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化险为夷,垂帘听政天子虚设_武则天的事迹

化险为夷,垂帘听政天子虚设_武则天的事迹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化险为夷,垂帘听政天子虚设_武则天的事迹武则天巧妙地避开了被废皇后的这一道险关,空吓了一身冷汗。其实垂帘听政并不是武则天开创的,然而这是在男权社会的古代中国,女性涉足政治的一种特殊方式。但是赵太后的垂帘听政与武则天是不同的,她那时之所以用这种办法,是因为当时皇帝年纪太小。民以食为天,武则天是非常重视实际的。

化险为夷,垂帘听政天子虚设_武则天的事迹

武则天巧妙地避开了被废皇后的这一道险关,空吓了一身冷汗。接下来的“垂帘听政”就有点人生三起三落的意味了。

其实垂帘听政并不是武则天开创的,然而这是在男权社会的古代中国,女性涉足政治的一种特殊方式。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共有24位女性曾经垂帘听政,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女性,大概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公元前306年,17岁的秦昭王继位,他的母亲宣太后以儿子年纪太小为名义,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从那时起,开创了古代中国历史上后宫参政的先河。说她是最早的垂帘听政的女人,是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号宣太后,昭王立,年少,宣太后自知事。以同母弟魏冉为将军,任政,封为穰侯。太后摄政,始于此也。”

所以现在的史家们认为,宣太后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朝执政的女性。

按照垂帘听政的规定,辅政的皇太后坐在皇帝的后面,在皇帝和自己之间挂上一道帘子。这样,朝中官员看不到皇太后,但是他们的一言一行却都被皇太后看在眼里,有什么样的启奏,等于是都向皇太后陈述,皇帝成为一个架空的傀儡。之所以还要隔起一道帘子,这是由于中国古代封建传统观念非常浓厚,女人抛头露面的机会很少,加上种种礼教的束缚,碍于“男女授受不亲”,所以和非家人的男人接触,她们都是隔窗、隔幔、隔屏与来者对话的。那些母仪天下的皇后、皇太后,更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定”。但听政就免不了要与臣下交谈、听取宣奏、向大臣下旨等,而隔着窗、幔、屏或由侍女传递对话很不方便,所以便有了垂帘,史家称为“临朝称制”,民间则说成“垂帘听政”。(www.guayunfan.com)

不过,并不是所有执政的女人都有着武则天一样精明的政治眼光和执政魄力,就像宣太后,她在垂帘听政的期间,曾给秦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对外方面,为了巩固自己家族在秦国的地位,魏冉采取舍近求远的战略,以扩大其私人封邑,宣太后听从了;对内方面,宣太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反对秦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客卿制度,使本家族的人掌握朝廷内外大权。所以说,宣太后当政的时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内政治昏暗,政令不一。

我们可以再看一个中国古代女人垂帘听政的成功例子,以和武则天的垂帘听政来做对比。

同样在战国时代,赵太后也曾用过垂帘听政的政治手段。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就是历史上那位回答齐国的使者“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的老人家,也是那名篇《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女主角。

但是赵太后的垂帘听政与武则天是不同的,她那时之所以用这种办法,是因为当时皇帝年纪太小。而武则天此时的垂帘听政,前面坐的并不是小孩子皇帝,而是她的丈夫,这是一种看起来颇为滑稽的事情。可是高宗李治似乎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一来,等于是两个人共同主政,当时朝廷众臣并称其为“二圣”。一场旷古未有的君临天下的局面就此形成,“二圣临朝”的时代缓缓拉开了帷幕。

人们现在评价起唐朝的繁荣时期,最直接能想到的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时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李隆基时的开元盛世。殊不知,在武则天辅政及日后执政的那一段期间,唐朝也在蒸蒸日上的状态中,国内太平安宁,极少战乱,物阜民丰,斗米不过数钱,可以说百姓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当时的社会治安也很好,每年打官司的,最少的时候竟然只有数十个人,多也不过几百人。在贞观和开元之间,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过渡阶段。

