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灭西夏,伐大金,扩疆域_历代帝王智谋故事

灭西夏,伐大金,扩疆域_历代帝王智谋故事

时间:2022-04-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灭西夏,伐大金,扩疆域_历代帝王智谋故事4.灭西夏,伐大金,扩疆域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不断地加强军队建设,确立千户制、扩建怯薛军,创建了法律制度和司法审判机构,颁布了札萨法典。但西夏军士长期缺乏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已非昨日之师。成吉思汗乘西夏军队小胜斗志松懈之际,埋伏精兵,大败夏军并俘获嵬名令公,攻破克夷门,西夏险塞尽失,蒙军旋进围中兴府。

灭西夏,伐大金,扩疆域_历代帝王智谋故事

4.灭西夏,伐大金,扩疆域

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不断地加强军队建设,确立千户制、扩建怯薛军,创建了法律制度和司法审判机构,颁布了札萨法典。同时又肃清了国内的敌对势力,铲除了通天巫,降服了森林中的百姓。这些制度和措施都大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这个新兴政权要想得到巩固和发展,还需要继续进行征服战争,以满足奴隶主阶级的贪欲和奴隶制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蒙古政权建立后不久,成吉思汗便开始向外进兵。

□六次征伐,22年灭西夏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国家,自1038年李元昊称帝,到1227年被蒙古所灭,西夏统治我国西北地区近200年之久。西夏国由于学习汉民族的经济文化,成为一个半农半牧的城池之国。其设官之制,朝贺之礼与宋国相同,国势昌盛。西夏手工业较为发达,善织毡、造兵器和陶瓷等。被西欧人马可波罗所誉的世界上最精美之物——驼毛毡毯,便是西夏的物产,据《宋史·西夏传》记载,西夏的领土,方圆2万余里,共有22个州郡,包括现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以及陕西、青海等部分地区。首都设在兴庆府,蒙古人称西夏为“唐兀惕”。

成吉思汗在发动进攻西夏之前,对西夏的国情颇为了解。西夏的金银器皿、美女、缎匹、骆驼、骏马等丰富的物产和美丽富饶的城市,广阔肥沃的疆土,使他和他的部属们垂涎欲滴,急不可待。同时,西夏是历史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当时克烈部、乃蛮部、畏吾儿商人进行贸易的市场。更重要的是成吉思汗对西夏的战略地理位置非常看重。从当时天下形势来看,金国、蒙古、西夏三足鼎立,西夏东邻金国,北界蒙古,如果金、夏合力对付蒙古,则对蒙古大为不利,为避免受夹击,必须先征服西夏,拆散夏、金联盟。同时进攻西夏又是蒙古军将来进攻金国的练兵场和前进基地。于是成吉思汗采取了先攻西夏、扫清障碍的战略,期望能收到一举数得的功效。(www.guayunfan.com)成吉思汗要进攻西夏的消息传入西夏,但随着西夏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统治阶级生活日益腐化,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十分激烈,民不习兵,军力减弱。夏桓宗只好命令士兵和民众修固城池,严加防守。1205年春,成吉思汗在消灭乃蛮部后,以追击桑昆为由,率军进入西夏的西部边境,开始围攻边界城堡——为吉里城。本来成吉思汗打算采取围城歼援战术,先歼灭西夏援军,以瓦解城内军心,凭威慑之力,让城池不攻自破。但是,西夏却不增派援军。成吉思汗只好留一半军队继续围攻,另一半军队去围攻另一个城池——落思城。可蒙古军却没像预期的那样顺利,经过60余天的苦战,蒙古军在骑射掩护下,才攻破了这两座小城。因据说桑昆已逃入西域,蒙古军没有再深入西夏内地。对这两座小城进行了一番洗劫,掠走了一批人口、骆驼、马匹和其他牲畜后便率师返回了漠北营地,这次以追击桑昆为借口的战争,是蒙古军第一次进攻西夏,属于试探性的进攻。这次战争,成吉思汗掠夺了大量财物,但也深深地感到攻城作战之难。

成吉思汗第一次进攻西夏归来后,便与大将木华黎、博尔术及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等人共商伐金大计。但众人皆认为金国国势强盛,不能轻率出兵,而且对其政治、经济、军事、地形等诸多情况都不甚了解。因此决定先弱后强,先扫清外围,铲除攻打金国的屏障——西夏,与此同时,正当夏桓宗准备部署兵力,修复被毁的城堡,并大赦境内,准备反击时,西夏国内发生政变,李安全废桓宗,自立为帝,称夏襄宗。并企图联合金国,共同对付蒙古。

1207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拒绝向蒙古纳贡称臣为由,趁襄宗即位不久,夏、金联盟尚未形成,成吉思汗亲自率领部将南下,开始第二次进攻西夏。蒙古军来到西夏边防重镇,位于狼山隘北口附近的翰罗孩城。成吉思汗首先展开攻心战,派被抓获的西夏牧民进城大肆宣扬:“若自动出城投降,则如朋友一般对待;如果据城反抗,等城攻破之后,必屠尽城中之人。”

攻心战失败后,成吉思汗发令攻城。这是一场攻坚战,成吉思汗连续攻打了几个月不克。本来,蒙古骑兵善于驰骋于蒙古草原之上,打运动战。而舍骑就步,架云梯,运炮石,却很少尝试。直至后来采用火攻,才得以攻陷斡罗孩城。除工匠外,城内百姓被屠杀殆尽。然后以此为据点,四处掳掠,后来因遭到西夏右厢诸路军的阻击,又加上部队长期在外作战,粮草匮乏,成吉思汗便下令将大批财宝及制造兵器和手工业品的工匠带回漠北,率师返回了蒙古草原。

