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战争之路_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传

战争之路_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传

时间:2022-03-3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战争之路_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传“8000万人民必须获得属于他们的权利!”◎ 希特勒于国会宣布战争。战后海德里希的传记作者卡里克将海德里希视为此次行动的幕后主使。事实上卡里克总是试图将第三帝国统治下的所有有争议的事件都归于党卫队安全领袖海德里希的身上。但卡里克的说法在此事上却毫无根据,没有直接证据可证明海德里希曾涉足此次行动。情况恶化到了德国驻维也纳大使冯·巴本设法让希特勒接见许士尼格的地步。

战争之路_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传

“8000万人民必须获得属于他们的权利!”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上萨尔斯堡举行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叫嚣着。希特勒对着他的高级官员和将军们演讲,以使他们为他口中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好准备。希特勒声称从8月26日星期六德国入侵波兰开始,他已经得知自己最大的敌人苏联不会行动起来反对他,在外交上里宾特洛甫与苏联的谈判获取了成功,德国与苏联暗中达成了协定。他已经准备好联合西欧国家的力量,发动他第一次东向的侵略性扩张,来为德国人民建立他所梦想的“生存空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源头可追溯到德国一战战败后被施加的条款。关于此事,很多权威著作中都有详尽说明,本书就不再行赘述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同盟国在凡尔赛会议上强加于德国的条约,纳粹党不会如此快的崛起,甚至根本不会出现,因为《凡尔赛条约》使德国降级成了一个未来没有多少话语权的二等国家。考虑到德国人骄傲的天性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凡尔赛条约》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等待着爆炸,吞噬这不安定的表面的和平。

阿道夫·希特勒毫不掩饰他想要往东边广大土地扩张国界的愿望。早在他还是兰茨贝格监狱里的一名囚犯时,他就在《我的奋斗》里清楚地阐述了他的野心,彼时是1923年11月,他第一次发动慕尼黑暴动意图夺权落败后。作为一个奥地利裔德国人,他一直信仰“泛德意志帝国”理论,即所有讲德语的人,无论其国籍,都应纳入一个统一德国的保护伞下。希特勒本国的奥地利人,当然要第一个加入“泛德意志帝国”。

◎ 希特勒于国会宣布战争。(www.guayunfan.com)◎ 里宾特洛甫代表德国前往苏联,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3年夏,奥地利总理英格尔伯特·陶尔斐斯下令取缔奥地利的纳粹党,这迫使大量党员越境逃往巴伐利亚。相比冲锋队,更多人选择加入纪律更加严明的党卫队。在党卫队旅队长阿尔佛雷德·罗丹布查的领导下形成了一支奥地利军团。军团内有一个叫作弗里多林·格拉斯(Fridolin Glass)的前警察小队长非常活跃。随着禁令的实施,他成了一组被解雇的奥地利军人的头儿。格拉斯得到了党卫队库尔特·维特耶的信任,后者支持格拉斯组建一个自己个人控制下的新党卫队旗队的想法,这得到了希姆莱的批准,由此,1934年春,由党卫队格拉斯领导的第89旗队建立了。

◎ 英格尔伯特·陶尔斐斯(Engelbert Dollfuss,1892-1934),奥地利第14任内阁总理,基督教社会党首领,1932年起任总理兼外交部长,任内解散国会;镇压奥地利工人和舒茨本德领导武装起义。后因反对德国吞并奥地利,于1934年在维也纳的总理官邸被德国支持的奥地利纳粹党徒刺杀。

◎ 阿尔佛雷德·罗丹布查(Alfred Rodenbucher)。

◎ 被刺杀后的陶尔斐斯尸体。

新上任的奥地利第89党卫旗队队长弗里多林·格拉斯决定和他人密谋将陶尔斐斯拉下台。1934年7月25日,一组奥地利党卫队特工闯进了联盟大使馆并找到了陶尔斐斯。并未闻到危险气息的陶尔斐斯表现出了不耐烦的姿态,结果被一个叫作奥托·普兰尼塔(Otto Planetta)的党卫队特工开枪击中了要害。陶尔斐斯血流如注,命在旦夕,他开始和这群暴徒讨论当前的形势。尽管已经奄奄一息,陶尔斐斯仍然试图劝阻他们。后来由于警察的插手,此次起义很快落败,成员们也都被捕了,其中以普兰尼塔为首的一些成员遭到了处决,其余参与者也都被判了长期监禁。

