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善用人才,巩固政权稳定_历代帝王智谋故事

善用人才,巩固政权稳定_历代帝王智谋故事

时间:2022-04-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善用人才,巩固政权稳定_历代帝王智谋故事3.善用人才,巩固政权稳定如果不是囿于某种偏见,不是出自狭隘的政治需要,大凡总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较为公正的结论:女皇武则天是一位颇具政治才能的女人。在武则天称帝的二十几年中,她提拔和使用了许许多多的人才。武则天一反先王之所为,大胆地令人自举,足见其气度不凡。人才的大量擢用,为武周政权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她对仇家女上官昭容的任用便是一例。

善用人才,巩固政权稳定_历代帝王智谋故事

3.善用人才,巩固政权稳定

如果不是囿于某种偏见,不是出自狭隘的政治需要,大凡总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较为公正的结论:女皇武则天是一位颇具政治才能的女人。她的才能不仅表现在以令人惊异的谋略击败了强大的敌对势力,夺取了李唐政权,还表现在她对人才的利用上。她能够将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笼络在自己周围,为自己的政治路线效力。在武则天称帝的二十几年中,她提拔和使用了许许多多的人才。这些人成为她政治的支柱,为维护武周时期的国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招贤纳士,广开渠道

史评家们对女皇用人曾有过不少评论。女皇死后半个世纪出生的陆贽,在他的《翰苑集》中有一篇《请许台省长官举荐属吏状》,内中对女皇用人之道给予很高评价。他说,则天太后践祚临朝以后,“欲收人心,尤务拔擢。弘委任之意,开汲引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得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以致“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陆贽的话并不过分。武则天从她执政伊始就在全国范围内搜罗人才。光宅元年,她在改元赦文中就曾称求访贤才是治世之要务,并令亲官九品以上、诸州长官都要举荐一名贤才。此外,又多次下求贤诏书,渴望人才之情,溢于言表。(www.guayunfan.com)她说:“天子的责任,莫重于选才任贤;臣子的功劳,莫过于进献忠言。周、汉诸朝之所以隆盛,在于广选贤良,历观前代之兴衰,莫不由此。过河得用舟船,盖房须待栋梁,天子治理国家,必须依靠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我虽日理万机,废寝忘食,但对贤良的渴求却十分迫切。我多次下令和派人四处招揽贤才,惟恐那些杀猪、捕鱼的人中有贤才被埋没,山泽和园林里有贤才被遗弃,那将是十分可惜的。我励精图治,招士求贤,一定要使四海之内、山林草泽的贤才搜寻以尽。不论士庶,都要呈报,如果举荐得人,一定不次任用。我希望人才之多比得上强盛的周朝;得人之众超过兴旺的汉朝。将我的求贤诏令广布天下,让远近都知道朕的心意。”

女皇这些表白,虽不乏自我标傍的成分,但也确实表明了她真实的心迹,而且,这些想法大都化作她的实际行动。她不拘一格地搜求人才,从文人、儒生、孝子、贞节者至勇敢善战的军人,无不在选拔范围之内,为各阶层的人打开了入仕之门,使许多湮没无闻者能够跻身于官吏的行列。

武则天对科举制的发展是卓有成效的。旧制,贡士考卷都糊名,防考官作弊。武则天以为应信任考官,废除糊名制,从宽取士。她还首创殿试先例,亲自录取。载初元年(690年)二月十四日,她在东都洛城殿前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考选。全国众多的贡士都应召前来,由女皇亲自进行面试,好多天才结束。考察内容十分广泛,从对经书的熟悉程度,到对国策的有关看法;从个人操行,到外貌姿态,都一一考察,然后任命官职。

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考选。它不是在舞文弄墨的考场,而是在天子的殿堂;不是机械地做文章,而是面对面应对。这种考试打破了那种沉闷的、呆板的考试形式,使考选官员的办法更加灵活、实际,堪称考选人才的创举。

女皇第一个创立了“自举”制度,即自己可以申请做官。贞观朝,唐太宗曾打算令人毛遂自荐,但宰相魏徵反对说,认识别人为智,认识自己为明,知人难,自知更难。自荐容易导致浮滑冒伪之风,不应令人自举。唐太宗平日很重视魏徵的谏言,听魏徵这样一说,便取消了这个想法。唐太宗称得上是一代明君,可他对自荐仍存狐疑。武则天一反先王之所为,大胆地令人自举,足见其气度不凡。

