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石破天惊,强化女权泰山封禅_武则天的事迹

石破天惊,强化女权泰山封禅_武则天的事迹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石破天惊,强化女权泰山封禅_武则天的事迹就在武则天的政治生涯蒸蒸日上的时候,麟德元年,也就是在她四十岁的时候,她又生下了一位小公主。办法有,那便是泰山封禅。为了更好地说明泰山封禅对于武则天强化女权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可以稍稍详说一下关于泰山封禅的历史。李世民是一个听劝的人,所以最后也没有实现泰山封禅的愿望。总之,武则天宽慰李治封禅一事

石破天惊,强化女权泰山封禅_武则天的事迹

就在武则天的政治生涯蒸蒸日上的时候,麟德元年(664年),也就是在她四十岁的时候,她又生下了一位小公主。武则天和李治都没有忘记,在永徽年间那个武则天生下来的刚刚满月的小孩子,那个李治深爱着却不幸夭折的小公主。看着眼前这个新生的胖乎乎的女儿,武则天的母爱又一次被唤醒,而且在如此高龄生下一个健健康康的小孩子,让她对这个女儿倍加宠爱。现在,她希望自己可以对过去做些弥补,如果可以,就把她当做那第一个女儿来疼爱吧。

她也真是这样做的,这个小公主从一出生就被武则天视为掌上明珠,并且亲自赐号,她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公主

国家的安定太平,加上又出生了这个可爱的小公主,让李治心情也渐渐放松下来,一家人冰释前嫌,看上去倒也其乐融融。

武则天打算一鼓作气,趁着现在的大好局势,要顺势树立起自己的权威来,或者说,加强威信。那么她已经贵为一国皇后了,还能再怎么样提升呢?办法有,那便是泰山封禅。

为了更好地说明泰山封禅对于武则天强化女权的意义,我们在这里可以稍稍详说一下关于泰山封禅的历史。(www.guayunfan.com)

泰山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告祭天帝的最盛典礼。这个仪式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封”和“禅”。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来祭告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另外,所谓的“禅”,则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来祭告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这两个坛的形状不同,一为圆,一为方,这是因为古人相信“天圆地方”说。

封禅这个仪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据说,那时齐、鲁地的一些儒生看到诸侯争霸有趋于统一的趋势,于是就提出了这个设想。他们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世的最高统治者应该到泰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天帝。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帝王都可以进行封禅的,只有那些“受天命”的帝王才有资格进行这一场极为神圣的仪式。

那么,根据什么来判断谁有资格进行封禅呢?这便要有几个条件来衡量了。

第一个条件,是帝王本身取得了一定的治国成绩,他要把这些功绩报告给天帝,以感谢天帝对自己的看顾和帮助,也向百姓证明自己本就“受命于天”。第二个条件,是没有外患的困扰,天下太平,四方服定,海晏河清,通过泰山封禅,可以向普天之下四方国度宣扬声威,使他们俯首帖耳。最后,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尊“泰一”,借助君权神授这样的言论来加强皇权,实现中央集权的大一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显然,这三个条件要一齐具备,相当不容易。

所以,在唐代以前,只有秦汉时期进行过这种盛典。

也许会有人质疑秦皇汉武泰山封禅的条件,在今天看来,他们虽然并不算全部具备上述的三条,但也算是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所以尚可。如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使得四方大一统,于是要到泰山去祭告天地,宣布自己“受命于天”,自己是唯一的、永久的统治天下人间的皇帝。

古代帝王中很多自认为有些功绩的,都曾想过借封禅来表明自己的功绩,但许多人都是受大臣们的劝阻而未能成行,就连纵横一时的齐桓公那样的霸主,也为管仲所阻止未能做到。这倒不是说齐桓公做得不够好,而是除了帝王自己的功绩之外,还有外界因素需要考虑,举行泰山封禅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国力不强绝难做到,必须天下太平,国有余力,人民安居乐业方可,不能太过劳民伤财。其实当年秦始皇虽去了泰山,但上山途中却遇上了暴风骤雨,最终也没能顺利地完成封禅大典。可见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仅仅是帝王期望着自己有朝一日可以行此仪式,连文武大臣也希望有这样一次参与的机会。当年,在汉武帝封禅泰山时,司马迁的父亲太史令司台谈,曾被武帝留在洛阳没能去,急得一病不起。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哭诉:“如今皇帝承千岁之统,封禅泰山,这是旷世的盛典,而我却不得同行,这就是命啊!”可见,百官对封禅大典是多么的重视。