经过一年多的休整,1209年秋高马肥之时,成吉思汗发动了第三次攻夏战争。前两次进攻西夏,由于西夏国内争权夺利的斗争十分激烈。西夏没有做出强烈反应。对于蒙古军的第三次进攻,夏襄宗来了一个步步为营,顽强抵抗。蒙古军从兀剌海西口进入夏境纵深。李安全任命自己的世子李承祯为元帅,高令公为副元帅,率领夏军与蒙军对抗。但西夏军士长期缺乏系统而严格的训练,已非昨日之师。双方交战不久。西夏军队一败涂地,夏军副帅高逸令公被俘而亡。蒙古军队一部攻破兀剌海城,与守军展开激战,俘获西夏太傅西壁氏。突破兀剌海城边防重镇后,蒙古骑兵如入无人之境,直捣西夏都城中兴府。一直到中兴府外围的要塞克夷门,与夏军大将嵬名令公统率的5万兵展开激战,双方对峙2个月。成吉思汗乘西夏军队小胜斗志松懈之际,埋伏精兵,大败夏军并俘获嵬名令公,攻破克夷门,西夏险塞尽失,蒙军旋进围中兴府。夏襄宗李安全凭中兴府城高池深死守。久攻不下之际,成吉思汗便求助于滔滔黄河水,引水灌城。不料城墙又高又厚,河水灌不进城内,反而冲毁了城外的堤防。黄河水倒淹蒙古军,成吉思汗不得不下令撤军,同时派使者入城谈判,对李安全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李安全被迫献女求和,并答应每年向蒙古纳贡。从此,西夏便在名义上臣服了蒙古。

成吉思汗经过三次讨伐西夏,不仅掠夺了大量的奴隶、财物、骆驼、牛羊,获得了经济上的补给,而且迫使西夏献女求和,拆散了西夏和金国的联盟,砍掉了金国的一条臂膀,解除了进攻金国的后顾之忧。成吉思汗达到了进攻西夏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为南征金国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蒙古自从降服西夏后,便把西夏当作蒙古国的附庸,缴收纳贡,从经济上对西夏进行剥削。同时西夏军队还经常被召参加成吉思汗攻打金国的战争。随着这种被剥削、被奴役状况的愈演愈烈,西夏与蒙古的关系开始恶化。1218年,成吉思汗遣使下令要西夏军队随蒙古大军西征时,遭到西夏的拒绝。西夏大臣阿沙敢不口出狂言,藐视成吉思汗说:“气力既不足,何以称汗?”将蒙古的使者打发了回去,成吉思汗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十分气愤,派大将木华黎率领蒙古军,第四次进攻西夏,予以惩罚性打击。木华黎一路攻城陷阵,长驱直入,不久就包围了西夏中兴府。夏主孛尊带精兵血战突围,逃奔西凉,不久派使求降。

由于成吉思汗忙于西征,并认为西夏是不能移动的游牧国家,再过几年攻之亦不为迟。这次冲突才告一段落。

1223年,西夏新即位的夏献宗德旺,年轻气盛,决定改变其父夏神宗附蒙攻金的策略。1224年,夏与金国订立了盟约,互称兄弟之国,并各用本国年号,表示地位平等,同意互相援助。并派使者到漠北去联络被成吉思汗吞并的诸部残余势力,共同抗击蒙古军。成吉思汗对此自然会十分关注,为摆脱腹背受敌的局面,1224年秋,成吉思汗密令孛鲁及大将刘黑马率蒙古军第五次进攻西夏。蒙古军大破银州城,杀死夏军数万人,掠夺人口、马匹、骆驼、牛羊达数十万之多,俘虏西夏监府塔海。西夏军队损失惨重,又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只好遣使乞降,并许以质子为信。蒙古遂退兵。

西夏虽然多次受到蒙古军队的打击,但并未因此而放弃与蒙古敌对的政策。金国也在失败后重新整顿兵力,收复失地。两国君臣看到互相残杀对自己不利,便联合起来反抗蒙古。为征服西夏,拆散夏、金联盟,洗西夏君臣奚落之耻,1225年,成吉思汗不顾7年西征的疲劳,以64岁的高龄,率兵发动了对西夏的第6次进攻。

成吉思汗带其子窝阔台、拖雷随征,察合台为后援,亲率10万大军,采取他一贯所用的先打分散,孤立之弱敌,再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主力的战略,亲自率师进入西夏北境,攻克黑水城,转西至浑垂山。另一支蒙古军队攻占西夏沙州、肃州后,两军会师,旋即攻克甘州、西凉府、应里、夏州,几乎遍克西夏西部所有重镇。同年11月,蒙古军沿黄河北上,围攻灵州。夏末主派大将嵬名率领10万援军,在黄河平原与蒙古国决战。当时正值隆冬季节,黄河全部冰封。成吉思汗站在冰上,下令发箭射敌人的脚,不让他们从冰上过来,箭矢顺冰流射,远而有力,许多西夏官兵应弦而倒,尸体堆积如山,蒙古军队大败西夏援军,攻下了灵州,然后攻占盐州川,于12月包围了中兴府,等候西夏势穷而降。成吉思汗自率蒙古主力,进入金国国境,筹划灭金事宜。围攻夏部中兴府的蒙古军,遵照成吉思汗的旨意,为了减少自身的伤亡,采取长期围困而不打的方略。时过半年之久,中兴府城内弹尽粮绝,军民病困,丧失了守城能力。夏末主李赫被迫请降。蒙古将领遵照成吉思汗的命令,将李赫杀死。至此西夏国亡。历时22年之久的蒙夏战争,终以蒙古的胜利而告终。