女皇也是第一个设立招收武官的“武举”制度的。分:射长垛、骑射、马枪、步射、才貌、言语、举重七科,考试及格即被选用。考取的武士和明经、进士一样,各地首先举行庆礼,然后送往兵部。

首创者还有“试官”制度。天授元年(690年),女皇派出存抚使十人分巡十道,收揽人才,连田庄农舍也不放过。长寿元年(692年)二月的一天,女皇亲自召见了存抚使所举的举人,尽加擢用。六十人擢为拾遗、补阙,二十四人擢为御史,二十四人擢为著作郎及平事,二十人擢为卫佐,计一百三十人,使官员数字大为增加。

为了加强对南方落后地区人才的选拔,仪凤元年(676年),武则天还下了一道敕令,称:“桂、广、交、黔都督府,比来注拟士人,简择未精,自今每四年遣五品以上清正官充使,仍令御史同往注拟”,当时人称之为“南选”。

武则天发展科举制,还开创了制科。所谓制科,是应皇帝临时需要而开设,各目均按皇帝旨意选定,如贤良正科,下笔万言科,博学宏词科、不求闻达科等。制科考取后,不再经过吏部考试,立即可以做官。现任官吏也可报考此科,考取后再提升官阶。此外,还注重增加进士,进士科举年年举行。女皇统治期间,进士增加了百分之五、六十。由于科举制的发展及内容的不断扩大充实,一般中小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有了广泛参政的可能性。人才的大量擢用,为武周政权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除了科举制的一系列改革外,女皇还十分重视让官员举贤。她掌权以后,废除了三品以上官员才能荐官的旧制度,进一步扩大了荐官范围。上元六年(674年)九月二十一日的敕文中说,京官五品以上和郎官御史,诸州刺吏都可推荐一两人,并录其操行、能力奏闻。

永隆元年(680年)十二月,又下诏说:县令、刺史、御史、员外郎、太子舍人、司仪郎、左右文武五品以上,清要、近侍及宿卫之官,可以举荐所知一人。到了宏道元年(683年),进一步扩大到京官六品以上清望官及诸州岳牧,各以己之职,推让三人,并以名闻,随即升擢。

长安四年(704年),在她已进入八十一岁高龄而且又患病在身的时候,还下令各宰相要推荐员外郎一人。由于她对此事十分重视,各级官员也极为尽力。

武则天从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高宗驾崩始,到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中宗复位的二十一年间,共任用宰相七十五人(一说七十三人,一说七十九人)。这些人大都堪称名臣,有的在武则天死后仍继续发挥重大作用,像姚崇、宋等人便是开元时期著名人物。

女皇广开汲引之门,不仅不计门第,不欺无名,也不避仇怨。她对仇家女上官昭容的任用便是一例。上官昭容名婉儿,是女皇的仇人上官仪的孙女,上官庭芝的女儿。上官仪父子因反对武则天被杀后,上官婉儿被没入掖庭宫为奴婢。上官婉儿天性聪敏,善写文章,有一次,武则天发现上官婉儿写了一首七言诗,文辞精美,不禁引起注意。尽管诗的字里行间不乏对武则天的愤恨之情,武则天并不计较,反而把她召到自己身边,放手使用,让她批阅表奏,起草诏命。这一年,上官婉儿仅仅十四岁。从此,上官婉儿对武则天由仇视转为拥护,在武则天的熏陶下,对唐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广武公也是武则天仇人的后代,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令宰相推荐能胜任员外郎的人才。韦嗣立推荐了广武公。一个叫岑羲的官员对武则天说。广武公的伯父长倩因罪被杀,不宜任用。武则天却说:“如果本人有才干。这有何妨?”当即,任命广武公为天官员外郎。

武则天广开才路,还十分重视对掌管选拔官员的人的使用。丰承庆自天授以来,三次掌管选拔官吏之事,铨授平允。为天下称道。崔玄火韦曾为天官侍郎,公然自守,绝于请谒。遂被执政者嫉恨,转任文昌左丞,崔玄火韦调转之后,选司的令史都相祝贺,武则天得知,觉得处断有误,又恢复了他天官侍郎的职务。