到了唐代,李治的父亲李世民这样的“天可汗”曾经也有过封禅的打算,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百姓拥戴,可以说贞观年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繁荣局面。所以在贞观六年(632年)的时候,就已经有大臣劝太宗封禅泰山,以此来歌颂太宗的功绩。李世民当然也很高兴,正要着手准备的时候,却被魏徵劝住了,魏徵的理由是“崇虚名而受实害”。可见,他是怕劳民伤财,觉得精力不应该放在这些虚事上。李世民是一个听劝的人,所以最后也没有实现泰山封禅的愿望。

接下来就到了李治继位,在他刚刚继位的时候,也有大臣曾经建议李治封禅,但是被李治回绝了,他知道虽然现在国富民强,但怕自己做得并不够好,不足以服众而遭人反对,所以一直把这样的奏章压下来,也就打算这样的不了了之。

但是武则天在这件事上和李治考虑的完全不同,她认为这个时候大唐完全可以胜任这一仪式。她劝李治着手实施,但高宗似乎并不热心。李治颇为忧虑地说:“先帝太宗在位时,功德兼备,可以说自秦汉以来无人能及。连先帝都未曾封禅,朕如今也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恐怕会遭世人非议。”

武则天自然深知李治的懦弱性格,她也明白与太宗相比,李治还差得很远,但是毕竟时代不同,如今的大唐国力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外交方面,都已经远非从前,完全可以说已经胜过“贞观之治”不知多少。一个国家的富足繁盛程度,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父业子继,现在天下歌舞升平,已经证明了李唐江山并没有在这一代的手中有什么衰退,反而是大放光彩。

她想了想,调整了情绪,耐心地对李治劝道:“陛下您自永徽以来,精于处理朝廷事务,选贤任能,泽福百姓,攻克突厥,平定高句丽。这样的文治武功完全可以和秦皇汉武媲美,并不是一定要在马上得天下开创江山者才有资格封禅的。如果您现在以封禅的形式向天下宣告,不仅是回报上苍,而且也是向百姓承诺使得他们更加安居乐业啊!”

李治虽然嘴上谦让着,但是听了皇后的一番话,心里还是颇为得意的,很是受用。可他也知道,自己在朝廷群臣的心目中,远不如自己的父皇。所以他疑惑地问武则天万一大家反对,自己该怎么办。

武则天当然也理解李治这些心思,她只是坦然地让李治完全不必顾虑这些,只管安下心来准备封禅一事便可,并承诺自己接下来会上书请求封禅,想必大臣们也会同意的。总之,武则天宽慰李治封禅一事最后必定可以成行。

在麟德二年(665年)五月,武则天上书高宗,请求封禅泰山。文武百官当然也明白,武后的这一请求最后是必定成行的,而且大家也确实觉得如今大唐的国力已经胜任,所以纷纷赞同。于是,李治也顺水推舟,权作顺应臣意地准奏。

这样,由“二圣”下旨,由司空、英国公李勣,少师、高阳俊公许敬宗,右相、嘉兴县子陆敦信,左相、叵鹿男窦德玄界为检校封禅使,先行来准备具体的泰山封禅事宜。此外,还有朝廷里的礼官学士,他们需要为封禅礼仪中的仪式排列、祀坛建筑以及玉册形制、皇帝服饰等等大大小小的事情做细致的准备,以保证封禅大典顺利进行,避免中间出现什么差错。

可见,封禅不仅需要国力强盛,而且一旦真的实施起来,也是一件颇为繁琐的事情。

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一下,为什么武则天如此热衷于泰山封禅,就会发现,其实她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还有一番考虑。

我们知道,历来的皇帝都是男人,他们的成败,他们的荣辱都书写着这个历史。然而,现在武则天也在以自己的政治才华书写着大唐江山,她在治理国家、在取缔门阀制度、在指挥边防作战,在许许多多的方面做得丝毫不比那些男帝王逊色。或者说,完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她希望可以将自己的功绩也书写一笔,彪炳青史,她希望自己也可以通过这个封禅来向普天之下说明,当初像唐太宗那样文韬武略的帝王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她都做到了,她希望自己可以改变这个社会上女人是男人话语权下的牺牲品的情形。当然,当时的武则天还并不知道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有一个“女权主义者”的名词。