□逐鹿中原,征伐大金国

金国是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金太祖)在公元1115年建立的国家。国家建立之后,女真族好战的性情更加明显了。他们东征西讨,先后灭了辽和北宋,控制着中国北方的局势。对草原各部落,金国实行的是“招怀降服,征讨携离”的政策,既招抚,又抢掠,真可谓又打又拉,软硬兼施。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族还很弱小,不过是强大金国的一个小小附庸,深受其压迫和剥削。成吉思汗的祖辈俺巴孩汗就是被金国用铁钉钉在“木驴”上致死的,后来成吉思汗的叔祖忽图剌可汗势力壮大之后,向金国发起了猛烈攻势,金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只得停兵议和,对蒙古族的态度也有所缓和。但好景不长,忽图剌可汗去世后,金国趁蒙古族内无人,于是大举进攻,实行疯狂的报复手段,剿杀蒙古部众无数,并且规定,每三年向蒙古族发兵一次,遇到男子就杀,谓之曰“灭丁”。这是成吉思汗出世前后的事情。成吉思汗在很小的时候,就对金国人欺侮蒙古人的情形深有感受。蒙古部落对金国可谓是恨之入骨,只是自身势力尚不足以与金国一战,只得忍气吞声地等待时机。

铁木真刚刚崛起之时,势力还很单薄,虽然对金国“怨入骨髓”,但不敢以卵击石,自取灭亡,仍然忍受着金国的残暴统治。为了歼灭仇敌塔塔儿部,他也接受了金国的邀请,与金军联手消灭了塔塔尔部落,事后还接受了金国的封赏。对这一切,成吉思汗自有他的考虑:金国与塔塔儿部都是他的仇敌,但仅凭他当时的力量,消灭任何一个都是有很大困难的,不如借一个仇敌之手先灭了另一个仇敌,少了些心头之患,以后就可以全力以赴去对付金国,去实现他的宏图大业了!

(1)大量收集情报,为伐金做好前期准备

立国称汗之后,成吉思汗对金国的态度逐渐强硬了起来。尤其是降服了西夏之后,成吉思汗更是威震北方,令金国也有些心怵了。此时金国国势已逐渐衰微,可谓大势已去,却还偏要硬撑住所谓“大国”的门面,对蒙古各部落指指划划,俨然以统治者自居,简直可笑之极。金章宗死后,卫王永济即位,称卫绍王。这卫王永济,成吉思汗原来曾见过的。金章宗在世时,他曾经代表金朝到净州去接受蒙古族的贡品,成吉思汗率大军前去纳贡,声势浩大,卫王永济吓得几乎要开溜了,后来还是勉勉强强忍了恐惧去接受成吉思汗送来的贡品——几张裘皮而已,成吉思汗见卫王永济“美髯髯,天资俭约,不好华饰”,初以为是个人才,但一经交谈,发现卫王永济不过是庸懦之辈,文武不通,从此成吉思汗便不把他放在眼里,对他十分藐视。卫王永济即位后,金国早今非昔比了,能保住命,不受蒙古族人的侵扰就是不错的了,但他仍以一大国统治者自居,按照以往的惯例,他给蒙古下了诏书,让成吉思汗前往金国朝贡。

金朝使者带了诏书去见成吉思汗,要求成吉思汗为他们设帐、备宴,还要求成吉思汗跪下接诏。成吉思汗不露声色,问道:“新立的君王是谁啊?”使者十分傲慢:“卫王!”一听是卫王永济,成吉思汗头脑里就出现了那个长得体体面面,肚子里却乱草一包的卫王永济的形象,轻视之心顿起,遂朝地上吐了一口唾沫,十分轻蔑地说:“我原以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的人做的呢,这种庸懦的人也能做皇帝?”说罢,头也不回,骑上马就走了。

卫王永济的即位,给成吉思汗讨伐金国带来了希望。金朝历年来对蒙古族的压迫,他已经受够了,他要反击,他要报仇!

卫王永济的即位,使成吉思汗动了伐金之心,但金国毕竟在北方雄踞了几十年,余威犹在,成吉思汗尚不敢轻举妄动,他以一个军事家和政治家的谋略,在伐金之前采取了周密的准备工作。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成吉思汗派出各路人马去刺探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报。

当年成吉思汗为防止桑昆的突袭,被迫将营地转移,到了班朱尼河畔时,大队人马已经疲惫不堪了,并且又饿又渴,大家共饮班朱尼湖的浑水,《元史·太祖本纪》记载:“凡与饮河水者,谓之饮浑水,言其曾同艰难也。”在共饮班朱尼湖水的将领中,有一个叫扎八儿火者的,他记忆力特别好,精明过人,成吉思汗曾派他出使金国,名为朝见金国皇帝,实际上是去刺探金国的情报。扎八儿火者在金国打探到了不少有关金国朝政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他将金朝关防险要的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后来成吉思汗按照他的情报部署了伐金计划,扎八儿火者则成了成吉思汗大队人马的向导,领着成吉思汗入居庸关、下中都,为蒙军伐金立下了大功。除了直接派人刺探金朝的情报外,成吉思汗还利用来往商人,来蒙使臣,甚至利用金国的戍边官兵来广泛收集有关金朝方面的情况。

