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和志本_白水台的东巴造纸人_少数民族

和志本_白水台的东巴造纸人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和志本_白水台的东巴造纸人_少数民族和志本,民间手工艺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人。和志本的两项绝技,就是造东巴纸和绘画。因为伯父和肯恒独身,所以身为侄儿的和志本成了家里东巴手工造纸技艺和东巴经文诵读的传承人。9岁的时候,和志本开始跟伯父学习造东巴纸。经过近10年的艰难磨炼,和志本终于学会了东巴造纸术。和志本介绍东巴纸制造工艺,主要抓住几个重要环节描述。

和志本_白水台的东巴造纸人_少数民族

和志本(1926~),民间手工艺人,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人。云南迪庆香格里拉人,纳西族。他少年时代开始跟伯父学习东巴绘画、造纸,花了近10年的时间掌握了东巴造纸术,并成为家族东巴第六代传人。“文革”之后,他最早恢复东巴造纸,所造之纸均匀厚实、颜色纯正,是深受东巴经师喜爱的上品用纸。2007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

一、跟伯父学习东巴绘画、造纸

和志本(www.guayunfan.com)

1926年,和志本出生在云南省迪庆中甸三坝白地村一个纳西族家庭

和家是个东巴(纳西族祭司)世家,到和志本,已经是家传东巴的第六代传人。东巴最核心的本领是掌握东巴经,不仅熟稔经文,还要会书写(包括绘画),乃至制作书写材料——纸。和志本的两项绝技,就是造东巴纸和绘画。

和志本造东巴纸和绘画是跟伯父和肯恒学习的。按照纳西族的习惯,只有家中的长子才能传习祖宗的技艺。伯父和肯恒无儿无女,一直与和志本一家生活在一起。因为伯父和肯恒独身,所以身为侄儿的和志本成了家里东巴手工造纸技艺和东巴经文诵读的传承人。

和志本最早跟伯父学习的是绘画。东巴文字是象形文字,绘画是学习东巴文字的重要基础。从五六岁开始,画画就成了和志本每天的功课。每天饭后,伯父都会早早准备好木板,将灶台里的柴灰撒在木板上,让和志本模仿家藏的东巴经书学画。一遍、两遍……画不像,抹了重新画。在和志本的记忆里,上千种动物、花草的样子就是这样刻在了脑海中。到后来,他不用任何样板,就能背下经文和画下图像。

按照纳西族的传统和宗教习惯,在家里,只能写有关喜事、年节等的东巴经文;有关丧葬等的经文,必须在外面写。寒冬腊月,有时就算冒着鹅毛大雪,和志本和四五名同伴也必须跟伯父一起到村外的山上,躲到山洞里写。

和志本回忆说:“山洞很窄,挤6个小孩,加个大人,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可我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对于纳西族来说,成为有威望的大东巴、老东巴,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这或许正是和志本潜意识里执着坚持的原因所在。

9岁的时候,和志本开始跟伯父学习造东巴纸。造纸首先是收集原料。东巴纸的原料是当地人称作“狗皮麻”花(学名为荛花)的一种灌木,那时候白地村附近漫山遍野都是。和志本天天背着小背篓,带着干粮,跟着伯父上山采集荛花树枝。和志本说:“造纸的树枝要求很讲究,粗细、表皮光滑度等都必须严格控制。没有什么可以测量,唯独靠眼睛,靠经验。”

虽然当时满山都是荛花,但采满一背篓几乎要一整天。傍晚下山回家吃过饭,紧接着就是趁鲜剥皮。剥皮有两道工序,先是剥下树皮,然后再把黑色的外皮刮掉,留下白色的内皮。因为荛花本身有毒,剥皮的手一碰到眼睛,立即会肿胀,甚至脸部也会浮肿,有时鼻子、眼睛会发炎溃烂。在和志本的记忆里,刚刚学习造纸的时候,他就曾被荛花的枝叶熏伤了眼睛,那一次,他休息了很多天。

随着日复一日的劳作,以及出人意想的艰辛,造纸的经验慢慢积累起来。经过近10年的艰难磨炼,和志本终于学会了东巴造纸术。

二、缅纸和东巴纸

我国是造纸术的故乡,在大规模机器工业造纸之前,全国各地一直流行手工造纸。即便在机器纸大量出现之后,在一些地区和一些特殊领域,手工造纸仍旧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云南各民族手工造纸历史悠久,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均有手工造纸,手工纸在各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和传播中有着不可估量的贡献。