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希特勒知道这起政变,但是他很好地置身事外,以防起义失败后遭到牵连,可他没想到自己却被接着发生的国际上的强烈抵制弄得措手不及。墨索里尼甚至调动了勃伦纳山口附近的军队。希特勒从此次事件中学到了有价值的一课,那就是绝不在事先没有借口的情况下贸然对抗外国政府。

战后海德里希的传记作者卡里克(Calic)将海德里希视为此次行动的幕后主使。事实上卡里克总是试图将第三帝国统治下的所有有争议的事件都归于党卫队安全领袖海德里希的身上。但卡里克的说法在此事上却毫无根据,没有直接证据可证明海德里希曾涉足此次行动。

接下来,为了达到将所有的说德语的人民集中到一个新“德国”的目标,希特勒策划执行了大量计划严密又极度危险的行动。1935年1月,希特勒通过公民投票收回了萨尔州。同年5月21日,希特勒在德国国会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德国需要和平也渴望和平!……德国不打算也不愿干涉奥地利的内政,或吞并奥地利,或意图德奥合并。”英法两国选择隔岸观火,暂不采取行动。墨索里尼如今决定施展他的扩张肌肉,于1935年10月3日袭击了埃塞俄比亚。在接下来的1936年3月,德国重新占领了莱茵兰,这一行动直接违反了《凡尔赛条约》。但英法等国家仍然按兵不动。

◎ 库尔特·冯·许士尼格 (Kurt von Schuschnigg,1897.12.14-1977.11.18),奥地利政治家,1934年接替被刺杀的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成为奥地利第一共和国的总理。

奥地利总理库尔特·冯·许士尼格理解了希特勒在国会的演讲,1936年7月11日,他和德国政府签订了一项协议。在协议中,奥地利人做了一些让步,新的安定假象使许士尼格感到轻松。5天后,西班牙爆发震惊世界的内战,这将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提供出兵参战的机会。1937年是安定的一年,然而1938年的新年,希特勒又一次占据了国际新闻的头版头条。

陶尔斐斯被刺后,奥地利纳粹党被警察盯上了。希特勒很不乐意看到警察不断地向自己的支持者施加压力,其中一些人遭到的迫害令他们到了东躲西藏的地步。一些人为了躲避搜查连续几个月都住在山洞里,那些被捉到的人发现自己被关在“集中营”式的监狱里。暴动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整个奥地利首都。情况恶化到了德国驻维也纳大使冯·巴本设法让希特勒接见许士尼格的地步。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和许士尼格在上萨尔斯堡会面了。希特勒立即下了最后通牒:必须立即取消取缔纳粹党的禁令;重新雇用赛斯·英夸特博士和格莱塞·霍尔斯特瑙(Glaise Horstenaud)这两位尽职的纳粹党员;特赦并释放那些被监禁的纳粹党支持者。如果许士尼格不同意,那么德国将立即对奥地利发动侵略战争。许士尼格意识到奥地利的自主权将被移交到希特勒手中,他犹豫了。最终,在数次有计划的威胁下许士尼格签了字并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奥地利。

◎ 阿图尔·赛斯·英夸特博士 (Dr. Arthur Seyss-Inquart,1892.7.22-1946.10.16),奥地利纳粹党代表人物,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末代总理,在其仅五天的任期内完成德奥合并,并成为德国东部地区(即奥地利)总督。二战期间历任波兰南部行政长官、波兰副总督、荷兰总督。在希特勒的政治遗嘱中被委任为德国外交部长(未到任),后于纽伦堡审判中被判处绞刑。

