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宋代的“典志”和“类书”

宋代的“典志”和“类书”

时间:2022-05-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的“典志”和“类书”宋代的“典志”和“类书”两宋时期,史学的发达不亚于文学,史家辈出,史籍林立,体例繁多。至宋代,由于政事日繁,史实庞杂,不分门别类难以详尽其史实,于是出现了典志体、类书体的史书。宋代还有各具特色的地域志、地方志,如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范成大的《吴郡志》等,虽范围较狭,但记录更详,非一般“县志”之类的书籍可比。

宋代的“典志”和“类书”

宋代的“典志”和“类书”

两宋时期,史学的发达不亚于文学,史家辈出,史籍林立,体例繁多。从史实的范围看,有贯穿古今的通史,截取某代的断代史,记录本朝的当代史;从著述体例看,既有编年体、纪传体、本末体,也有分门别类的典志体和类书体。各种史书中,尤以志、类史具有鲜明的特色。

所谓典志,是指专门记述某个或某些方面史实的史书。《史记》、《汉书》已开先例,在通史和断代史中,有《礼书》、《乐书》、《食货志》、《艺文志》等专题,以弥补纪传的不足,但并未独立成书。至宋代,由于政事日繁,史实庞杂,不分门别类难以详尽其史实,于是出现了典志体、类书体的史书。

典志体史书简称志书,其代表是南宋郑樵撰写的《通志》。郑樵(1104—1162),字渔仲,兴化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不应科举,隐居乡野,自命名“渔”、“樵”,穷毕生40年精力,写成了《通志》一书,重点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全书200卷,分为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5个部分,其中“二十略”篇幅最大,按典志体写法,汇聚了全书的精华,其中,天文、地理、都邑、刑法、氏族、六书、七音、昆虫、草木等“略”,别开生面,独辟蹊径,写以往旧史所未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宋代还有各具特色的地域志、地方志,如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范成大的《吴郡志》等,虽范围较狭,但记录更详,非一般“县志”之类的书籍可比。

类书比志书分类更细,记事更详,史料更全,往往非一人之力所能独立完成。北宋有较长的稳定时期,朝廷以编写类书彰显文治,敕命编纂了四大类书:一是《太平御览》,由李昉等编,成书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共1000卷,约500万字,全书分为55部,4558类,书中记载宋代以前的史实,引证的书籍达1690种,这些书大多佚失,其中资料因引用而得以保存。二是《册府元龟》,由王钦若、杨亿等编,成书于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共1000卷,约94万字。全书分为31部,1104门。记宋代以前的史实,也有较高史料价值。三是《文苑精华》,由李昉、宋白等编,成书于雍熙三年(986),共1000卷。全书辑录了南朝梁末至唐末诗文,分诗、赋、词等38类。书中收录了二千多位作家近万篇作品,其中98%为唐人作品。四是《太平广记》,李昉、吴淑等编,成书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共500卷,分92类。书中记载上古至五代事,博采典籍近500种。此外,南宋王应麟编纂的《玉海》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类书。从史料汇集的角度看,典志和类书比其他史书有更多的优越性。尤其是类书,着重于史料的汇集,往往是照录不误,编撰者不必担心触怒皇上,皇上也可心平气和地阅览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