早在王罕灭亡以前,金章宗曾经派耶律阿海出使王罕的部落。这耶律阿海本是辽国人,只因金朝灭了辽国,他不得已,忍气吞声做了金朝的官员,但心里并不愿意为金朝效力,成吉思汗得到这个情况后,又不失时机地接近耶律阿海,从他那里得到了不少情报,耶律阿海不仅毫无保留地向成吉思汗介绍金国的情报,说“金国不治戎备,俗日侈肆,亡可立待”,并且答应作蒙古攻金时的内应。成吉思汗对此自然是大喜过望,心里也越来越有底了,攻讨金国的信心日增。

另外,成吉思汗还利用金国戍边官兵对金朝统治者的不满,大力笼络他们,从他们嘴里又收集到了许多金军布防的资料,有些金军干脆投降了成吉思汗,成为成吉思汗伐金时的又一重要力量。

在收集情报的同时,成吉思汗加紧了对军队的调整,补充装备,挑选精兵良马,举行大练兵。整个蒙古草原笼罩着一股腾腾杀气。攻伐金国,指日可待了!

(2)乌沙堡之战,蒙军势如破竹

一切准备就绪,成吉思汗举行了出征前的誓师动员。他登上山顶,按照古老的礼俗,向神祷祝战争的胜利。他取下腰带挂在脖子上,又摘下帽子,虔诚地祈求天神赐蒙古军队以勇气、以力量、以致胜的希望。所有蒙古将士聚集在山下,神情肃穆,戎装待发。成吉思汗祈祷完毕,全军一片欢呼,仿佛神的力量突然降至,每个蒙古兵心里都升起了万丈豪情!

几十年的压迫,几十年的深仇大恨,祖祖辈辈复仇的血液在他们身上燃烧,打败金国,报仇雪恨!每个蒙古兵心里都发出了这样的呐喊!成吉思汗一定神,手朝南一挥,顿时千军万马,冲南而下!

公元1211年2月,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越过大漠,进军阴山,不久,到了汪古部驻地。汪古部主阿剌兀思虽是金将,心却早属成吉思汗,早在几年前就投靠了成吉思汗,为了笼络他,成吉思汗联姻部长阿剌兀思,把女儿嫁了过去,并且大行赏赐,阿剌兀思对成吉思汗更是死心踏地了。此番蒙古大军伐金,正是他立功的时机,他不仅将边塞拱手献给成吉思汗,让蒙古大军在此休养调整,而且还四处给成吉思汗探听情报。有如此之内应,蒙古军入金就方便得多了,而金国统治阶层对蒙古军的动向却一无所知,简直活该受灭国之灾。等到蒙古大军入金、汪古部投降的消息传来,成吉思汗的冲天豪情早已在金朝皇室门外飘扬了。

卫王永济得到消息之后,惊慌失措,朝中众臣也拿不出个主意,最后七思八想,派了平章政事独吉千家奴为主将,参知政事胡沙为副将,立行省于宣德(今河北宣化),进驻抚州(今河北张北),并且在边疆修筑所谓天堑乌沙堡,企图用人力修筑的屏障来抵挡成吉思汗的大军。成吉思汗岂把区区一乌沙堡放在眼里,他正好可以先拿乌沙堡开刀,以求初战告捷,鼓舞士气。于是,成吉思汗以归附的耶律阿海和阿剌兀思为向导,任命哲别为先锋,向乌沙堡进军。独吉千家奴没料到蒙古兵如此神速,他还来不及部署作战计划,乌沙堡早成了蒙古兵的天下,到处是蒙古的旌旗在飘扬,到处是蒙古兵的欢呼声在回荡。初战告捷!成吉思汗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乌沙堡之役的胜利,军心大振,万民欢呼!金军守将独吉千家奴败走,被金朝罢职。参知政事胡沙(完颜承裕)也无力抵抗蒙古大军的咄咄声威,乌沙堡及其附近的乌月营,都落入了蒙军之手。蒙古大军一鼓作气,乘胜攻下了昌州(今太仆寺旗西南狗泊)、桓州(今内蒙正蓝旗西北、邻近山西)、抚州等地。同时,由成吉思汗之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领的另一支军队也战果颇丰,他们攻占了云内、东胜、武州、朔州等地。首次出击,可谓是大获全胜!

(3)野狐岭之战,四十万金兵如鸟兽散

蒙古军队大胜于乌沙堡一带,卫王永济急得惶惶然,无奈之中,调集所有主力屯集于野狐岭,奢望能以此阻止成吉思汗的步伐,让金朝多喘几口气。

40万金军由招讨九斤、监军万奴统领,驻扎于野狐岭一带,以完颜承裕(即完颜胡沙是也)为后应,远远望去,倒是人丁兴旺、兵强马壮,颇有几分气势,但是否真能抵挡得住蒙古人的士气,以后自然见分晓。

驻扎停当后,招讨九斤与监军万奴召集各将领商量对策,招讨九斤自持兵力众多,倒是有几分自信,但乌沙堡一役,蒙古军队威震金军,却也不敢小觑。众将领亦面带戚色,知生死难卜,哪有心思去唠叨?倒是军师巴古失·桑臣提了一条建议:“成吉思汗的军队刚刚攻下抚州,洗劫了城池,各部将领分到战利品后正沉浸于欢乐之中,军心尚不稳定。不如抓住这个时机,选派精兵突袭他们,一定能将他们击败!”招讨九斤不敢贸然行动,说:“这很危险,成吉思汗那里巩固得很呢,我们还是等增援军队到后再一起进攻他吧!”不能说他们没有错过挫伤蒙军的大好时机。金军将领的愚笨、目光短浅、无勇无谋可窥见一斑!不仅不出战,取得作战的主动权,招讨九斤反而傻乎乎地派了部将石抹明安去蒙古军中,责问成吉思汗为何对金国大举用兵,历数成吉思汗对大金王朝的不敬之举,颇有“义愤填膺”的气概,成吉思汗哪理这一套?大金王朝在他眼里,现在又算得了什么?二话不说,就命令部下把石抹明安关了起来。

