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匠情怀志冲天

工匠情怀志冲天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的其中一部分,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在西部小县扎根。不服输的毛腊生暗中告诉自己,先天不足后天补,必须学会。在车间领导、周围同事的肯定声中,毛腊生没有满足和停滞。根据记录数据,铸件质量合格率在毛腊生加入前是60%,而在毛腊生加入后,提高到了92%。这是毛腊生进厂后,第一次接触军用铸件。在铸造过程中,配置砂子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它的质量最终
工匠情怀志冲天_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铸造工人毛腊生_贵州榜样

◎王淑宜

201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举行,一大批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之重器”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

那一天,举国欢庆。为国家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不同领域的人,安排坐在了天安门广场,共同见证祖国激奋人心的时刻。来自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的技师毛腊生也在其中。

当“压轴”出场的导弹缓缓驶来,一向少言寡语,甚至有些“木讷”的毛腊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猛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张着嘴颤抖着双手指向前方:“那个导弹我出了一份力!那个外壳是我们做出来的!”天安门广场处处洋溢着欢呼声,为了声音不被淹没,毛腊生几乎是扯着嗓子喊了出来。待周围人把目光转向这个个头矮小的人,才发现面容清瘦的他眼里噙满泪水,人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宝剑锋从磨砺出

毛腊生所在的厂子建于上世纪60年代。

1965年,因为三线建设,一批饱含坚定信念的志士,毅然从上海市松江县举家搬迁到贵州省绥阳县。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十研究院的其中一部分,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在西部小县扎根。

1977年,21岁的绥阳县知青毛腊生,因为表现出色由公社推荐进入航天风华公司从事铸造工作。如果说时代造就了“三线精神”,那么这股精神则成为影响毛腊生的重要力量之一。

毛腊生回忆,从上海来到贵州的三线建设者,初到山区时吃住非常艰苦,他们却无怨无悔,一头扎进建设大潮中。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青年时代的他。

毛腊生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门传统工艺。铸造,俗称“翻砂”,在全球铸件生产中,70%的铸件都是用砂型生产。将调配好的砂子做成铸件的砂型,之后浇灌金属溶液,冷却后打开铸型,得到最终的铸件。仅有初中学历的毛腊生,刚开始连铸造的基本原理都不清楚,简单的工艺图纸也看不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毛腊生一直是“打下手”、“跑龙套”的角色。

“不能这么‘混’下去。”不服输的毛腊生暗中告诉自己,先天不足后天补,必须学会。

为了学习操作技能,他“承包”了3名老技师早上打水泡茶、中午洗饭盒、下班收拾场地的杂活,随时随地向老技师们请教,并在别人休息时进行操作练习。

一遍、两遍,对几遍做不出来的零件,他记在小本子上,并对关键操作部分用简图分解画下来,然后细心揣摩、虚心请教。为了获取理论知识,他休息日“泡在”公司图书馆,平时揣上好烟,天天“缠着”车间技术员。

对车间技术员也讲不清楚的问题,他曾经在一个下午3次骑车去公司技术部门请教。老工厂位置偏僻,车间距离技术部门有3公里多的泥路,不管天晴下雨,毛腊生一有想不明白的问题,就往技术部跑。那些日子,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个穿着浅蓝色工装的青年,颠簸着来回穿梭在车间与技术部门的路上……3年下来,毛腊生不仅了解了铸造基本原理和掌握了实际操作技能,并具备了独立生产一些较难铸件的能力。

在车间领导、周围同事的肯定声中,毛腊生没有满足和停滞。他以极大的毅力先后自学了铸造初级、中级理论知识,以及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合金熔炼等与铸造相关的知识,在单位组织下,又系统学习了高级铸造工理论知识。

宝剑锋从磨砺出。凭借点滴努力,毛腊生成为当时极少数拥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技能的技术工人,从一个学徒成长为人人口中的“师傅”。

初中生——学徒——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大国工匠”,在“学习”这一“熔炉”中,毛腊生实现了自身的质变,并不断超越别人。