正如女皇既残忍狭隘又慈祥大度的矛盾性格一样,她的人才观也是十分矛盾的:既使用卑琐小人,又广揽贤良人才。我们不能因武则天性格的某些阴暗面否定她的政治家作风,同样,她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精神,也不能因几个酷吏的横行而否定。

□重用能人,爱护老臣

女皇用残酷的手段将唐室老臣诛杀殆尽,但受重用者也确有人在,被女皇尊重地称为“国老”的狄仁杰便是一例。

狄仁杰的家乡在并州太原,他的祖父狄孝绪贞观中当过尚书左丞,父亲知逊曾任夔州长史。狄仁杰生于惰大业三年(607年),比女皇大十七岁。武则天即位之前,狄仁杰曾担任过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和豫州刺史等职。武则天即位初年,他任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臣诬陷下狱,贬彭泽县令,神功元年(697年)复相,狄仁杰一生政绩卓著,是则天朝赫赫有名的宰相。

狄仁杰做大理丞时,到任一年即处理了一万七千个遗留案件,无一人讼冤,因为处断明达而闻名,后来又调到宁州做刺史,因其治理有方,深得当地各族百姓拥护,甚至刻石立碑为他歌功颂德。这个情况被前来陇东各地视察的御史郭翰得知,上奏武则天,武则天大为赏识,提升他为江南巡抚使。

狄仁杰是在天授二年出任宰相的。武则天召见他时,对他说,你在汝南的善政,朝中大臣很钦佩,但也有人说坏话。如果想知道此人是谁,可以告诉你。武则天对狄仁杰讲这番话的时候,是出于对他的高度信任,但意想不到的是,狄仁杰根本不感恩戴德,也不要求追查讲他坏话的人。他说:“陛下如认为我有过错,我当努力改正;如蒙陛下明言,当是我的万幸。但我并不想知道这个人的姓名。不知道比知道要好些,这样可以和那人正常处事。”武则天以为狄仁杰不记私仇,胸怀坦荡,实属难得,所以对他更加重用。

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契丹军攻陷冀州,河北百姓惊恐不安,武则天特派狄仁杰到魏州做刺史。前任刺史独孤思庄是一个怯懦的人,他担心敌人会突然兵临城下,把附近的所有百姓都赶到城中缮修守具,准备守城。狄仁杰到魏州后,却让百姓们都回乡生产,对他们说:“敌人离这里还远着呢,何必如此惊慌?万一敌人来了,我亲自领兵去抵抗,无须烦扰大家。”契丹军闻知,不战而退。百姓们都佩服狄仁杰的胆略,立碑记载他的恩惠。

圣历(698—699年)初年,突厥进犯赵州、定州等地,武则天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元帅,率兵打退了突厥贵族的军队。接着,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大使。当时,河北道百姓由于受突厥的胁迫,很多人都曾给突厥服过役,突厥退去后,他们害怕朝廷问罪,不少人逃到外地藏了起来。

狄仁杰看到这种情况,向武则天上了一道奏疏,说:“听说朝廷的一些大臣怪罪被突厥、契丹所胁迫的人们,打算统统杀掉,这样做是很不得民心的。东汉末董卓作乱被杀后,部属都未能赦免,竟至酿成大乱,京师化为废墟。臣每读此书,无不掩卷叹息。现在负罪之人,必然不在家中,或草行露宿。或潜窜山泽。如能宽大处理,定会走出归顺;如不宽大,必然激成祸乱,人主恢弘大度,不必拘泥常法,愿陛下赦免河北诸州臣民,不再追问,准其回乡生产。”狄仁杰的上疏得到了武则天的批准。

狄仁杰生活俭朴,并以知贤能举者称。他所荐举的人做公卿的有好几十人。武则天曾问过狄仁杰:“我想找一个贤能之人,有吗?”狄仁杰问要他做什么,武则天回答说要让他做大将、宰相。狄仁杰道:“陛下要用长于写作者,则现在的宰相李峤、苏味道即可。难道嫌这些人太拘谨,想要得到一个更出色的人,将国家大事办得更好吗?”