招讨九斤此举,加速了蒙古军的进速。成吉思汗早已侦知40万金军不过是在数量上占着优势,他们士气不旺,人心不古,根本不具备大战前应有的心理素质,不足为惧。因而不久他就下达了作战命令。四杰之一木华黎为先锋,率领一支由敢死队员组成的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金军的大营中,所经之处,敢死队员策马横戈,吓得金军纷纷逃窜,号称金国主力的40万大军顿时没了章法,乱成一团,蒙古军队趁机大开杀戒,顿时血染原野,金军死伤无数。见此情形,金军自知不是成吉思汗的对手,弃了大营,纷纷逃向会河堡。蒙古军队紧迫不放,在会河堡对金军展开了又一次的大屠杀——说大屠杀亦不过分,但见那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好一派惨烈景象。

且说金军与蒙古军在野狐岭一接触,便溃不成军,后援完颜胡沙,闻风而逃,一路退到宣平,宣平县内的土豪请求以士兵为先锋,以行省兵为后援,与蒙古兵决一死战。完颜胡沙斗志早失,一心只想着逃命要紧,哪会顾得上什么决战不决战,丝毫不把土豪的建议放在心上,反而一个劲地追问去宣德的小路,土豪怒其不争,知道金军必败无疑了,遂尽其所能,将完颜胡沙讥笑一番,再也不理会他了。完颜胡沙正待发火,无奈民心已失,士气俱丧,他一副狼狈逃窜的模样,民众早不把他放在眼里。倒是他自己震慑于蒙古大军的声威,不敢久留,当天晚上就率了部众仓惶向南逃去。

蒙古大军发现了完颜胡沙的行踪后,紧追不舍,双方在会河川相遇,完颜胡沙打起精神,勉强领兵迎战,但逃窜之旅,哪里是强大蒙军的对手?后蒙金两军在会合堡展开大战,金军明显不敌,完颜胡沙见状不好,弃了军队就逃。他倒是腿脚灵便跑出来了,那10多万后继大军却永远留在了战场,无一生还。

野狐岭一役,金军元气大伤,再也组织不起足够的兵力与蒙古军队抗衡了,《蒙鞑备录·征伐》中说:“是战也,罄金虏百年兵力,销折溃散殆尽,其国遂衰。”这是决定两国胜负的重要一战,自此,金国之势如大江东去,江河日下,而成吉思汗却日正中天,无人能及了。

野狐岭之役的胜利,使成吉思汗威名大振,金国上下,听到“成吉思汗”之名,无不惶惶然。金国朝廷更是一片混乱,卫王永济的懦弱无能无疑于雪上加霜,胜利无望,金国各臣子只求蒙古军队点到为止,开足杀戒之后班师回朝,留他们一条活路。然而战争不是童话,战争没有想像,蒙古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德兴府、弘州、昌平、怀来、缙山、丰润、海云、抚宁、集宁,东过平、滦,南至清、沧,由临潢过辽河,西南至忻、代,皆归大元”(《金史·卫绍王本纪》载)。成吉思汗夺金之地的兴趣丝毫不减,没有一点班师回朝的迹象。金国臣子几乎绝望了!中都是成吉思汗进攻的重点目标,不攻下中都,成吉思汗岂能甘心回师?

(4)下居庸关,夷东京城,成吉思汗满载而归

野狐岭之战,完颜胡沙只身逃出重围,到了宣德,成吉思汗又一路追了过去,直取宣德,金朝的边防重镇遂落入蒙军之手。借着胜势,成吉思汗派哲别为先锋,长驱直入,直抵居庸关下,居庸关乃重要军事关隘,金军亦不敢掉以轻心,派了重兵把守,并修固了工事。哲别他们一时对坚固的居庸关无能为力,看着金兵在城墙上耀武扬威,哲别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他毕竟是一员有勇有谋的良将,不会被这点困难吓倒,眉头一皱,他计上心来。他命令蒙军先攻关,然后装作不敌金军,“仓惶”撤军,以便将金军引出关来。金军果然中计,见蒙古军队纷纷回撤,马上尽数出了居庸关,追杀蒙古士兵,哲别率众将金军引到鸡鸣山嘴,然后来个回马枪,将追来的金军尽歼,居庸关一带又成了蒙古士兵的天下。蒙古军队按照惯例,对金国各城仍然实行屠城政策,老幼妇孺,无一幸免。居庸关既得,哲别挥师中都,意欲攻下金国的都城。此时其他各路蒙军也捷报频传,河北、山东诸州郡皆已归附蒙古,各路蒙军纷纷带了胜利的消息向中都一带涌来。