2006年5月,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手工技艺类)。

傣族老人用手工纸抄写经文

傣族的手工纸称为“缅纸”,起源于明代中叶。缅纸用纤维较好、较细的构树皮制成,纸质薄而柔软、韧性好,是寺庙和尚抄写经书和学习傣文的用纸,也是以前抄写医药书的用纸,晚近以来佛寺和尚学习佛经仍用缅纸。此外,缅纸还用于民间仪俗领域,如制作高升、孔明灯以及油纸伞等。油纸伞即以纸为伞面,上涂芝麻油,是丧葬的必备品,意为老人死后可以借助伞飞向天堂。另外,相对粗糙和含杂质较多的纸浆则用来制造纸毯。纸毯颜色近于青黑,厚约5毫米,是丧葬中给老人用的垫子,也是傣族男孩在升和尚仪式上必坐的垫子,过去也是垫床的重要材料。

纳西族的手工纸主要用于抄写东巴经,所以又称“东巴纸”;因为香格里拉白地(白水台)被认为是东巴文化的发祥地,所以东巴纸又称“白地纸”。白地东巴纸色白质厚,不易遭虫蛀,可以长期保存,据20世纪40年代的调查,用它书写的东巴经典有5000多卷。

东巴纸的原料采自当地独有的植物原料“阿当达”(即“狗皮麻”),学名为瑞香科丽江荛花。造纸工艺由采集原料、晒干、浸泡、蒸煮、洗涤、舂料、再舂料、浇纸、贴纸、晒纸等工序组成,主要工具有纸帘、木框、晒纸木板、木臼等。

和志本介绍东巴纸制造工艺,主要抓住几个重要环节描述。首先是采集原料,要选择粗壮、表皮光滑、叉较少的灌木,每棵取约50厘米长的一段。砍好之后,必须趁鲜剥皮(这种树水分少、容易干,一旦水分干了,剥皮将十分困难,只能采用泡水的方法来处理,费工费时)。剥下树皮后,刮去黑色外皮,只留白色内皮。

白色树皮要放在院子里自然晒干,然后用水浸泡,边泡还要边剔除残留的黑皮和杂皮,直到泡软为止。接着是蒸煮树皮,蒸煮过程中必须加入草木灰,以减轻原料的毒性并增加原料的色度。蒸煮十几个小时,然后捞出拿到河边漂洗,并将皮料捏成拳头大小的团状。洗净的皮料放在平整的石板上,用木槌反复捶打,直到打成纤维状,入水完全散开为止。

东巴纸造纸作坊

接着是抬纸浆,就是把装着纸帘的纸帘框放入盛水过半的木槽,在溢满清水的纸帘上倒入适量的纸浆,用手轻轻搅拌、拍打,使纸浆纤维均匀分布,平稳抬出。然后轻轻将湿纸帘翻扣在晒纸板上,小心取下纸帘,将晒纸板拿到太阳下晒。待纸晒到半干时,用压纸棒在纸上反复用力擀压,直到压得纸面平整,显不出帘纹为止。晒干后,用手轻轻一揭,一张张长短、宽窄统一的东巴纸就造成了。

三、手工纸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介质

东巴纸造纸原料

说起东巴纸来,和志本可谓如数家珍。与傣族的缅纸比较起来,东巴纸的用途更为专门,那就是抄写东巴经。

东巴纸拥有象牙般的色泽,味清香,吸墨性强,不易变色,保存年代久。现存20000多册的东巴经书,都是在“粗糙的树皮”——以荛花为原材料制成的东巴纸上书写的。千百年来,写在东巴纸上的东巴象形文字依然色泽如新,字迹清晰。

有些人认为东巴纸有毒,其实制作完成后,材料原本的毒性已经消失殆尽,但对于蠹虫仍然具有威慑力,这也是保存数百年的东巴经文很少发生虫蛀的原因。另外,东巴纸对人体还有镇静安神作用。