狄仁杰的话说到武则天的心坎上,她点头一笑,说:“这正是我的心意。”狄仁杰于是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他带着很钦佩的心情介绍说,现任荆州长史的张柬之人虽老了些,但确为宰相之才。他长期以来不得重用,有志难申,若使用他,定能为国尽忠。武则天听信了狄仁杰的话,很快将张柬之提拔为洛州司马。

过了些日子,武则天又向狄仁杰求贤。仁杰道:“臣上次举荐的张柬之,陛下还未重用呢!”武则天说:“不是已经升迁了吗?”狄仁杰道:“臣举荐他是当宰相。现在不过是一个洛州司马,还没有真正派上用场。”武则天又接受了狄仁杰的建议,将张柬之提升为秋官侍郎,不久又让他当了宰相。张柬之果然名副其实,很有作为。

狄仁杰一心举荐人才,使武则天多得其助。不过,有一次却颇感意外。那是在一天早朝之上,武则天让宰相各荐尚书郎一人。当问到狄仁杰的时候,狄仁杰说他的儿子光嗣可任此职。此语一出,引起群臣大哗,认为狄仁杰说话太欠考虑。武则天先是震惊,继而喜上眉梢,说:“祁奚内举,果得人也!”

祁奚,春秋时晋国人,任中军尉。因其年老,要求退休。晋悼公问他:“谁接替你的职位呢?”祁奚推荐他的仇敌解孤,解孤即将就任时病故,祁奚又举荐自己的儿子午。这时副中军尉羊舌职死了,晋悼公又问祁奚谁可代替羊舌职,祁奚回答:“羊舌职的儿子赤可以。”这样,祁午任了中军尉,羊舌赤任了副中军尉。祁奚不避嫌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在历史上留下美名。武则天将狄仁杰与祁奚相提并论,表明了她对惟才是举不避嫌疑精神的提倡,也说明了她对狄仁杰的重视。

武则天也很尊重狄仁杰的意见。一次,武则天想造一大佛像,预计用费几百万钱,因政府财力不足。准备让僧尼每人每天出一个铜钱,帮助建造。狄仁杰上书讲谏说:“臣听说,治理国家之要,应先办好百姓的事。现在的佛寺,建筑华美,穷极奢华,费用巨大,有的竟超过宫室。鬼神不能建造,只能依赖人工;物资不会天降,只能凭仗土地上出产,不由百姓负担还有什么人呢?百姓们本来就难得温饱,徭役很多,僧尼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勒索百姓,百姓不得不放弃生产,削发去做僧尼。现在僧人与日俱增,已经多达几万人,而从事生产者却日渐减少,百姓负担越来越重,臣每当想起此事,心里就忧虑不安。近年来边境不安定,水旱灾害频仍,再大兴土木,建造佛像,百姓将更加不堪。陛下功德无量,何必因营造大像,落个烦劳百姓的名声呢?虽然令僧人出钱,也未必聚敛许多。佛教是以慈悲为怀的,陛下更应节省人力物力,请下诏停止此役。”这一谏奏,得到了武则天的应允,建造佛像事作罢。

武则天对狄仁杰在政治上重用,生活上也很关心。一日,狄仁杰陪女皇到郊外游览,偶遇大风,狄仁杰的头巾被吹掉,坐骑也受了惊,狂奔不止。女皇看在眼里,赶紧命太子拾起仁杰的头巾,勒住惊马,直到把头巾给仁杰戴上,才算放了心。

圣历三年(700年)时,女皇特殊恩赐给狄仁杰一处很好的住宅,使满朝文武为之眼热。武则天还亲制袍子赐给狄仁杰:“敷正术,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平日,女皇对狄仁杰总是以“国老”相称,这在唐廷中也是绝无仅有的。狄仁杰因年老体弱,多次提出告老还乡,女皇都不答应。仁杰上朝,女皇不让他下拜,说。每见“国老”下拜,她都颇觉不安。为照顾他的身体,女皇还取消了狄仁杰夜里值班的任务,并嘱咐他的同僚,如非大事,不要去麻烦他。狄仁杰去世后,女皇痛哭流涕,说:“‘国老’一去世,我总好像感到殿堂空了一般!”以后,每遇朝廷大事众臣不能决断时,女皇总是唉声叹气地说:“老天不长眼,过早地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女皇与“国老”的关系颇似当年太宗皇帝与魏徵的关系。女皇的业绩虽然稍逊于太宗,但她在信任老臣这一点上却大有太宗遗风。