不久,各路蒙军汇集于中都城下,蒙军的旌旗在城外飘扬,蒙军的呐喊声深深震撼着城中之人,尤其是金朝统治阶层,说他们“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一点都不过分,个个如死期将至,只求奇迹出现,盼望成吉思汗舍城而去。但并非君王骨头软,所有金民都是软骨头,强硬之士亦大有人在,国都将失,激起一部分将士和民众的激愤,他们恨朝廷无能,但愿凭了自己所有的力量保住国都。中都之战开始了,蒙古军队发起强大攻势,守城将士誓死力战,民众也自愿组织起来救助。一时间,血与火,刀与箭,保家卫国与夺取敌都,各种声音,各种颜色,各种概念纠合在了一起,辨不清哪里是正义,哪里是抗争;哪里是强暴,哪里是残忍。也许,战争叫人永远说不清。

金军的奋力抵抗,倒是让蒙古军队吃了不少苦头,金军伤亡不少,蒙军亦有不少伤亡,成吉思汗见久攻不下,大怒,准备再增加兵力死攻中都,城不到手,誓不罢休。他的部下劝他,这样硬拼下去,蒙古军队的伤亡也不可估量,不如暂时放弃中都,另作图谋,反正金朝已没几天过了,中都归蒙,只是迟早的事。成吉思汗一想也有道理,遂下令停止进攻中都,开始撤军。途中,蒙军对沿途的城镇又是一番抢掳烧杀。出了居庸关,成吉思汗下令安营扎寨,等待各路人马会师。

居庸关前,各路人马纷纷来聚,只有哲别迟迟不到,成吉思汗耐心地等待着,他要等待东京城破的佳音。原来,哲别所率的先锋人马抵中都城下后,成吉思汗给了他另一个重要的使命——攻占东京城!

东京(今辽阳市)是女真人的大本营、根据地,在金、蒙两方面的心里,都视其为重要之地。哲别领命,率一队蒙古精军长驱直入,直扑东京。

东京乃金军的根本,金国朝廷中也早有人提醒卫绍王注意此地的防御,比如上京留守徒单镒就曾经建议:“辽东国家根本,距中都数千里,万一受兵,州府顾望,必须报可,误事多矣。可遣大臣行省以镇之。”卫绍王只求自保,目光短浅,毫无军事能力可言,以为“无故置行省,徒摇人心耳”,将忠臣的建议置之不理。徒单镒只得暗叹不已,金军亡无日矣!东京被破的消息也不会远了,徒单镒痛心疾首地等待着。

哲别的军队马上就开到了东京城下,城池坚固,一时难以攻下,哲别想起了居庸关之役,于是依计行事。他将令一下,蒙古军队急退500里,金军见蒙军大队人马撤走,虽不追赶,但亦不觉得有诈,反而颇为庆幸:蒙古军中出事了吧?这么快就撤走了,必是军中起了变故。从此东京无险了!于是戒备松弛、不复设防。这一来,正合哲别之意。他先派人去打探了一番,证实了他的猜想后,恐夜长梦多,马上下令快骑急攻,骑兵们急驰一昼夜,回到了东京城下,此时东京城里一片寂静,官兵们早已安然入梦,蒙古士兵急攻城门,金军从睡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仓促迎战,哪里还是蒙古兵的对手?防守空虚,军心未定,哲别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叩开了东京的城门,顿时大批蒙古军队涌入东京,金国苦心经营的大本营遂被夷为平地。哲别率众在城内大掠十日后,接到了成吉思汗的退军命令,这才满载着财宝俘虏,向居庸关退军。各路人马到齐,蒙古军队拔营而起,西经野狐岭,一路北去了!

此番攻金,蒙古军队来势凶猛,去也迅急,金国上下还没反应过来,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又早已驰骋在回家的路上了!

(5)二次伐金,兵临中都和亲而退

公元1212年秋天,成吉思汗再一次亲领了大队人马向金国进军。

第一个目标:西京。

西京原本早已被蒙军攻下了的,但蒙古军队攻城,总是抢掠一阵后携财物而去,并未留下一兵一卒驻守。因而蒙古大军一走,金军又重新取得了这些残破之城的控制权,西京亦是如此。成吉思汗此次攻打金国,首先就把目标指向了西京。

西京亦是金国的心头肉,蒙古军队一走,金军连忙把这座空城捡起来,重兵把守,虽然城内已空空如也,除了荒草,就是残垣断壁,除了偶尔的几声人语,就是野狗夺食的狂吠,死气沉沉,不久,空城西京又面临着一场杀机,死气、杀气交织,西京上空的空气分外凝重。

成吉思汗大军一到西京,遂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引出守城金军,“诱至密谷口”,然后尽数歼之,金军折兵失城。蒙古大军正待冲入西京城,重演昔日抢掠西京的“壮举”,成吉思汗却被流矢射伤了,蒙古大军在胜利果实面前不得不撤军。为了方便大汗静心养伤,蒙古军队减缓了伐金的步伐,大部分人马撤到阴山附近休整调养。这样过了几个月。

没有战争,没有杀人抢掠,成吉思汗觉得生活枯燥无味,觉得缺少一种征服者的豪气,他极不耐烦地养着伤,极不耐烦地打发着在他看来极其郁闷的日子。

公元1213年7月,成吉思汗的豪爽英姿又在战场上出现了!金国土地上又响起了蒙古大军的呐喊,金国统治阶级内又是一片人心惶然。

成吉思汗踌躇满志,豪气冲天,看不出一点受过伤的迹象——这点伤对于他来说又算得了什么!这点伤对于他称霸天下的大业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蒙古大军顺利攻下了宣德、德兴等州,一路畅通无阻,直抵中都附近的怀来县。

在怀来,蒙古大军与金国左丞相完颜纲、元帅右监军术虎高琪相遇,展开大战(此时胡沙虎政变尚未开始,术虎高琪仍是胡沙虎手下部将)。此战结果同以往蒙金之战的结果没有任何区别,仍旧是金军大败,尸首堆积如山,血腥冲天。残兵败将仓惶逃向居庸关,成吉思汗率军紧紧追赶,居庸关前,金军为阻止蒙军的步伐,铺了几百里的铁蒺藜,严阵以待。挑选出来的精兵日夜巡守,蒙军又碰上了一次强硬的抵挡,后来成吉思汗采取了札八儿火者等人的献策,派一队人马绕道攻入紫荆关,又拿下了居庸关南口,然后对居庸关进行前后夹击,金军腹背受敌,强硬的抵抗终归在成吉思汗的威风中消溶得无影无踪。通往中都的大门又一次被打开了!