获得成绩后,毛腊生毫不吝啬光和热,乐于将所得分享给需要的人。在多年工作中,他无私授艺,他所带的10余名徒弟中,2名成了国家技师,6名成了高级技能工人,就连徒弟的徒弟,已有多名成了生产骨干。

2011年,退休的毛腊生返聘回单位,从事现场技术指导和对新人传道解惑的工作,并参与新技术、新问题的分析。2012年,他带领的团队被命名为“毛腊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利用这个平台,积极提升整个班组的技能水平。

“我们对他非常尊重和感谢。虽然他头上有很多光环,但我们更愿意叫他毛师傅。”8月12日,航天风华公司车间主任李清显说,“师傅”一词是从上海带来的,表示不仅自己能干,还能带徒弟。

熔炉岁月工匠心

上世纪90年代初,工厂要恢复军工生产,但又面临人员流失问题,一筹莫展。这时,领导把担子交给了毛腊生。

毛腊生深知担子的分量,干起工作来比以前更加“较劲”。军工用品的铸造工艺比普通铸件复杂很多,比如给导弹铸“外衣”,看上去只是个竹筒,实际上里面有许多凹凸面,“外衣”里子要挂得住导弹的五脏六腑,“外衣”面子还得经得起日晒风吹。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对砂子的雕塑必须高度精准。

“行也得上,不行也得上。”新的铸件有1.5米高,砂子铸型没多久,就暴露出铸件尺寸、形状达不到要求等一系列问题。

问题出在哪?怎么解决?

毛腊生带头边学边干,在干的过程中摸索规律,硬是把之前没做过的铸件以高质量标准做了出来。根据记录数据,铸件质量合格率在毛腊生加入前是60%,而在毛腊生加入后,提高到了92%。这是毛腊生进厂后,第一次接触军用铸件。

铸造过程中,砂子本身质地疏松,对造型的精准度有很高的要求,工人需要不停移动。为了更灵活方便,工人都是蹲着来完成作业,一蹲就是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

一开始,毛腊生蹲十来分钟腿就酸了,为了克服这个“毛病”,毛腊生回家后吃饭蹲着吃,看书看电视也蹲着看,持续“蹲地”的时间被他拉得越来越长。

作为造型工,毛腊生还承担着翻模,搬模等等工作,身体的着力由于总是朝着一个方向,时间久了,毛腊生的鞋也变了样。

由于工作强度非常大,本来身材就矮小的毛腊生背驼了,腿也弯了,当年和他一起进厂的不少同事,因为各种原因早早就离开了这个行业,只有他一直坚持了下来。

在工人们称为只有“人、砂、金属”的车间里,滚滚铝液的炽热辐射在毛腊生清瘦的脸庞上,一年,又一年。铝水散发出的热让人仿佛置身熔炉,一点,一点,毛腊生用胶泥涂抹着模型上针眼般大小的砂孔,来回检查,生怕有一丝漏过。

1小时,2小时,3小时……轰,火焰喷出,砂模渐渐泛出白色,刺鼻的二氧化硫窜了出来。他扭过头,轻轻咳了几下,又继续静静地用胶泥涂抹着砂模。

在铸造过程中,配置砂子是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它的质量最终决定铸件的成败。毛腊生用39年时间做好了一件事,就是“读懂”砂子。不管什么样的砂型,他抓一把就知道好坏。

在公司,人人都知道毛腊生和“竹片梗”的故事,每当说起这件事,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那是一种造型工独有的工具,一把细长的不锈钢片,毛腊生的“竹片梗”却和别人的有些不一样,它的顶部已经出现了刀刃,钢片的上半部分也明显比下半部分薄出许多。“这把竹片梗,毛师傅已经用了33年。”听到学徒的这句话后,记者才明白,这就是“铁杵磨成针”。

有人说,“苦、脏、累”是铸造行业的代名词,毛腊生却不屈不挠、精益求精,怀揣一颗“匠心”,39年执著地扎根铸造一线,完成了自己从学徒到“大国工匠”的升华。

他先后主持完成了“无毒型砂”等研制任务,成功解决了某重点导弹舱体铸造合格率低等多个难题,其中10余项课题或项目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在平时生产中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的小改革、小创新等,举不胜举。他参与生产的系列型号导弹,先后四次亮相国家盛大阅兵仪式,接受党和国家的检阅。

