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盛宣怀的一生就是不断MBO的一生_李鸿章的事迹

盛宣怀的一生就是不断MBO的一生_李鸿章的事迹

时间:2022-08-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盛宣怀死后的遗产执行监督人是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可见,盛宣怀的一生是不断把国有企业据为己有的一生。1883年盛宣怀奉李鸿章之命协助唐廷枢清查资产,因为唐廷枢准备进行MBO,如此便与李鸿章发生了冲突。李鸿章故去后,盛宣怀等人的MBO步伐加快,在盛宣怀离职时,其已经成了轮船招商局的大股东。最终,户部忍无可忍,要求对其进行整顿,可作为盛宣怀靠山的李鸿章却极力反对,最终不了了之。

盛宣怀的一生就是不断MBO的一生_李鸿章的事迹

盛宣怀,字杏荪。父亲盛康是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进士,当了一辈子知县一类的官职后辞职在苏州养老。后来盛宣怀进京捐了个主事。正在这时,李鸿章大兴洋务,盛宣怀利用各种机会和李鸿章见了一面,很快受到李鸿章的赏识,并以候补道的身份被调到北洋当差。此后,他被任命为招商局会办,以直隶候补道的身份久驻上海。

(1)盛宣怀的伪慈善

盛宣怀近十几年来受到了某些人的褒扬,看其成绩也确实令人敬佩。此人是天津大学(1895年兴办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之后更名为北洋大学)、南洋公学(1896年创办,即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交通大学)、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创立,中国的第一家银行)、萍乡煤矿(1898年开办)、中国勘矿总公司(1902年创办)、上海广仁堂(1906年创办)、钢煤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1908年创立)、上海图书馆(1910年建成)等众多企业、机构的创立者。

然而其生命终结之后,那巨额财产的来源则令人鄙夷。盛宣怀死后的遗产执行监督人是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经过两年半的清理,截止到1920年1月为止,盛宣怀给子女们留下了1160多万两白银。其中一半分给五房盛氏子孙,每房116万两;另一半捐给“愚斋义庄”,“义庄”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子孙不肖出现贫困的现状,从而从中接济外还可以从事慈善事业。

请注意,这些都是现金,诸如房产、股票、钱庄、典当行等并没有计算在内。而其房产包括:常州城内的住宅240多间,拙园义庄田产3000多亩,无锡、江阴、仪征等地典当行10家,木器行4家。苏州、杭州两处地产等。(www.guayunfan.com)

股票包括:财政部卷烟库的债券70万元;招商局的原始股票价值400多万两;汉冶萍的股票100多万元;上海租界内的地产1000万到2000万两。仁济和股票4800股的钱数无法确定。

典当行的资本不确定。

仅以上面能够确定的遗产,盛宣怀的资产就在2000万到3000万两白银之间。而上述能够查找到的银两、股票、房产等仅仅是盛宣怀资产的一部分。

(2)盛宣怀的官经与钱经

那么,盛宣怀的这些钱都是哪来的呢?做企业赚的?显然不是,洋务运动经办的企业大部分都是亏钱。盛宣怀的作为很像MBO管理人持股,本来只是一个管理者,但久而久之这个管理者成了主人。可见,盛宣怀的一生是不断把国有企业据为己有的一生。例如上海织布局。该局1876年开始筹办,1889年建成投产,历时长达十三年。1893年毁于大火后,又在盛宣怀的领导下于1894年重新开工投产,但改名为华盛纺织总厂。在随后七年的经营中,该厂连年亏损。1901年以后,盛宣怀通过出售、转租、改名等方式,将其据为己有。

显然,以盛宣怀为代表的洋务运动官员,其本身并不以企业盈利为根本追求,而是将其作为升官的途径,最终直接合并成为私家资产。公变私后,他们往往不是把赚来的钱用于扩大再生产,而是投资于当铺、钱庄和土地等不动产上。因此,以李鸿章为代表的这些人是在为国图富图强的过程中,不断地谋求自身家族的富强。以轮船招商局(赫赫有名的招商局的前身)为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

盛宣怀负责的招商局在1873年于上海创办,号称是中国第一家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航运企业。1873年开始筹办时,李鸿章命令盛宣怀为会办,先后辅佐总办朱其昂、唐廷枢工作。1877年3月2日,轮船招商局因为购买美资的旗昌轮船公司(实质由中国人控制)时,发生了“中金(佣金)”事件,结果,两江总督刘坤一暗中派人查访得知:唐、盛拿了巨额回扣,造成收购成本大增。

其后,盛宣怀被赶出招商局。1883年盛宣怀奉李鸿章之命协助唐廷枢清查资产,因为唐廷枢准备进行MBO,如此便与李鸿章发生了冲突。李鸿章非常反感唐廷枢,命令开展贪腐调查,结果发现:唐廷枢贪污严重,其投资了大量的房产。因此,唐廷枢、徐润等被撤职。1885年盛宣怀被任命为督办,由此一直负责到1903年丁忧离职。李鸿章故去后,盛宣怀等人的MBO步伐加快,在盛宣怀离职时,其已经成了轮船招商局的大股东。

(3)招商局何以能活下来

轮船招商局在运营中利用自己的官方背景垄断漕运,利用为国家运送粮食、食盐等战略物资的便利条件赚取了巨额利润。同时,又利用与北洋、南洋等机构的特殊关系挪用了大量财政资金。招商局借助这两点大打价格牌,迅速击溃了大部分外资和民营企业。

招商局在当时收购的所谓的美资企业,大多是一些小型企业,这些企业根本不是外资企业而是挂着“洋”头的“华”企。这些企业大多是华商占股本的六七成,美资不到三四成。当时,华商参股的外资企业多达62家,资本金达4000多万两。而参股人员中,一部分是朝廷官员,一部分是买办,一部分是商人。例如怡和洋行的华海轮船公司,第一批股为1650股,而华商就占了935股,其中洋行买办唐廷枢一人就有400股。

为了将水道上的所有民营中小企业打垮,太古轮船的董事总经理在1891年要求盛宣怀“设法驱逐走江海的野鸡船,俾我三家可以独占其利”。1894年,招商局与怡和洋行(怡和轮船)、太古洋行(太古轮船)签订“利益均享”协议,以价格战对付他们眼中的所有“野鸡”企业。最终,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小轮船公司“倒闭”,轮船业被三大巨头垄断。

即使到了这种地步,清政府仍然没有收到多少投资回报。从表面上看,招商局的营业额越来越大,但营业额的增速比不上因各种人际关系进入企业的少爷哥的进入速度,比不上贪婪之手将钱装进自身腰包的速度和次数。最终,户部忍无可忍,要求对其进行整顿,可作为盛宣怀靠山的李鸿章却极力反对,最终不了了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