废后事件让武则天感到自己皇后的位置还不够牢靠,时时都存在着再一次被废的危险。她就开始召集一些有才学的鸿儒,为自己所用,对于这些人的选择,武则天不分出身贵贱与门第高低,只要文采好,有远见的人,都能被破格录用,直接授予适当的官位。很快武则天门下就拥有了一大批文人学士,主要人物有元万顷、刘袆之、范履冰,周思茂,卫敬业等。武则天把这些人召入宫中,为她编撰《古今内范》、《烈女传》、《青官纪要》、《玄监》、《臣轨》等书。

在她辅政的这一时期,不仅是难得的盛世,而且中央和民间还出了不少学术成果,最有代表性的,比如现在电视广告中常会提起的医药学方面名著——《唐本草》,文字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字海》,另外,还有天文学方面的《麟德律》。《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本官修药典,对于无论中国还是世界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至于《字海》,这是一本字典工具书,共有100卷,在量上大大超过了《说文解字》,令人叹为观止。而那本《麟德律》,则是由李淳风制定的,“时称精密”。

可是要知道,武则天并不是一个搞学术的,她的终极目的是政治,现在召集这些人来为自己编撰书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这些鸿儒不仅是她的御笔,还是她的智囊团,更是她的私人内阁。她向这些人征询意见,让这些学士参与政策上的决议。应该说武则天看人还是很准的,这些人也没有让武则天失望,他们为武则天出主意、献计谋、造舆论。人们把这些人统称为“北门学士”。

后来每次早朝,大臣们都要看北门学士之行,听北门学士之言,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言行。甚至连宰相们也照此办理,他们不敢与这些大儒们分庭抗争,他们知道北门学士身后所站的是谁。

就在这一段时间里,河南、山东、关中、江淮等地相继发生了旱、涝灾害,使很多地方发生饥荒,米价暴涨;再加上后来攻打突厥和高句丽,对外频频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要想确保大唐繁荣昌盛,就需要革新,就需要制定有关的政策方针。武则天建议李治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可以说条条都在刀刃上。她尤其重视农业,曾说:“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务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民富。”民以食为天,武则天是非常重视实际的。

可见武则天的垂帘听政不仅没有给大唐带来什么政局的昏暗,反而使大唐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繁盛一时。“皇曰内辅,后其谋咨。谋咨伊俟,皇用嘉止。”崔融在《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这样评价武后辅政高宗时的业绩,可以说并不是献谀,武则天确是名副其实。

而这一道帘子,武则天一垂就是十几年,老实的高宗李治再也没有将它卷起来过。

武则天垂帘听政的这一着棋走得实在妙,可以说是一着制敌,这样一来,无论李治怎么看,至少旁人看来,是高宗向天下臣民认可了武后参政议政的合法性。而对武则天来说,这样做无疑是一举两得,首先就是让满朝大臣无法再和皇帝谋划对她不利的行为。我们现在可以想想,面对帘子后面竖耳倾听的武皇后,谁还敢再对皇帝说皇后的一个“不”字,谁还会当着一只猛虎的面发威呢?况且大臣们已经渐渐清楚了当今的皇帝是怎样一个性情懦弱之人,就因为他那不负责任的一句话,使得上官仪父子和众多大臣遭受血腥之灾,让那些敢于直谏的大臣们寒心,武则天的这一招杀鸡儆猴做得甚是到位。另外一点,这一举措使得武则天对朝政的参与不再局限于李治生病的时候,她可以放开手脚,对于朝廷内外的事情直接作判断决策,而且高宗的一举一动,武则天这时可以了如指掌,就不怕他再生出什么对自己不利的心思来了。这样,她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都以加速度的方式进一步增长。

从此,朝廷内外都不能再忽视武则天的影响和作用了。大臣们开始习惯于对一个女人俯首称臣,最后,几家欢喜几家愁地注视着这个女人逐步走向权力的巅峰。他们不知道,这个奇特的女人未来还会做出什么使他们大为咋舌的事情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