□派能人任外官,加强地方治理

女皇也十分重视对地方官的选择任用。地方官为亲民之官,事关武氏统治的基础,这一点,女皇是深深认识到的。她多次和大臣们讨论刺史、县令的事。长安四年(704年)三月,宰相李峤、唐向女皇说:“都是因为我们做宰相的没把政事办好,才使战争没能止息,百姓生活困苦,国库也很空虚,还有一些官吏贪赃枉法,致使陛下常临朝兴叹,为国事担忧,我们心里也很惭愧,但不知怎么办才好。我们也曾在一起议论过,以为当今头等大事,是富国安民,为此,必须选择和任用好地方官。可是。臣见朝廷议事多重内官,轻外职,每次任用地方官,谁都不愿前往就任。近来所任外官,多是有罪被贬之人,现在风俗不纯,都是因为外官不得力。希望陛下在朝内百官之中,认真挑选有能力的人,前往大州任长官,以便把地方的吏治搞好,实现国富民安的大计。臣等请求停止内侍,带头去外地任职。”

李峤、唐都是女皇信任的宰相,他们的话引起了女皇的深思。她油然记起当年太宗皇帝把刺史、县令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坐卧恒看的情景,越发感到选择地方官的重要,但她却不忍将这两个身居要职的官员派到外地去。

女皇正在犹豫,凤阁舍人韦嗣立主动请求前往。这韦嗣立是宰相韦思谦之子,幼年好学,颇有文才,中进士。他先是做双流县令,在蜀地的地主官中较为突出。继而入京为内官,此时为凤阁舍人。

女皇觉得韦嗣立是一个理想的人选,又见他主动请求去地方,很满意,遂令韦嗣立以本官到汴州去任刺史。

女皇还让李峤、唐休荐报可以出任外官者的姓名,得二十余人。后来政绩卓著者有显赫一时的常州刺史薛谦光等。

裴怀古也是一个比较有名的地方官。长寿年间(692—694年),姚州、州的少数民族首领发生反叛,武则天派监察御史裴怀古前去招抚。裴怀古到了姚州,宣布法纪,申明赏罚,对参加反叛的人区别对待,结果每天都有许多被胁迫反叛的人前来归附。裴怀古只把叛首押回洛阳,其余一概不问,准其还乡,当地百姓感激涕零,立碑以颂功德。

长安三年(703年),始安僚族欧阳倩率众数万,攻打州县,朝廷命裴怀古任桂州都督,前去镇抚。裴怀古在前往桂州的路上,派人给欧阳倩送去书信,申明利害,规劝降服,使欧阳倩终于率众归降。并说,他们是受地方官欺压,无法生活才不得不起事的。裴怀古见其话出真心,亲自前去抚慰。反叛者交出所掠财物,表示愿意悔过自新。从此,岭南得以平定。这件事对武则天教育很大,使她认识到,坏的地方官可逼民造反,好的地方官可使反叛者归顺,可见,地方官的任用何其重要!

一天,武则天把担任起草诏书工作的崔神庆叫到面前说:“并州是我的故乡,北方的要地,驻有重兵,需要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前去做长史。我反复考虑,没有人能胜过你,我决定派你前去。”说罢,又拿出一张并州的地图,同崔神庆一起看,商量治理并州的大政方针,还亲自为崔神庆选择动身的日子。

崔神庆到并州后,一个富豪假造诏书,说要取缔旧币,改用新钱,使市场上粮价飞涨,百姓们很是不安。崔神庆立即上奏武则天,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国计民生,因此才发现诏书是假的。武则天感到崔神庆有胆有识,下令予以褒奖。

则天朝出色的地方官还可举出几位:

薛季昶,绛州龙门人,则天即位时,薛季昶还是个普通百姓。只因他上了一道很好的奏章,受到武则天的称赞,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派侯味虚统率军队去打契丹,战争很不顺利,侯味虚怕受处分,上奏女皇,说敌人声势很大,交战时常有蛇虎给他们打头阵,以此推卸责任。为弄清真情,武则天派薛季昶任河北道按察史前去查看。薛季昶一到军中,立即砍了侯味虚的头,然后上表揭发了侯味虚畏敌欺君之罪。

那时,河北一带有个县尉,叫吴泽,贪污残暴,纵横不法,曾杀死驿站使者,还截断百姓子女的头发来做假发,州中长官对吴泽毫无办法,任其横行。薛季昶一到河北,就把吴泽擒获,乱棍打死,为民除了一害。同时,薛季昶又对一些政绩较好的官吏给予不同的奖励,使河北吏治大为改观。因此,以后哪里难治理,武则天就派薛季昶前去。薛季昶先后做过雍、魏、陕、洛各州的长史,都做出很好成绩,为当时人所称道。

还有个姚鼎,神功元年(697年)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当地官吏多数都贪污残暴,人民敢怒不敢言。姚鼎到任后对他们一个个进行了检举惩办,使歪风得到纠正。武则天知道后,下诏表扬他说:“只有在严冬才知道松柏后凋,只有狂风怒吼时,才能看出劲草的坚强。人也是如此。你长期为国效力,在朝中为相,功绩显著;在边地带兵呕心沥血。我早知蜀地风俗败坏,但苦于无人治理。你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到任不久,蜀地风气就发生巨大变化,每想到此,我就感到极大欢悦和安慰。现在我准备把你的功绩宣布于众,让大家都来效法。”武则天还意味深长地对侍臣们说:“一个长官如能洁身自好,廉洁奉公,还比较容易,如能使下面的僚属都能保持廉洁的美德,那就难以做到了。只有姚鼎两方面都做得到,值得大家效仿。”

武则天既重视内官,又不忽略外官,使中央和地方联成一气,加强了自己的统治。国力的强盛与有一个较好的吏治大有关系。

□纳谏知人,调度有方

知人与纳谏是相互关连的两个方面。称得上知人善任的帝王大都能够兼听博采,广开言路,充分发挥贤良之士的作用。在这方面,唐太宗是做得比较突出的,他和臣僚们开创的“贞观之治”,便是以兼听为主要特色。为了和官员们统一政见,巩固政权,唐太宗采取了诸如使谏官随宰相入朝议事、重赏进谏官吏、鼓励官员直言等许多措施,宫廷内部比较开明,言论比较自由。

武则天当年在唐太宗身边的时候,经常听到太宗皇帝容纳直言的事,若干年后仍记忆犹新,为她治理天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从性格上说,女皇不像太宗皇帝那么宽容、豁达,她比较固执,甚至有些独断专行。但她也并不是个听不进谏言的人。大臣的进谏如能有利于她的统治,她还是乐于接受的。

武则天临朝称制之初,宰相刘仁轨向武则天上了一道奏疏,内中引述了吕后为后代耻笑、诸吕给汉朝带来祸患的事,劝武则天引以为鉴。奏疏的措辞很尖锐,提出的问题也切中要害,武则天为之沉思良久。

作为贞观老臣,刘仁轨久以刚正敢谏闻名。近年来,刘仁轨年纪大了,专知京师留守事。刘仁轨这个奏疏一则规谏武则天,另外也借机会提出辞去留守之任。武则天看罢奏疏,觉得所言入理,就让武承嗣专程带着玺书前往长安慰谕。说:“现在皇帝谅暗不言,我暂且代管政事。劳你远来劝诫,愧慰交集。你忠贞的操行,始终不渝,劲直的作风,古今少有人能比。初闻此语,能不罔然;静而思之,是为龟镜。公先朝旧德,远近景仰,愿以匡救为怀,不要因年老辞职。”此后,刘仁轨进封郡公。垂拱元年,按照新官制改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不久逝世,享年八十四岁。武则天废朝三日,令在京百官以次前往吊唁,册赠开府议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