扎根一线志冲天

“我来试试看!”2006年,在公司与一高校共同为国家某重点型号导弹研发“高温耐热镁合金”舱体多次失败后,毛腊生主动请缨。

“专家、教授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一个初中生,行吗?”有人质疑。

“国内行业成功的例子不多,别砸了自己‘大师’的牌子。”有人相劝。

毛腊生没有去理会这些,带领技术、生产等人员组成的项目组,全力投入到紧张的攻关中。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参考和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他们加班加点的查看产品缺陷、检查原定工艺、确定技术要求、跟踪生产过程、计算具体数据……

“加!再加3块。不,是4块冷铁!”在生产现场的晚饭中,当同事问他加不加米饭时,心里却想着“活”的毛腊生答非所问。

“你厉害!反穿着衣服去上班。”当妻子发现正要出门的毛腊生衣服穿反后,一边帮他脱下来穿好一边责怪。

“爸!让我怎么交嘛?”在女儿的试卷上签好名后,毛腊生“心血来潮”在试卷空白处画起了造型简图、计算起了数据,女儿急得要哭……那段时间,脑子中装满“项目”的毛腊生魂不守舍,生活中的事总出错。

经过近半个月的忙碌,毛腊生找到了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使公司跻身于国内极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单位之列。

“腊生个子不高,但在技术上真是‘高人’!”参与项目研制、曾质疑过毛腊生的某大学教授,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

在徒弟于丹眼里,师傅毛腊生整天与冰冷砂子打交道,也把自己当成了一粒砂子。于丹说,师傅要求他们做事精益求精,不能觉得过得去就行,而是要尽最大能力做到最优。做事精益求精,与丝毫较劲的精神,毛腊生坚持了一辈子,曾经的21岁小伙,如今已步入花甲,却情怀依旧。

“干一点事,就兢兢业业去干。要学,就认认真真去学。”1983年,毛腊生的师傅回了上海,因为通讯不发达,师徒间失去了联系。师傅留给毛腊生的最大财富,就是常常念叨的几句话。师傅说,你做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专一行。毛腊生不仅听进去了,还用一生去实践。

毛腊生有多次机会离开铸造一线,进入相对轻松的二线管理岗位。年轻时,车间领导几次想让办事认真的他从事调度工作,负责生产安排。但他的“魂”好像被黄砂“勾去”。“只有在一线,才能真正地学到技术”。

“砂子是有语言的,只要你读懂了它,它就像孩子一样听话……”平时不善言语的毛腊生,谈起铸造和砂子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铸造技艺高超,许多私企老板慕名找到毛腊生,想高价雇佣他,毛腊生却一次次拒绝。有人说他傻:“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他偏偏反着来。”毛腊生有自己的理解:“看要怎样理解‘高’,我追求的不是薪水高,而是高技术、高质量。”

人们难以想象,一个全国劳模、中华技能大奖的获得者,他的妻子没有工作,当年女儿还在上学,一家人就靠他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来维持生活。有人这样问他:你何以甘心于此?他淡然一笑,指指自己的蓝色工服:穿上这套工服,我就会盼着祖国强大起来,盼着航天事业强大起来,这就是我的追求,我的骄傲!

毛腊生“对外”吝啬,“对内”却十分慷慨,他将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掌握的高超技能,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后来者。他所带徒弟中,已有多名成为生产骨干。他没有“门户”之见,对小组其他人“有求必教”。

大国工匠的专注精神成就了“国之重器”。(唐序川/摄)

2000年至2004年,毛腊生先后三次进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09年,他第一次登上天安门,看着自己亲手铸造出的国之长剑威武地展现在世界面前。2015年,被评为“大国工匠”的毛腊生上了央视新闻,多年未联系的师傅辗转从上海打来电话:“腊生,祝贺你,没有给师傅丢脸。”听到师傅的声音,毛腊生拿着电话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如今,60岁的毛腊生仍旧奋斗在铸造一线,继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发光发热。他没有很多话,他只有一颗不变的心。

(2016年 08月25日《贵州日报》)

媒体报道MEI TI BAO DAO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