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乘以兵变,夺取皇位_历代帝王智谋故事

乘以兵变,夺取皇位_历代帝王智谋故事

时间:2022-04-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乘以兵变,夺取皇位_历代帝王智谋故事3.乘以兵变,夺取皇位兵变,这是掌握军权的将帅达到自己目的最直接、也是最容易的一条捷径。正月初二,慕容延钊即率精锐部队北征,赶赴河北。众人都一致赞成。众人不服并表示如果不立赵匡胤为天子,六军不再前进一步。赵匡义与赵普偕同诸位将领,步出营帐,安排布置,稳定军心,在赵匡胤大帐四周,布置亲信兵将,值勤站岗。又派亲兵头目郭廷斌星夜奔驰,策马

乘以兵变,夺取皇位_历代帝王智谋故事

3.乘以兵变,夺取皇位

兵变,这是掌握军权的将帅达到自己目的最直接、也是最容易的一条捷径。然而,兵变并非是谁想搞、什么时候搞都行的,抓不好时机、策划、安排得不周密、都可能以失败而告终。不过,赵匡胤可不是那种头脑简单的人。而且,他也决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有利时机,更不会头脑发热,不经周密布置、策划就莽撞行事。陈桥驿那一系列的不动声色而被部下强行将黄袍加身的表演,就充分说明了赵匡胤不但是一名出色的演员,而且更是一名高智商的导演。

□筹划周密,借御敌陈桥兵变

公元960年正月,东京城里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这是幼主柴宗训即位后的第一个春节。文武百官按照朝仪入宫祝贺,黎民百姓也盼望着来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善良的人们并未觉察出欢乐气氛中的种种不安不祥之兆,更没有嗅出政治风云变幻中的血腥氤氲,一切似乎都很平静,很正常。

正月初三,宫廷里符太后和幼主正在大宴群臣,忽然边关驿马飞报军情:北汉主刘钧勾结契丹兵马入侵河北镇、定二州,一路杀掠,声威甚盛,请求圣上降旨派强兵骁将出征御敌。(www.guayunfan.com)7岁的柴宗训自然不知如何是好,年轻的符太后也是女流之辈,符太后忽召范质、王溥二相等人商议,范质身居相位,有一言九鼎之重:“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忠勇绝伦,可托大事。副点检慕容延钊素称骁悍,可做先锋。”太后自然准奏,也只有准奏。范质为什么此时竭力荐举赵氏集团的主要将领出征?是否为赵氏的内应?人们可以从后文的分析中得出结论。

正月初二,慕容延钊即率精锐部队北征,赶赴河北。早在去年腊月年底,赵匡胤已派亲信张令铎率精锐禁军屯戌于河北成德。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赵匡胤亲率大军于正月初三向北进军。

这必然中的偶然,将一场筹谋已久的重大演出的每一个细节渐渐地展露于世人面前。

灰蒙蒙的冬日与士气高昂的队伍显得很不和谐。军队行至距东京40里的陈桥驿,天色未晚,赵匡胤令各部安营扎寨。这又是一个有悖常规的不和谐的音符。按照常理,敌兵进犯,军情如火,赶赴边关的军队应是日夜兼程,主帅赵匡胤为什么一反往日挥戈疾进的常规呢?这本身就让人难以猜测。联系到春节后这几天,东京城里沸沸扬扬,街谈巷议的“点检为天子”的传言,更令人疑窦丛生。恰在此间,陈桥驿埋锅造饭的军营里,又奏响了一段令人心惊肉跳的插曲。

营寨东南那不高的山丘上,禁军散指挥使苗训正仰观云天,并不时地调整手中的罗盘。苗训虽然职位不高,但在军中颇有知名度。他自幼喜读星占之术,凡遇风云雷雨都能预测,天下灾祥之变也常在谈笑中道出其征兆或由来,军旅中人称“苗先生”。正当他出神入化地凭空远眺之时,赵匡胤的亲信校尉楚昭辅等人从这里经过,好奇地问道:“苗先生,您又看到了什么征兆,给我们讲讲。”

苗训将目光从天空中移开,神秘地看着眼前军营前的大旗,口中呢喃了一会儿,又很神秘地招手将楚昭辅唤到身边,低声说:“楚兄乃点检身边亲吏,我实在不敢相瞒,您仔细看看,那远方落日夕阳之下是否还有一个太阳?”楚昭辅大惊,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认真看了半晌,蒙蒙雾霭彤云之中,隐隐约约看出一日下又有一日,两日相拥相融。只看得两眼昏花酸胀,当他揉揉双眼再看时,又只有一个太阳了。