1214年,中都城下,蒙古旌旗飘扬,诸将纷纷向成吉思汗请命攻城,面对众将士急切的眼神,成吉思汗却另有打算。他派了阿剌浅入中都迫降,让金宣宗“犒师”。金朝的兵权现在已在术虎高琪手里,他自持杀胡沙虎有功,在朝中很是横行霸道。阿剌浅入金,术虎高琪接见了他,阿剌浅提出让金国“犒师”,要金国选派公主献与成吉思汗和亲,还要500童男童女、万匹战马、无数绫罗绸缎,作为犒劳众蒙古将士的礼品。术虎高琪再横行霸道、目无众臣,也不敢擅自作此主张,遂请来金宣宗,召集各大臣,商议此事。右丞相完颜福兴毕竟有远识,赞成向蒙军求和,以求战火平息,金国方有时间、有精力恢复国力,以图他谋。金宣宗根本没了主张,一切全听臣子们摆弄。

3月,完颜福兴入蒙古大营求和,成吉思汗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遂下令退兵。此举让许多人不理解,成吉思汗只说了一句:“中都城坚难攻,我军士兵不服水土,退兵为上。”

成吉思汗与金和亲后,守信退出了金国的领地。

(6)三次伐金,终于攻破顽固堡垒中都

人虽走了,余威尚存,放眼望去,人烟寥寥,残垣断壁之间,杂草丛生,曾经称雄一时的大金王朝,昔日的繁华强盛已被眼前的残破凋零取代。被成吉思汗吓破了胆的金朝君臣唏嘘不已,备感惆怅。蒙军虽撤,蒙金之间暂时取得了和平,但守着残都的金国君臣依然夜不能寐,坐卧不宁。

金宣宗首先提出了迁都。他的理由是:金国目前国力衰微,不足以坚守中都,不如迁都南京,避开蒙军的烽火。

中都乃金朝历代都城,金国的宗庙社稷、女真族的民心归向,全系于此城。迁都之举,关系重大,许多大臣都不敢随便发表意见。只有徒单镒(此时已为金国左丞相)力劝金宣宗放弃此打算,建议金宣宗固守中都,聚兵积粟,或者退守辽东,再作后图,就是千万不要迁都南京,南京周围的城市很容易被蒙军控制,到时南京四面受敌,后悔就来不及了。金宣宗对徒单镒的建议不置可否,态度暧昧。兴国无望,徒单镒空有满腹经纶无人赏识,徒具过人才华无处施展,忧郁而死。

1214年5月,金宣宗留下右丞相完颜福兴、尚书左丞抹捻尽忠辅佐太子完颜守忠,继续坚守中都,他自己则带了后宫六院,急急忙忙迁往南京。

金宣宗到了良乡之后,命令随从的1万军队仍回中都守城。那些士兵中大部分是河南人,正待还乡与亲人团聚,宣宗的北返命令让他们的希望成了泡影,一时军心大乱,许多人趁机联合起来反叛,金宣宗派御林军镇压,金军内部好一阵自相残杀,分不清谁胜谁负,总之金军士兵又倒下了一片。剩下的大部分士兵仍旧得北返,回中都坚守。途中军心一再鼓噪,都不愿再为金朝送死,于是共推契丹人克答为领袖,举起了反叛大旗。金朝叛军直指中都,意在攻下中都献给成吉思汗。右丞相完颜福兴闻讯大惊,命令抹捻尽忠陈兵卢沟桥一带,阻住叛军,但抹捻尽忠竟然没能制服得了克答叛军,克答率领众人顺利抵达中都城下。中都戒备很严,他们未能攻进去,遂派人送信给成吉思汗,请求归降。此时不取中都,更待何时!

同年6月,成吉思汗以金国迁都为由,再次出兵金朝。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蒙古军队的势力更强大了。

成吉思汗对此次进攻中都充满了信心。他派人与克答取得了联系,随后派阿剌浅出使金国,质问迁都的原因,既然已经和蒙国和解,为何又有迁都之举,以表示对成吉思汗的不信任。金宣宗无以对答。同时,成吉思汗大军南下,以三木合拔都为主帅,契丹族将领石抹明安、耶律阿海、耶律秃花为前锋,直逼中都。金宣宗闻中都形势危急,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样想办法抵御,而是担心他爱子守忠的安危,立即派人将太子接到了南京,太子既走,中都守城将士军心涣散,人心惶惶。中都的陷灭已经在所难免了!