不过,她确实是一个杰出的政治人物,无人可以抹去这个存在。武则天要通过封禅泰山来打破男人主宰一切权力的局面。

她是一个喜欢打破规矩的女人,她改变着政治游戏的玩法,她希望在这祭祀的仪式上也有女人参与的身影。

可以说,封禅泰山的前前后后都由武则天一人决定、操作着,李治这时倒像一个摆设在一旁的布偶,丝毫不起实质性的作用。如果没有武则天,恐怕李治的一生都不会去着手进行封禅的准备的。由此可见,当时朝廷决定的权力已经在向“二圣”当中皇后的一方倾斜。

但是,现在关键的问题被摆上桌面了:按照旧制封禅礼仪,泰山封禅一事本和武则天没有一点关联,因为按着旧制封禅一事中并没有女人的位置,哪怕你是皇后,是一国之母也不行。祭天时,皇上为首献,亲王为亚献,德高望重的重臣为终献。祭地时,皇上为首献,皇太后为亚献,而且皇太后的亚献也是名义上的,实际仍由公卿代行。可见,女人完全是一个虚设而已。

有着浓重的“女权主义”思想的武则天当然认为这不公平,她要给改过来。

于是,武则天上表说:“封禅旧仪,祭皇地祗,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安,至日,妾请率内外命妇奠献。”就是说不仅皇太后的“昭配”(即名义的祭献)不到位,如今她要作为皇后的身份亲自祭献,要率领宫内的所有妃嫔、其他皇室女子和所有官员妻女,一同参加实际的封禅祭祀礼仪。

不能不说武则天有着缜密的语言说服力,高宗这一次依旧听从了她的要求。李治经历了朝中大大小小的变动,现在很相信武则天有着超乎自己的能力,当然担当封禅的重任对于她来说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且不能不承认,她也是亚献的最佳人选。

这样,李治下诏,此次泰山封禅,祭地时以皇后为亚献,以越王李贞之母、越国太妃燕氏为终献。其实这位太妃燕氏也不是旁人,而是武则天的一位表姐。

封禅典礼可以说是古代封建礼仪中最高的礼仪了,从前它几乎排斥了所有的女性,连皇帝的母亲也只能是名义出席,实行仍由男官代行。现在武则天要还名以实,真真正正地以一个女人的身份参与其中,非但如此,她还率领数量并不比百官少的那些内命妇和外命妇们一同前往,这一来,女人在这仪式中便已经被承认获得了与男人有着同样地位的现实。

麟德二年十月二十八日,“二圣”带领着大队人马从东都洛阳出发,不仅百官、六宫都要随行,而且各地的都督、刺史也要参加。这一路的队伍浩浩荡荡,排开去几百里,那些仪仗、扈从、官员们,这一次有得劳累了。

据说,周围一些小国也听说了这一次封禅,东到高句丽,西到波斯,竟然还派使臣前来参加。有些部落的酋长不肯错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还有亲自率领部下来参加的,以至于毡帐驼马都阻塞住了道路,确实规模很夸张。

关于这些,《资治通鉴》里有着十分详细的描写:“丙寅,上发东都,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列营置幕,弥亘原野。东自高句丽,西至波斯、乌长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可见当时物衣食丰足的一片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队人马就这样从洛阳出发前往山东,一路上走走停停。李治和武则天顺路还去看望了九代同居的张公艺老人,据说他当时已经八十八岁了,九代同堂,今人确实难以想象。高宗问起老人怎么样使这样一个庞大的家庭做到和谐相处的,那老人并不说话,只是在纸上写了一个“忍”字。素来仁孝的李治揣摩着老人的一番深意,颇有感触。

这样的走走停停,一直到了十二月九日,皇帝等人马才来到了泰山脚下。如此浩大的行程,仅赶路的队伍自身就有几百里长,行程持续了有几个月的时间,这是当时不光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难有的壮举。举行一个仪式要如此大费周章,如果没有一个有能力的领导者组织的话,真是不可能完成的。

这一次的封禅,由于第一次有大批女人要参与其中,所以跪拜祭奠就不能像旧仪上说的,跪在蒿秸、芦秆上。武则天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她请李治下诏,将封禅坛所设的铺垫改用茵褥等铺垫。