也有专家从造纸技术的角度指出,东巴纸的活动纸帘较为特殊,晒纸过程明显受到浇纸法的影响,又有抄纸法的痕迹,是中国造纸术与印度次大陆造纸法兼容并蓄的结晶。

“文化大革命”期间,东巴文化受到了极大冲击。那时,和志本把造纸的纸槽藏了起来,他坚信有一天自己一定还能再造纸。

1993年,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和志本恢复了东巴造纸——他是“文革”后最早恢复东巴造纸的人。与此同时,和志本用自己造出的东巴纸,回忆并记录脑海中的东巴经。58岁那年,他被请到丽江,与上百名老东巴一起,回忆失传的东巴经。现在,和志本凭着记忆,已经画出了100多本东巴经。

和志本造的东巴纸均匀、厚实、色正、光洁,是深受东巴经师喜爱的上品用纸,远近闻名,即便在交通极为闭塞的年代,仍然有人从丽江、香格里拉,甚至西藏等地,来到白地村买纸。

和志本对东巴纸和宣纸做过比较,他认为二者的最大不同,在于东巴纸的书写是“硬碰硬”的过程,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和志本使用的绘画和书写工具,是纳西族传统的竹笔、蒿秆笔、木片笔和铜笔等硬笔,东巴纸的硬度也较高。和志本说:“符号和图画组成的东巴经文,特有的手工制东巴纸和书写工具,这是东巴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不过,东巴纸也面临着不少隐忧。由于生产方式原始,东巴纸的造价非常昂贵。和志本说,每次他采回一背篓荛花,仅可煮干皮5公斤左右,最多可得25厘米×30厘米规格的东巴纸60张,需要砍伐原料灌木不低于1000棵,燃烧木柴200公斤,花费工时最少7天。新中国成立前,50~60张规格为50厘米×60厘米的东巴纸,就需要用一只羊去交换。

和志本在新造的纸上书写东巴文

如今因为原材料稀缺,东巴纸根本无法批量生产。最让和志本担忧的,就是与当年荛花漫山遍野相比,现在荛花越来越少,儿子每次出去找原料,必须翻山越岭,一整天也采不回多少来。他曾在家里种植荛花,可是七八年过去了,家种的荛花就是长不大。

四、“能教多少教多少”

从跟伯父在柴灰上学画画起,和志本就开开默默吟诵起了东巴经。造纸、画画(神画、神路图、木牌画)、主持仪式,他从小东巴长成了大东巴,又变成了老东巴。

1999年,和志本被云南省评为民间美术师。2007年,他又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傣族、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传统手工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

和志本手工制作的东巴纸是有口皆碑的,而他的东巴画和东巴舞也非常出色。研究东巴文化的纳西族学者指出,和志本绘制的东巴画,构图严整奇巧,笔法细腻娴熟,着色鲜艳和谐,堪称精品。

东巴舞是东巴经师在祭祀活动中跳的舞,东巴经师在进行开丧、超度、祭风、祭什罗、祭拉姆、祭胜利者、祭工匠、求寿、解秽等几乎所有东巴仪式或道场时,都要跳东巴舞蹈。舞蹈时东巴手中拿有鼓、铃、锣等,既是法器,又是伴舞乐器。和志本的东巴舞是从东巴舞谱经书《蹉模》中学来的,里面记录了70多种东巴舞。

作为东巴世家,和家在当地算是中等富裕的家庭:有固定收入,吃穿不愁,儿女成群,孙辈众多。如今,和志本除在村子里主持一般的仪式外,还到香格里拉著名旅游景区白水台“阿明灵洞”(位于白水台山腰的喀斯特溶洞)为来自远方的游客求福祈祷。

如今,像和志本这样的东巴经师已经很少,老东巴至今没有一个真正的关门弟子,纳西族东巴文化的传承令人焦虑。由于年事渐高,和志本担心东巴文化会失传,于是把造纸和绘画的技艺全部传给了三个儿子,并教他们学习和诵读经文。

和志本擀纸

2007年成为“非遗”传承人后,和志本声名远播,慕名而来学东巴绘画的人越来越多,除了纳西族和藏族,还有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泰国、美国的爱好者,跋山涉水来到白地村,向和志本求学。来学习的人,最长的在和志本家里要住一个月,最多的时候,家里的房间全部住满了来学习的人。

现在,和志本最大的心愿就是将纳西族文化传播得更远。因此,尽管家庭条件不算太好,他还是让儿子投资建立了东巴文化传习馆,以便让更多的人了解东巴文化。和志本说:“能教多少教多少,我只希望已经经历过灾难的东巴文化,不会彻底失传。”

东巴纸技艺展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