一旦回到了自己的疆土,许士尼格有了时间来回想他的决定。经过一番考虑,他决定面向他的民众举行一次民意调查。这当然可以使国际团体信服奥地利人并不愿意接受德国的支配吧?这激怒了希特勒。戈林下令解雇许士尼格,并由赛斯·英夸特取代了他。与此同时,希特勒得到了墨索里尼不干预此事的保证。许士尼格只有去欧洲寻求支持,但没有成功,最后被迫辞职。尽管奥地利总统威廉·米克拉斯(Wilhelm Miklas)对此做出了一些抵制,但希特勒最终实现了统一的梦想。1938年3月12日,他穿越了位于布劳瑙的国境,从此奥地利的主权不复存在。

与此同时,希姆莱-海德里希机构也准备着占领奥地利。海德里希很久之前就草拟了一份政敌名单,他对于任命党卫队的官员入驻即将到来的奥地利安全部门已经准备就绪。他陪同希姆莱去维也纳监督确保和平交接政府所要求的措施。盖世太保长官穆勒和斯塔莱克博士(Dr. Stahlecker)都在奥地利首都开始办公了。“保护性监禁”是奥地利人民非常熟悉的一个词语,许士尼格也不例外。他后来又一次穿越了已经不复存在的前奥地利和德国国界,只不过这次是由盖世太保官员押解,其目的地是达豪集中营。

3月12日凌晨三点,在维也纳机场为希姆莱接机的接待委员会成员有恩斯特·卡尔滕布伦纳、奥迪罗·格洛博奇尼克(Odilo Globocnik)和奥地利警察首脑迈克尔·斯库博(Michael Skubl)。卡尔滕布伦纳后来接替被刺杀的海德里希担任帝国中央保安局局长。格洛博奇尼克后来指挥了“莱因哈德行动”。奥地利的刑警首脑几天后则被逮捕了。这年末,已经没有必要将奥地利的政治犯跨越已经不复存在的国境转移到德国。希姆莱迅速选址在维纳格拉本(Wienergraben)的旁边建一座新的集中营。这个新的集中营位于风景如画的毛特豪森村附近的大型采石场,这便是德国二战时期最著名的几大集中营之一的毛特豪森集中营。弗朗茨·泽尔雷斯(Franz Ziereis)被任命为集中营的指挥官。这是希特勒和海德里希第一次有机会在外国的土地上施展他们的权力。

接下来,捷克斯洛伐克被希特勒提上了日程。随着1918年的投降协定,新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在哈普斯王室的废墟上拔地而起。共和国的总统是托马斯·马萨里克,也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创建者之一。一个叫作爱德华·贝奈斯(Eduard Benes)的有才能的农民之子曾经协助过马萨里克,他在1935年接替马萨里克成了第二任国家总统。新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多民族结构自建立以来就给它造成了很多问题。100万匈牙利人,50万乌克兰人,75万苏台德人都指望着他们的“祖国”,希望得到更多的自治权。除了这些少数民族。斯洛伐克人本身也渴望更大的自由。

◎ 托马斯·马萨里克(Tomas Masaryk)。

◎ 康拉德·亨莱因(Konrad Henlein)。

1938年夏的苏台德危机,很大程度上来说都是希特勒策划的,作为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前哨战”。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1937年由维尔纳·冯·勃洛姆堡制订,但泄露后就弃之不用了。在此次事件中德国外交部长党卫队地区总队长冯·里宾特洛普受到了冷落。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维尔纳·洛伦兹(Werner Lorenz)被任命为VOMI(外国的德国人种部门)的首脑,和苏台德的领袖康拉德·亨莱因展开了协商。

亨莱因,曾是一名体育教师,现在领导着苏台德党,受到“Kameradschaftbund”的支持。“Kameradschaftbund”是一个拥护奥地利天主教哲学家奥斯马·斯潘(Othmar Spann)的信条的一个秘密团体,该团体很快就进入了安全警察警惕的视线并归入了在海德里希看来“其运作不符合德意志帝国利益”的团体。天主教极端主义者和共济会会员在海德里希的政敌名单上首当其冲。在德奥合并之后,斯潘被逮捕并拘留在一个集中营里。海德里希个人并不信任亨莱因,他怀疑亨莱因没有强烈的德国民族主义信仰,相当一部分苏台德党内其他人员也怀疑他不支持“泛德意志帝国”。