细节上的更改还不只限于此,武则天要求当天诏告祭祀的乐曲也得改,不能用过去那种拖沓冗长死气沉沉的乐曲,要改用“功成庆善之乐”和“神功破阵之乐”。

将乐曲改成如此节奏高昂的调子,确实更符合祭祀的氛围与意义。

乾封元年(666年)正月初一,泰山封禅大典如期举行。

据记载,所谓封禅,要在泰山和泰山南面的梁父山两座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做“封”,在梁父山上辟地为坛祭地叫做“禅”。《白虎通义·封禅篇》说:“王者易姓而起,必封升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由此可见封禅对于一个有作为的帝王的重要性。如果不去封禅,那么在礼制上,上天还没有承认你是一个真正的受命天子;如果天下太平了,你不去报告天地,那是对天地之间这位大主宰的最大不尊重。

武则天的封禅准备,大约仿照汉武帝。在泰山南坡筑起圆坛,直径有十二丈,高一丈二尺。在泰山顶上另建一坛,直径五丈,高九尺,名“登封坛”。在社首山上也建一坛,坛分八隅,八面都有台阶,上以黄色土覆盖,周围以赤、青、白、黑四色土覆盖,称为“降禅方坛”。

一切都准备就绪。

正月初一,李治在泰山之南祭坛上祭祀了昊天上帝,以唐高祖、唐太宗配飨。祭毕登山,第二天在山顶的“登封坛”上再度祭天,把给上帝写的信(写在玉上,称玉牒,内容保密),放在玉匣里,缠上金绳,封上金泥,印上玉玺,藏在坛下。

到了第三天,则是武则天出场的时候了。这一天她早早地起来,斋戒沐浴,而后在众女官的簇拥下,穿戴凤冠锦袍,率领内外命妇登坛亚献,在社首山“降禅方坛”祭祀地神。这时,祭坛周围一片庄严肃穆,武则天手捧祭文,一步一步地登上祭坛,双手合礼,祈求上天保佑大唐子民安康,苍生受福。这样亚献便结束了,接下来由越国太妃燕氏终献。这一切都顺利进行完毕。

第四天,高宗、武后登上朝觐坛,接受百官朝贺。文武百官、中外使臣奉献贺礼。之后,高宗降诏立登封、降禅、朝勤碑。宣布大赦天下,改麟德三年为乾丰元年,改博城县为乾封县,以纪念这次封禅盛事。武则天在泰山脚下宴群臣,那乐阵歌舞颇让武则天此时的内心起伏澎湃。

宴饮活动一直持续了十几天。之后,李治和武则天的车驾才离开泰山,起驾回京城。在回去的路上,他们途经曲阜,二人又率众拜祭了孔子家祠,追赠孔子太师衔,以卿大夫礼致祭。接下来又途经亳州(今河南鹿邑),拜谒老君庙,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

回来也用了不少时间,一直到了三月十一日,才回到东都洛阳。稍停,又返还京师。其间有八百余里,直到四月还京,将封禅事告谒太庙。

没过多久,武则天又趁着封禅的余热尚在,上书请李治借机大封百官,其中,三品以上加爵,四品以上加阶。

这就又涉及官员的品级制度了。在唐朝,所谓阶,就是官员的品级。唐朝的官员品级依正、从、下分为九品二十九阶,当时的官员升迁和现在差不多,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每升一阶大约要花费四年的光阴。而武则天这一建议,则使得那些四品以上的官员省了四年的时间,一跃而上。

这个官阶制度其实是很有讲究的,在当时,做官有两道坎,那便是三品和五品官,三品是亲贵,五品则为同贵,他们都享有许多特权,就像今天的钻石VIP会员一样。但是毕竟皇帝是大商家,为了限制官员的数量,皇帝把从六品升五品和由四品升三品的官员数量严格地限制着,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处于那个阶段的官员迟迟得不到晋升的机会,武则天这一建议,无疑给他们的仕途亮了一次晋升的绿灯,自然笼络了许多人心。

这一次的封禅算是完满地结束了。封禅不仅仅是一项有着政治目的的大型仪式,还和今天的阅兵有着异曲同工的妙用——可向海内外昭示国家声威。作为一个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打破传统,做到了唐太宗也不曾做到的事情。现在,既得了朝内大臣们的人心,又向外宣告了自己的权威,也向四方证明了当今皇后所具有的能力。在这之后,武则天的步伐越发的稳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