的一生应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陈寅恪先生是从复旦走出来的国学大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