苗训说:“楚兄不觉得这是天昭吉兆么?”楚昭辅与其他人忙说:“我们是肉眼凡胎,请先生明示指点。”苗训又望着西面天空即将隐没的夕阳和变幻不定的云涛,沉吟了一会说:“天象示兆,在此为吉,在彼为凶,那先现的一日应在幼主,那后现的一日,光芒四射,应在点检。”楚昭辅急切地问:“何时才能应验?”苗故作高深地说:“天机不可泄露。依我看来,应验就在眼前了。”

这一奇异的新闻,顷刻间在军营中不胫而走。军营中的气氛热烈起来,有人甚至爬上大树,站在屋顶观看落日,有人在各帐中穿梭走动,有人拥甲操戈议论纷纷。傍晚时分,附近村庄里鞭炮响起,灯光摇曳,寒风中传播着浓浓的火药味。是即将过去的节日喜庆的余音,还是为一个新生节日祝贺的前奏?浮动的人心似乎很亢奋,谁也没有做深入的思索。只有陈桥驿那几株无声的柳树,在暮色苍茫中默默地注视这躁动的军营。

“凡事预则立”,这一切似乎都是赵匡胤“预”的项目之一。凡夺取政权必先做舆论准备,或攻讦其政敌的种种弊端,或彰昭自身的种种优势和善德之举。借助鬼神之力者更是古已有之,不乏其人,其中老幼皆可耳熟能详的当属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设计的“鱼腹丹书,篝火狐鸣”了。事起仓促之中的农民竟能有如此新奇大胆、神秘而有效的创意,何况身为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及其手下智囊群体呢?

或许赵匡胤对此真的不知不晓,都是那“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先生的随意之笔?只有天知道!

赵匡胤似乎对这一切不闻不问。他在各营寨安扎住宿之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召集众将议事,他喝了几杯酒之后,便在微醉之中步入梦乡了。那些赵匡胤的亲信及将领们可没有如此安稳,年轻的将领们聚在一处,都指挥领江宁节度使高怀德说:“幼主新立,未能亲政,我们血战疆场,为国效力又有谁知晓?不如顺天应人,先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然后再北征契丹,不知大家以为如何?”众人都一致赞成。

都押衙李处耘忙将此事报告给赵匡胤之弟赵匡义,他们又赶紧找赵匡胤的智囊书记赵普商议。此时高怀德等众将士已来到赵普帐中,纷纷要求拥立赵匡胤为天子,赵匡义赵普二人见大家喧闹不已,恐生变故,他们先劝众将士听从朝廷命令,打败敌寇之后再议。众人不服并表示如果不立赵匡胤为天子,六军不再前进一步。这其中以高怀德的部将叫嚷最凶。

赵普见群情激愤,势不可挡,便站在帐中严肃地对大家说:“改朝换代、天子易姓虽说是天命所在,但实在是人心所向。此事我与各位看法基本一致,但目前外敌在前,一定要注意不使民心紊乱,尤其是都城的人心和社会秩序必保安宁,如果我们兵变回京后,剽劫抢掠惹得鸡犬不宁,人心惶惶,兵变必败无疑。如果四方安定,人心归赵,则各位也可以长保富贵了,所以请大家一定要严守军纪,待天明之后,我们再拥立点检不迟。”众人见他考虑周全,深为叹服。赵匡义与赵普偕同诸位将领,步出营帐,安排布置,稳定军心,在赵匡胤大帐四周,布置亲信兵将,值勤站岗。又派亲兵头目郭廷斌星夜奔驰,策马回京,向赵匡胤亲信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审琦报告发动兵变的消息,以便里应外合,警戒京师,防止政敌反抗。

赵普是赵匡胤身边比赵光义还亲近的人,是点检的军师,他把事情说得如此直白坦露,思考得如此细致周到,是不可能不事先奏请赵匡胤首肯的。如果赵匡胤事先知道并且亲自决策,那么所谓“千秋疑案”就不过是一场精心安排而且演出成功的一幕戏剧了。我们只能这样来推断千年以前这幕戏剧的幕后功夫。

东方欲晓,远处村庄里鸡犬相闻。寒冷的朔风中,陈桥驿军营那“赵”字的大旗之下,将士们刀甲鲜明,队列整齐,高声呼喊:“愿拥立点检为天子。”赵匡胤从梦中惊醒,问外面何事喧哗?赵匡义赵普入帐,尚未开口,众将士已拥入帐中,石守信等人将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诸将士一齐跪拜,并高呼万岁。赵匡胤说:“事情如此重大,怎能仓促行事,况且我受周主(柴进)之恩深厚,正无以报恩,怎能做出不忠不义之事。”政治野心家往往会说出几句假惺惺的“面子话”,以前的曹丕、杨坚、朱温等人已做出榜样,赵匡胤此时不过鹦鹉学舌而已。