海德里希决定打倒亨莱因,因此他和亨莱因党内的主要对手卡尔·赫尔曼·弗兰克(他曾是解散前的苏台德纳粹党的领袖,后来被吸引到亨莱因领导的苏台德国家运动)结成了联盟。这个联盟将会一直延续到后来海德里希统治下的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同时,海德里希命令弗兰克时刻监视着亨莱因,并命令德累斯顿的安全警察协助他的行动。

亨莱因和英国的外交部取得了联系,并两度受邀去伦敦访问。他保留着捷克政府开放的买卖特权,海德里希由于害怕他会将其全卖给布拉格行政部门,施加在亨莱因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海德里希和弗兰克的联合,亨莱因已经意识到自己有被击败的可能,于是他先发制人和能拯救他的希特勒取得了合作。希特勒命令安全警察不得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对付亨莱因。

◎ 卡尔·赫尔曼·弗兰克 (Karl Hermann Frank,1898.1.24-1946.5.22),苏台德区出身的纳粹德国官员,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的高级党卫队兼警察领袖,海德里希的副手,国务秘书长,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国务部长。在二战后因参与利迪策屠杀的决策而被判绞刑。

希特勒的地位如今在苏台德地区主要党派的支持下得到加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采取行动对付布拉格政府了。1938年5月初,希特勒首先去罗马访问了他的盟友墨索里尼。陪同希特勒的除了大量的随行上将、政府官员和外交官,还有如今看起来已经密不可分的一对——希姆莱和海德里希。希特勒的轴心国盟友显然很支持他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计划。希特勒回到柏林后,加大了向贝奈斯施压的力度,声称要保护觉得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德国少数民族。关于德国将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流言一时四起。令希特勒非常吃惊的是,1938年5 月20日,捷克政府下令实行局部的动员。英法两国提到他们对于布拉格的义务时都显得不甚热心,苏联政府也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特勒一时有些犹豫不定,不过他很快就找回了动力,并意识到自己的新处境有点被动。不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已改到1938年10月1日进行,紧锣密鼓的筹备现在已经开始了。

德国的决心使局势越发紧张起来,1938年6月,希特勒开始在捷克边境附近举行军事演习。他鼓励亨莱因制造捷克和德国对抗的局面,并满足其邻国波兰和匈牙利的要求。与此同时,英法两国迫切要求贝奈斯做出让步。9月7日,伦敦时报提议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9月12日,希特勒在纽伦堡的德国建党节上所致的闭幕词中明确表明了他的意图:“……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人不是孤立无援也没有被遗弃。”这些言语引起了苏台德区的暴动,此次暴动导致了300人遇难。战争一触即发。

◎ 里宾特洛甫与海德里希等人在机场迎接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

然而一件事令希特勒又一次震惊了。英国首相张伯伦在13日晚发了一条信息到贝希特斯加登,提出他愿意到任何地方和希特勒会面并讨论当前的形势。希特勒勉强同意了,但坚持首相应该飞到贝希特斯加登与之会面。1938年9月15日下午,张伯伦抵达了伯格霍夫。

希特勒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兼并苏台德区的要求,并表示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如果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就将发动战争,这给张伯伦和他的内阁出了个难题。希特勒还要求英国应该给予苏台德地区自主权,并提醒张伯伦这是1919年《凡尔赛条约》的原则。张伯伦答应回英国后会和内阁商量此事。作为答复,希特勒承诺暂不采取战争行动。

