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白静宜_花丝镶嵌工美大师_少数民族

白静宜_花丝镶嵌工美大师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白静宜_花丝镶嵌工美大师_少数民族白静宜,工艺设计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传承人。后来,白静宜师从翟德寿、吴可男等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习设计。她在当时花丝镶嵌厂的设计队伍中,可谓主力。白静宜带着国家和行业领导的重托与期待,只身前往意大利。很快,白静宜在花丝镶嵌和珠宝设计方面有了更多突破与创新。白静宜作品《祖国颂》50年来,白静宜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设计大赛和博览会,并屡次获奖。

白静宜_花丝镶嵌工美大师_少数民族

白静宜(1942~),工艺设计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传承人。北京人,满族。她从小喜爱绘画,后进入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金属工艺美术专业学习,毕业后成为北京花丝镶嵌厂设计员,并历任设计组、研究组组长。50多年来,在用料和工艺方面均有突破,并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作品屡次获奖。2009年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与人合作建立工作室作为传承基地。代表作品有《冰竹梅捧盒》《单峰金驼》《百事和合》《祖国颂》等。

一、喜爱绘画,结缘花丝镶嵌

白静宜(www.guayunfan.com)

1942年9月,白静宜出生在北京一个满族家庭,是家里的老大。

白家是一个具有浓郁艺术氛围的大家族,白静宜的父辈,琴棋书画样样当行。正是由于这样的家族传统和氛围,白静宜自幼喜爱绘画,且颇具艺术天赋。

上小学时,白静宜的水彩画就已经出类拔萃,是美术老师的宠儿。那时,她还常常在课堂上偷着给老师画人物速写,生动逼真的速写往往让老师们忍俊不禁。

小学毕业时,白静宜考取了北京铁路子弟一中。按照父母的规划,中学毕业后,她应该按部就班地考北京交通大学,或者进入铁路系统工作。然而,白静宜早就听说北京市第五十六中学教美术的穆老师绘画水平出众,因而非常希望能成为穆老师的弟子,毕业后考中央美术学院,当一名出色的油画家。于是,11岁的白静宜拿着自己参加国际儿童画展的作品拜访穆老师,并自作主张,转学到了五十六中。

在五十六中,白静宜如鱼得水,认真学习绘画技艺,有机会还去看展览。有一次,北京展览馆举办俄罗斯油画展,她趁中午放学的时间去看画展,正好赶上中央美院的老师带着学生参观,她便跟着大学生一起听老师讲解。不知不觉中半天过去了,傍晚回学校取书包时,班主任很生气。好在美术老师惜才,直给她说情:“她又不是逃学玩去了,她是去听美院老师讲课了,就这一次,没事儿。”

临近初中毕业,白静宜一门心思要考中央美院附中,但由于文化课没考好而未能如愿。当时,同时招生的还有北京工艺美术实验中学(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前身),招考的老师看过白静宜的作品,知道这女孩是个充满灵气的艺术苗子,问她愿不愿意来上学。白静宜首先就问“毕业后能考中央美院吗”,老师说“能”,于是她就满心欢喜地进入了工艺美校,攻读金属工艺美术专业。

对于在工艺美校的学习,白静宜本人有过这样的评价:“我就读的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是朱德委员长为传承中国传统工艺而倡议建立的半工半读式艺术院校。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国家培养的正规专业人才,既学习美术基础和设计,又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参加生产制作。参加工作后,一直走着设计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在这条路上,我走了50年,使我终生受用,受益匪浅。”

1961年毕业的时候,白静宜才知道自己不能直接考大学,必须服从分配,先工作几年。就这样,作为优秀毕业生,白静宜被选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跟随技艺精湛的老一辈艺人从事花丝镶嵌技艺的学习和设计。第二年,她又响应国家号召,到位于通州的北京花丝镶嵌厂工作,从此与花丝镶嵌结下了半个世纪的情缘。

二、创意新颖,生动脱俗

刚分配到花丝镶嵌厂的时候,白静宜和其他新来的同学,全部下到车间,学习技术的同时,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

那时的白静宜,自嘲“除了会画画,基本什么活都不会干”。不过,她学习认真刻苦,加上思想活跃、想象丰富,热衷各项文艺活动,很快就成了工人眼中“新来的洋学生”。

后来,白静宜师从翟德寿、吴可男等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习设计。通过多年的磨炼,加之出色的设计表现力,她很快在花丝镶嵌厂脱颖而出:在匿名盲选的情况下,白静宜绘制的图稿,通常有三分之二能被选中进行成品制作。她在当时花丝镶嵌厂的设计队伍中,可谓主力。