众人将赵匡胤拥扶到马上,要求立即回师东京坐龙廷。赵匡胤见大事即将告成,严肃地对众将士说;“你们为了自己的富贵把我立为天子,我非常明白这其中的缘故,也非常理解你们。那么,从现在起,大家都要听从我的指挥,否则,我不能当这个皇帝。”

赵普赵光义等人见赵匡胤口气松动,愿意当皇帝,又进前一步高声说道:“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昨日上天已有征兆,兄长不是经常念起襄阳高僧的偈语么?‘两日重光,囊木应谶’,如今都已应验,您就顺天应人,早回东京登基吧。”

赵匡胤临行前,又与将士们约法三章:太后与幼主,我们当北面事之,永远尊重与保护,不得有半点伤害侵凌。朝中各位大臣都是我的同僚也不得杀害侵扰。朝廷的府库和百姓之家也不得抢掠。从命者有厚赏,违令者格杀勿论,并罪及全家。众将士都表示坚决拥护。

陈桥驿奏响了惊天动地的鼓乐,将士们燃放起震耳欲聋的鞭炮。旌旗飘动,盔甲鲜明;战马啸啸,引颈长嘶;将士振奋,挥戈待命。赵匡胤一声令下,大军回师东京。

与此同时,赵匡胤也派亲信潘美和楚昭辅带亲信骑兵先行。潘美通知朝中宰相及各大臣,楚昭辅去安顿赵匡胤的家人。

潘美闯入宫廷,此时正是早朝,满朝文武及符后闻此突变,不禁大惊失色。符太后满脸怒气对宰相范质说:“你们举荐赵匡胤领兵御敌,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变故?”范质紧紧抓住另一宰相王溥的手腕,又恨又急地说:“仓促遣将,竟致如此,都是我们的罪过呀!如今可怎么办呢?”王溥的手腕几乎被范质掐出血来,呆立无语,不知所措。正当此时,侍卫司副指挥使韩通从百官队中挺身而出,高声说道:“乱军即将进城,我要组织禁军在各城门抵抗,二位相爷赶快请示太后,令各地军队赶赴京城勤王护驾。”

韩通尚未回到家中,赵匡胤的先头部队已经入城,东京城各门的防卫及战略要地已在石守信、王审琦的控制之下,侍卫军的部分将士在昨天夜里已被收买和策反。赵氏集团的先头部队王彦升率铁骑入城,其任务就是寻找侍卫司统领韩通,在韩通刚刚迈入家门之际,被王彦飞马赶上,刀劈于家门之前。

赵匡胤率军入城,果然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秩序井然。不一会,将士把宰相范质、王溥押到,赵匡胤走下台阶,呜咽流涕地说:“我受世宗厚恩未报,如今被军将胁迫,有负天皇,不知如何是好。请二位宰相给拿个主意。”兵临城下,木已成舟,已成阶下之囚的范王二人哪敢给即将当皇帝的赵匡胤“拿主意”!他二人的小命还在人家手中攥着,再说,韩通之死已经给了他们“主意”。二人尚未答话,身后将士喝道:“我们已立点检为天子,你们还不跪拜!”

范王二位口呼万岁跪拜之后,便领旨召集文武百官,入朝“议事”。那事还用得着“议”么?

黄昏时分,百官齐集崇元殿,按部就班。赵普、石守信等拥护赵匡胤从容受禅,符太后及幼主在惊恐无奈中退去,正当因无禅位诏书而着急的时候,翰林承旨陶谷从衣袖中不慌不忙地掏出一纸黄绫,面色欣然地说:“制书已成。”

于是,兵部尚书窦仪宣读制诏,宣徽使扶赵匡胤登崇文殿北面拜受,加衮冕,于是百官朝贺,三拜九叩,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个新皇帝诞生了,一个新王朝诞生了。一切都显得那么偶然仓促,一切又都那么从容必然。真可谓煞费苦心,真可谓绵里藏针。

由于赵匡胤此前职位是领归德军节度使,归德军春秋时属宋国,因此赵匡胤继位后改国号为“宋”,庙号宋太祖。从此,开始了赵宋300余年的历史,这一年赵匡胤34岁。

陈桥兵变不过是五代十国时期又一次偶然的军将废主的兵变,但赵做得精巧,细密,简直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滴水不漏。

这是一曲蕴寓多年精心策划与指挥的政变交响诗,在充满杀机与血腥的真实意义表面,竟飘荡着偶然与仓促乃至祥和的音符,以至上千年来,不少人一直以为赵匡胤是在事起仓促、被迫无奈中当了天子的。真是做了婊子又立了牌坊,这才是那个时代杰出的高明的“政治家”,

陈桥兵变基本上是和平兵变,没有喋血宫门,尸横遍野,更没有烽烟弥漫,举国兵连祸结。没有遇到抵抗,自然是兵权、实力等绝对优势的震慑,但从运作的方式中可以看出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远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