◎ 希特勒在伯格霍夫接见张伯伦并就苏台德问题进行讨论。

接下来,英法两国及捷克政府举行了大量的外交照会交换意见。三国首都的大使和全体大使馆成员都在加班加点地工作。结果是英法两国还未做好发动战争守卫东欧民主的准备,而只有法国发动战争,苏联才会发动战争。贝奈斯别无选择,只得默许他的所谓的盟友们的意愿。

1938年9月22日,张伯伦又回到了德国,在巴特戈德斯贝格的戴森酒店会见了希特勒,并通知了他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英国、法国会试图催促捷克斯洛伐克同意割让苏台德区。张伯伦还提出,为支持这一国际保证,法国、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协议取消。希特勒没有预料到这个结果,不得不重新思考他的策略。短暂的难堪过后,他表明最近的事件已经改变了筹码,他如今已经不能再同意张伯伦的提议。现在他已经不满足于苏台德区,而要求得到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在备忘录里记下希特勒的要求后英国就反悔了,一听到消息,捷克人民立即开始调动军队,准备迎接战争。

战争似乎已经不可避免。英国内阁拒绝了希特勒的提议,同样的,虚张声势的布拉格政府也拒绝了。伦敦、巴黎和布拉格开始备战。9月26日,希特勒发现自己的提议又一次遭到了顽固的西方政府的回绝,他终于暴怒了。他愤怒地朝张伯伦的顾问贺拉斯·威尔逊(Horace Wilson)吼道:“现在再无协商的必要了,德国人民遭到了黑奴一般的对待;可没有人敢这样对待土耳其!你等着看吧。到10月1号的时候,我叫捷克往东,他就不敢往西。”接着他给了一个最后期限:1938年9月28日下午两点。

冷静下来之后,希特勒同意参与慕尼黑的紧急会议。与会国家有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其中意大利在会议举行的11个小时内担当调停者。没有资料表明捷克斯洛伐克有派代表参加此次会议。

9月29日下午12:30,希特勒在慕尼黑国王广场的官邸迎接了各国政府首脑。这天一早,希特勒就去库夫施泰因见了墨索里尼。希特勒交给了墨索里尼一份他的建议书的复印件,并请求墨索里尼按其建议书行事。墨索里尼同意了,因为他知道一旦战争爆发,他一定得和他的轴心国战友绑在一起。会议的最终结果是德国得到了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达到了他的目的,而整个世界也松了一口气,这就是我们后来所知的《慕尼黑协定》,尽管会议召开于1938年9月29日,但协议的正式签署是在30号早上。

30号这一天,英国政府首脑张伯伦到希特勒的个人公寓拜访了他,并要求希特勒副署《君子协定》保证双方政府都不再向对方挑起战争。回到英国后,张伯伦在赫斯顿机场上空挥舞着这张协定,声称这是“我们的和平年代”。可讽刺的是,一年之后,英国就将向德国宣战。

1938年10月3日,希特勒带兵来到了苏台德区境内。海德里希又一次能够将他的安全警察和盖世太保单位设置在新获得的领土上了。根据苏联战后在纽伦堡披露的文件,这些警察单位的本意是作为别动队执行“绿色方案”,只不过表现得温和一些罢了,是披着和平外衣的侵略。

贝奈斯总统1938年10月5日辞职后立即被流放了。希罗维(Sirovy)将军暂时代替了他的职位。接下来希罗维将军又被上了年纪的最高法院检察长埃米尔·哈查(Emil Hacha)取代了。哈查已经66岁高龄了,尽管他很有想法,但体能相当虚弱,1938年11月30日,他升至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现在的捷克斯洛伐克对外是Czecho-Slovakia,在原有基础上加了一个连字号)。

在占领苏台德区的这段时间里,希特勒计划接手捷克斯洛伐克残余的区域。他计划重新占领梅梅尔地区(旧地名,即今天的克莱佩达,梅梅尔地区在《凡尔赛条约》中被划分给了立陶宛),以及但泽(波兰港口城市,自从《凡尔赛条约》用“波兰走廊”将旧德划分成了两个部分,但泽一直令德国如鲠在喉)。希特勒怂恿斯洛伐克民族主义者迫切要求独立,他希望彻底打碎马萨里克的梦。