白静宜在专心工作

在设计被屡屡选中的情况下,白静宜也逐渐品尝到了一种被肯定的喜悦。此时,她收起考美院和当画家的梦想,一头扎进了花丝镶嵌设计中。厂里领导对白静宜更是委以重任,把她从设计室组长陆续提升为设计室主任、研究室主任,并负责新品种的试制。

20世纪70年代初,白静宜创作了金镶宝石摆件《朝鲜族长鼓舞人》《接过先辈套马杆》等作品,得到了外贸部门的高度评价:“造型生动,舞蹈动作惟妙惟肖,有雕塑感。”同时获得批量生产订单,给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白静宜说:“这些作品采用黄金和白金材料合制而成,用天然半宝石的原石来衬托作品,这是行业的首创。錾刻圆雕的立体人物、动物的造型也是初步尝试,突破了传统上只用黄金、白银的限制,在工艺技法上也有创新。开拓了本行业创作的新思路。”

1983年,意大利维琴察珠宝钟表展开展。这是国际珠宝界的顶尖展览。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特意将意大利方面唯一的邀请名额送给了“做花丝镶嵌的小白”。白静宜带着国家和行业领导的重托与期待,只身前往意大利。西方珠宝五彩斑斓的色泽、时尚潮流的设计思路以及创新性的加工工艺,让白静宜萌生了要与国际一流设计师一比高下的念头。展览期间,她尽可能多看多学,充分汲取世界各国最优秀的设计理念,充实自己的设计思路,同时开始反思中国珠宝设计的现状与未来。

很快,白静宜在花丝镶嵌和珠宝设计方面有了更多突破与创新。1983年,她采用中国传统题材中凤凰的造型,结合在维琴察展览上看到的珠宝与钟表相结合的设计理念,设计出了《凤鸣钟》。这件作品巧妙融合中西艺术理念,一举荣获1983年东南亚地区钻石首饰设计比赛“最佳设计奖”,这也是迄今为止我国花丝镶嵌作品在国际上荣获的最高奖项。

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白静宜创作的高峰期。其间,她创作了很多行业代表性作品,创作了“金镶象牙”“金镶玉”“金、石雕木雕”匹配镶嵌的高档宝石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创新了工艺,同时拓宽了行业的发展渠道。

白静宜结缘花丝镶嵌,半个世纪的从业生涯中,她的作品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同时,创意新颖,生动脱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白静宜作品《祖国颂》

50年来,白静宜的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设计大赛和博览会,并屡次获奖。1990年,《东方神韵》在“迎亚运服装饰物产品展评展销会”上获饰物“银星奖”;1991年,作品《新生》在北京市工艺美术品总公司专题产品开发评比中获“优秀作品奖”;2007年,银摆件《冰竹梅捧盒》获第三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北京“工美杯”金奖;2008年,银摆件花丝镶嵌《百事和合》获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金奖;2009年,银摆件《祖国颂》获第四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北京“工美杯”金奖;2010年,金花丝镶嵌珠宝首饰套件《皇室经典》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铜奖。

白静宜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理事,1991年起担任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理事(1~6届),1992年担任《中国宝石》杂志编委。她还为刊物和书籍撰写了不少文章,如《浅谈首饰》(《北京工艺美术》1980年第1期)、《首饰的点缀与服装》(《衣妆美——专家谈穿衣打扮的艺术》,1991年出版)、《漫话“花丝镶嵌”》(《中国宝石》2002年2月刊)、《现代银器的造型和风格》(《中国宝石》2003年1月刊)等。

三、华丽尊贵的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又称“细金工艺”,包括“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花丝”为主,“镶嵌”为辅,相辅相成。

花丝镶嵌在我国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早在商代,这种工艺就已经萌芽,当时称为“金银错”——把金银制成细如发丝的金银丝,再将细丝嵌入青铜器。到了汉代,花丝工艺变得更精细,宫廷匠人将细小的金粒和金丝焊在器物上做成纹饰。隋唐时期,社会的安定繁荣让花丝工艺由简单走向繁杂,渐渐达到较高的制作水平。到了宋代,花丝工艺一反唐代的雍容华贵,变得素净、优雅起来。至明朝时,技法逐渐成熟,花丝镶嵌的发展达到巅峰。进入清代,宫廷里的金银工艺又走上了奢华艳丽的路线,风格与以往截然不同。