武则天重视老臣的谏言,也虚心听取新谏官的意见。长寿年间,掌管向皇帝进谏的右补阙朱敬则上疏武则天,指出,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不应继续实行严刑峻法的政策。秦在战国时采取严厉的刑法以加强统治,排除私人势力的干扰,结果使民富国强,终于吞并了六国。可是在秦统一后,仍沿用旧策,终至亡国。他希望武则天以秦的成败为鉴戒,及时改变法度,广布恩德,使天下臣民能够消除恐惧和顾虑,安居乐业。武则天以为言之入理,对朱敬则进行了褒扬,长安年间,朱敬则任正谏大夫,兼修国史。当时赋役繁重,户口逃亡,朱敬则频频向武则天吴奏谏言,非常激切。武则天多次将他召入宫中,同他研讨天下大事。不久,又提拔他当了宰相。

武则天纳谏,也不以官阶为凭,天册万岁元年(695年),她接到刘知几的一封奏表。那时候,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还是获嘉县主簿,一个九品小官。武则天并未轻视这个位卑职低的地方官的表奏,认认真真地读起来。

她看到,奏表中提出的是四条颇有见地的建议:一是赦令不可太滥。奏疏说,每年都有赦令,甚至有时一年不下两次,这样会使坏人有可乘之机,无所顾忌,不应轻易下赦令。二是不要随便提升官吏。现在每逢朝廷举行宴会时,穿绯色衣服的高级官员比穿青色衣服的低级官员还多,拿象笏的大官比拿木笏的小官还多。许多滥竽充数的官员能力低下,操行不佳。希望皇上不要随意降恩施惠,使求官的人知道勉励和约束自己。第三是裁汰冗员,节制恩赏,防止那些以钻营为能事的人投机取巧。第四是州县长官不可调动太频繁。他认为,刺史是地方最高长官,刺史的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的治乱安危,如果倏来忽往,势必造成因循苟且之风。他主张刺史任职三年以上才可以调动,应考核其功过,赏罚分明。

刘知几的意见是中肯而且切中时弊的。武则天接纳了他的谏言,对他进行了嘉奖。圣历二年(699年),刘知几被调到长安,和另外几个官员一起编纂关于儒、佛、道三教典故的类书《三教珠英》,两年编成,留在长安,进入史馆,先后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等职,参预修撰国史、起居注、实录等。中宗时又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史通》。刘知几的成就与武则天的奖掖不无关系。

大足元年(701年),武则天还接见了一个远道而来的上书者。此人叫苏安恒,冀州武邑人,涉猎经史,尤晓《周官》及《左传》。他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徒步千里前来洛阳的。苏安恒的上书主要是关于请武则天传位太子、降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暨、河内王武懿宗、建昌王武攸宁为县公,及请封武则天二十余孙以屏藩皇家的事。武则天很赞赏他的精诚敢言,在宫中赐给他饮食,然后才让他回去了。

过了一年,苏安恒再次上疏说:“现在太子的年岁和威望都很高,陛下贪恋皇位而忘记了母子间的深恩,不知陛下将来以什么颜面去见高祖、太宗和高宗?我认为无论从天意和人心各方面来说,天下终究还是李家的。陛下直到现在还不肯离开皇位,殊不知物极必反,器满则倾。我不能为了自己的性命而不考虑国家的安定。”尽管这一建议武则天根本不可能接受,但她也没加罪于苏安恒,足见其度量之大。

武则天喜祥瑞、重佛事,大臣们对此多有劝谏。圣历二年(699年)九月,有的梨树奇异地开了花。武则天拿着一枝梨花对大臣们说:“这是什么祥瑞啊!”诸大臣都说:“陛下德及草木,所以秋天的梨树能再次开花。”

凤阁侍郎杜景俭却说:“现在已是秋天,草木黄落而忽然开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臣担心陛下布教施令有亏典礼。此外,臣等自为宰相,本应助陛下大治天下,却导致天理物理不平,这是臣的罪过。”说着,竟跪倒在地,向武则天谢罪。杜景俭不谄媚逢迎,敢于直言,使武则天很受感动,她脱口说道:“卿才是真正的宰相啊!”