1939年3月13日,不堪国内外重压的哈查去柏林的新的德国大使馆拜访了希特勒。哈查同意将他的国家交给希特勒,但要求保留国家主权。希特勒则回答说,四个小时之内他的军队就会开入捷克本土。哈查对希特勒如此简短的通知感到很吃惊,也不知道在有限的四个小时内如何调动军队抵挡进攻。希特勒允许哈查打电话到布拉格,但经受了这么多打击,哈查疑似心脏病发。希特勒非常惊慌,惧怕国际上会怀疑这是一场谋杀,于是慌忙将莫雷利医生喊了来。出人意料的是,莫雷利医生治好了哈查。希特勒命令布拉格当局不得对入侵采取抵抗行为。1939年3月14日不到凌晨4点,捷克斯洛伐克主权不复存在了。

当日上午9时,希特勒带领德国军队进入了布拉格,他在希姆莱、海德里希和沃尔夫的陪同下出现在了德国学生视线中。党卫队主要成员的隆重登场预示着党卫队即将接管这座城市。按照元首的规格,希特勒在赫拉德恰尼城堡的一扇窗边鸟瞰了欢呼的学生们。这是德国第一次没有鼓吹德国人的多数性就占领了一个城市。

到此时,英法政府通过他们各自的驻柏林大使馆向德国外交部提出了多次抗议。希特勒创造了波西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并派军队支持“独立的”斯洛伐克的国防。至于德国保护者的职位,希特勒雇用了前外交事务部长康斯坦丁·冯·纽赖斯担任。同时,海德里希将他的手下安置于波西米亚首都,并委任沃尔特·斯塔莱克(Dr. Walter Stahlecker)为安全警察首长。

1939年2月23日,希特勒吞并了梅梅尔的波罗的海区域,这是破坏《凡尔赛条约》的又一项“罪行”。然而,希特勒已经决定进行更大的动作——收回但泽。但泽位于波罗的海沿岸,是为波兰提供海上通道的一条横穿德国腹地延伸到德国边境的带状区域,1919年在多国团体的保护下宣布自己为自由市,就是后来我们所知的“波兰走廊”,这可能比《凡尔赛条约》的其他条款更能激起德国人民的愤怒。

冯·里宾特洛普通知波兰外交部长贝克(Beck),德国要求收回但泽,并且建议在走廊内铺设德国控制下的铁路和公路系统。波兰拒绝了希特勒的计划,华沙并不打算像维也纳和布拉格那样轻易被操控。而英国和法国也觉得上次希特勒在政治上打败了他们,因此这次将给波兰全力协助。欧洲的各个首都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见证了大量的外交活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署了“钢铁盟约”,规定在双方遭到攻击时互相提供援助。局势持续升温。

张伯伦建议波兰和欧洲的主要国家召开一次会议,然而华沙和莫斯科并不对盘。苏联要求在战争中得到军队穿越波兰领土的权力,波兰拒绝了,在英国说服波兰之前,希特勒得到了一张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政治王牌。

1939年5月,斯大林换掉了他的犹太外交部长李维诺夫(Maxim Litvinov),取而代之的是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难道这是为了取悦柏林?对于反闪族人(闪米特族)的德国来说莫洛托夫显然比李维诺夫更易接受。纳粹党圈内经常称李维诺夫为“犹太芬克尔斯坦”(Finkelstein)。在对波兰采取任何可能的行动之前,希特勒需要搞清苏联的立场。希特勒给斯大林发了一封电报,要求斯大林允许他的外交部长赴莫斯科商讨双方的共同利益。斯大林同意了,1939年8月2日,这两个最不可能成为合作伙伴的国家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份条约还有一个允许德国和苏联系统地瓜分波兰的机密附录。

此时希特勒执行“白色方案”的道路清晰了,即入侵波兰和收回但泽。在这些外交和军事活动的飓风中,海德里希有很多事需要深思。当然他对自己三年后就会死去的事情无法预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