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

明清两代是北京花丝镶嵌的鼎盛时期,朝廷在北京设立了手工业作坊和手工工厂,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使南北方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融合交流,并结合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之所长,成为宫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形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

北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精细、造型多样、釉彩纯亮,体现了皇家的审美趣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各个时期的花丝镶嵌作品各具特点,反映了当时制作技艺的发展状况,成为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新中国成立后,花丝镶嵌艺术品曾被作为重要国礼,赠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与法国总统密特朗等国际友人。

白静宜介绍说,花丝镶嵌华丽尊贵、受人追捧,与它的取材和制作过程息息相关,其工艺难度超乎想象,一件成品的制作往往需要二三十道工序。

花丝镶嵌多用贵重的金银做花丝。花丝必须极为纤细,粗细一致。先要把金银放在轧条机上反复压制,制成粗细合适的方条状,然后再用拉丝板将粗丝拉细,往往要拉制十几次才能得到合格的细丝。明代艺人就是用这样的细丝,编成了工艺杰作——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冠身薄如蝉翼,空隙匀称规整,工艺之精湛可谓登峰造极。

艺人在制作花丝镶嵌作品

细丝备好后,开始搓丝、掐丝,即用镊子把细丝掐折、卷曲成各种图案。掐丝的要求特别严苛,因为细丝易断,且材料会变硬,所以还需要用火烧、填丝、撒金粉、焊接,再进行攒丝、组装、酸洗、烧蓝、镀金和提亮等工序,最后才制成这种带有精致纹样的半成品“花丝”。

最后一道工序是镶嵌,即把珠宝、美玉、琉璃等组合在一起,镶到壶、樽、灯、车轴、带钩等器物上。镶嵌要求“好、平、俏”。同样一块宝石或翡翠,如果安放角度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外观。

2008年6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技艺类)。

四、传承:从爱好、事业到重任

1997年11月,白静宜退休,随后成立了个人工作室,设计制作金属工艺品和城市雕塑。其间,她为人民大会堂新加坡竹林寺,以及王府井开街的大牌匾錾铜浮雕。

2008年和2009年,白静宜分别完成了她最重要的作品《祖国颂》《百事和合》并获奖。

2009年6月,白静宜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丝镶嵌技艺,传统技艺类)代表性传承人。同年,白静宜与北京一家珠宝公司合作,成立“白静宜大师工作室”。这是一个以花丝镶嵌技艺为核心技术,集研发、展示、设计加工、文化传播与市场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传承基地。

传承基地建立后,为恢复传统技艺,白静宜主持仿制了明朝人用金丝编织的“金丝翼善冠”,还有汉、唐、宋、元、明、清六朝花丝镶嵌的首饰艺术精品。同时还研发了新品种,如金丝编织的晚礼服手袋,席地纹编织的手包等等。这些新款已经开展了高级定制业务。

白静宜作品《点翠凤冠》

在工作室,白静宜已经收徒60多人,其中有原花丝镶嵌的技术工人,此外则大都是艺术院校珠宝专业的毕业生。传承基地二期工程启动后,工作室扩大规模,更多的学员将进入基地习艺。

对于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传承,白静宜不无忧虑。由于花丝镶嵌制作工艺十分繁复,一件优秀作品必须通过多道工序才能加工出来,这就要求每道工序的艺人都得是高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熟练工人的流失,现在很多复杂的大件工艺品已经做不出来了。白静宜说:“花丝镶嵌的原材料多为纯金、纯银,价值昂贵,顾客群相对单一,因此需要集体智慧和大量资金投入,还得要有充足的流动资金。”

同时,花丝镶嵌技艺不仅要求艺人制作技艺精湛,而且还注重艺人的绘画水平、美学修养以及历史文化知识等。在制作之前,艺人需要把自己心中构思的画面画出来,这样制作过程中才会万无一失;花丝镶嵌多是皇家装饰品,因而需要对历代花丝镶嵌特点做到烂熟于心。白静宜坦言,这些修为并非一两年便可达成,而如今的年轻人,大多坐不了那么久的冷板凳……

谈到传承,白静宜说:“花丝镶嵌我已经干了50余年,此前我将之视为事业与爱好;现如今,我更多地感觉到了自己肩负的重任,如果我不能将这项传统工艺技法传承下去,我就是千古罪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