长安元年(701年)三月,天气本已变暖,突然下起了大雪。宰相苏味道以为祥瑞,准备率百官向武则天庆贺。殿中侍御史王求礼阻止说:“假如三月里下的是瑞雪,腊月里下的雪不更应叫瑞雪么?”苏味道不听,执意举行庆贺。这日,苏味道率百官朝见武则天,以相祝贺,惟独王求礼不拜贺,并十分大胆地说:“现在已是仲春,万物正在复苏,天气忽然变寒下雪,庄稼和果木都要受到伤害,这是天降灾害,决非祥瑞!”他还尖锐地指出,前来庆贺的人都是在阿谀讨好,不可信以为真。武则天很惊奇王求礼的胆量,她没有因王求礼扫她的兴而治罪于他,反而当即表示接受意见,并下令停止朝会三天,以示对这种反常天气的惊惧。

这时,又有人进献了三腿牛,宰相以为祥瑞,又向武则天祝贺。王求礼大声说:“凡物反常皆为妖异,这是政教不行的迹象,哪里是什么祥瑞?”武则天的情绪消沉下去,祝贺者也讨了个没趣。

长安四年(704年),武则天在洛阳城北的白马寺阪修造大佛像,所用钱财名义上是向天下僧尼收的税,实际上却出在百姓身上。因此,宰相李峤上书说:“我所说造像的非户口钱出自僧尼,其实,没有州县的祗承根本不能做到。天下的百姓贫弱者众多,有的靠给人做工来准备干粮,有的卖田卖房来支付徭役。造佛像的钱多达七十余万缗。如能将这些钱用来救济贫困,一户一千就能救济十七万户,同时还能节省大量劳力,又符合佛祖慈悲之心。如果真的能这样做,佛祖和百姓就会高兴,陛下的功德更能广大无边。与其修来生之福,哪胜让百姓得到今生的实惠呢?”

监察御史张廷也上书进谏说:“臣以为当前最关紧要的大事首先应是安定边境,积蓄府库,休养生息。即使拿佛教的道理来说,也应救灾救难,杜绝不正当行为。希望陛下体察臣的愚见,行施佛的慈悲,务以治理为上,不要因人废言。”武则天接受了这两个大臣的建议,下令停止修建佛像,并亲自召见了张廷,给予丰厚的赏赐。

武则天制定有关政策及任用官员,也能听取臣下的意见。长安三年(703年),有人上表建议收关市税,凤阁舍人崔融反对,上书说:“听说为了增加国库收入,资助军费开支,有人向陛下建议加收关市税,不仅要收工商业者的税,还要收所有行人的税,我认为不能这样办。现在天下运输,很多人要靠河流船只,如果每个江津河口都要设置税卡,检查时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每过一个津口,官府都要收税钱,主管的官吏也免不了从中敲诈勒索,接受贿赂,这样必然招致祸端。一方面壅塞货物交流,使万商废业,一方面也会加重百姓负担,影响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甚至会引起暴乱。所以,我认为增加关市税的办法一定不能施行。”武则天采纳了崔融的建议,不再考虑征收关市税的事。

检校内史李昭德专权用事,引起朝野的不满。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长上疏历数他的罪状说:“臣听说百王的过失在于大权下放,宰相把持朝政常会因势力太盛带来祸殃。天授年以前,陛下独断万机,公卿百僚都很尽职。自长寿年以来,陛下厌怠细小的政务,放权给昭德,让他掌管重权。然而他才能低下,不堪大用,又加之他性格苛薄,不遵守宪章,给国家带来很大妨碍,天下无人敢言,而陛下却过于迁就,处理事情陛下已经决定,昭德不同意,陛下便改变主意。昭德还作福专威,横绝朝野,爱憎专夺,旁若无人。陛下不要以为昭德小心谨慎,我看他的志向不小。陛下对他过于信重了,而对他的过错却了解很少。蚁穴不堵塞,必坏堤防;细流不阻绝,必成江河。大权下放容易,收回却困难。我深知,今日向陛下进言,说不定明天就会伏诛,但考虑到国家的安全,我也无所顾忌了。请陛下深思!”

当时,还有邓注等人上书列举昭德专权之事,武则天于是对昭德产生恶感,认为如果他真是这样,实在有负国家。延载初年,把他贬官为钦州南宾县尉,接着又免死流放。后来和来俊臣同日被杀。

清朝人越翼曾说,武则天“纳谏知人,自有不可及者。”此话并不过分。女皇在用人和纳谏问题上虽然尚有许多不足,但也不失为一个开明的君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