蒙古主力推进中都,却并不急着强攻。成吉思汗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金国国势衰微,但中都仍不失为一座金城固池,坚不可摧,急于求成,必会损兵折将,成吉思汗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派了少量兵力轮番骚扰金军,然后将中都团团围住,断绝了其与外界的联系,使之成为一座孤城。

一困半年,中都城内粮草越来越匮乏,支持下去,越来越艰难了。完颜福兴不得不向南京方面救援。金宣宗接到消息之前就已经派了永锡、庆寿、李英三人将兵运粮,分道救援中都了,或许是他尚存几线良心,不愿祖宗的社稷毁于一旦吧。毕竟缺乏见识,金宣宗援中都的初衷是不错的,但却派了文官出身的李英为主去将兵运粮,不能不说是一大失策。成吉思汗探听到这一情况后,派木华黎等率精骑围截,在霸州大破李英的军队,获粮草无数。其他两路援军势单力薄,不待开战,都闻风溃散了,只留下几千辆粮车,作为给蒙军的见面礼。成吉思汗此举给了中都守军重重一击,中都城中粮草已尽,数十万金军饥饿难忍,竟互相残杀起来。完颜福兴见状悲叹不已,只希望抹捻尽忠能起到点作用,稳定军心,重振军威,可是人生存的基本要求都满足不了,还谈何保家卫国,誓死力争?况且这抹捻尽忠也不是什么将才,作战水平庸庸,人格也实在不敢恭维。抹捻尽忠表面上答应要和老丞相齐心协力,誓死保卫中都,暗地里却做好了逃跑的打算。完颜福兴渐渐看出了抹捻尽忠的意图,但兵权在抹捻尽忠手里,他也一筹莫展。

蒙军对中都的主攻开始了!中都危在旦夕,老丞相救国无望,悲愤之中,饮药自尽了。他留下了两封遗书,一封给南京的金宣宗,向他控诉术虎高琪、抹捻尽忠等人的劣迹,表达自己的满腔报国之情;一封给即将入城的成吉思汗,恳求他顾惜城中百姓,不要下屠城之令。

中都的城门很快就被攻开了!数万蒙军一涌而入,开始了洗劫。完颜福兴的亲信费尽周折,冒尽风险把老丞相的信送到成吉思汗手中时,中都城民早已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屠城血令已经下达了!成吉思汗闻完颜福兴以死报国,不禁也对这位精忠报国的金国老丞相生出了几许钦佩之心。屠城令已下,对中都的洗劫已经开始,局势已无可挽回,成吉思汗也不想挽回。在当时任何一个蒙古将士看来,屠城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这是他们的惯例。敌人的哭泣、敌人的惨叫是他们的胜利,累累金军的白骨只会让他们觉得自豪无比。不过,为完颜福兴的气节所憾,成吉思汗还是下令不许动他府中的一草一木。中都陷落了!大金王朝政权的象征、大金王朝的祖庙社稷,毁于一旦。堂堂中都,成了人间地狱,鬼哭狼嚎,一片刀光血影。

金宣宗欲哭无泪,欲怒无言,谁叫他当初不听徒单镒等人的忠告呢?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洗劫了中都的蒙古大军兵分三路,以闪电之势,扑向金国其他城市。成吉思汗一面派木华黎、三木合拔都、脱仑把阿秃儿各率军队分攻诸城,一面又派了阿剌浅出使南京,去迫使金宣宗投降,但为金宣宗所拒绝。

三木合拔都所率的两路军假道西夏,由关中,破潼关,两万精骑直抵南京附近,大掠而还。木华黎一路所向无敌,扫荡了辽东辽西;脱仑把阿秃儿领中路军水淹东平,占领了东平及真定等地。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蒙军攻克了金国800多座城镇,蒙古人的身影遍及金朝各地。

1216年初,蒙古军主力陆续撤离金境。临行前,成吉思汗留下木华黎留守金地,替他维持蒙军在金的局面,并继续给金军以打击。

上次撤离金境时,金军乘机收复了不少失地,害得蒙军又费了不少力气才重新占领,这次成吉思汗可不会再干这种傻事了,他要维持在金的局面,而木华黎,就是最好的人选。木华黎智勇双全,随成吉思汗南征北战,出谋划策,立了不少战功,成吉思汗很赏识他的才能,这才放心地把金地交给他经营。

成吉思汗一走,大部分蒙古主力都撤离了金境,留给木华黎的,只有1万多兵马,加上金军的降卒和契丹兵,一共也不过10来万。按照一般的估算,仅仅依靠这10万军队,不要说继续攻打金国,就是维持已有的局面都很困难。但木华黎不同于别人,成吉思汗的眼光不错。没过几年,木华黎经营金地的佳绩就不断传来。

1220年,木华黎平定河北、山东诸地;1221年,陕北、关中、晋南等地又归附于蒙古。与此同时,木华黎加强了对这些地方的管理,他一改过去蒙古大军屠城、抢掠的传统和攻而不守的习惯,安抚当地百姓,保护金国百姓的生命财产,从另一条途径加强了对占领区的治理。但金国虽大势已去,但实力尚存,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也不是陡然间就烟消云散得了的,蒙古军队想在短期内消灭金国也是很不现实的想法。木华黎虽然有盖世英才,也在短时间内奈何不了金宣宗。金宣宗当日接到老丞相完颜福兴的信后,痛哭流涕,完颜福兴的遗言中给他指明了一条保国之道——尽弃诸地,退保河南,北拒大河,西守潼关,南据连山,设行省,派精兵日夜防守。金宣宗依计而行,暂时稳定了局势。

金宣宗以黄河、潼关为屏障,倒是阻住了木华黎的步伐。木华黎连攻几年,都未能越雷池一步,终抱憾而亡。其子孛鲁继承父亲的遗愿,把蒙古的势力延伸到了淮河中下游一带,牢固地控制了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对于金国最后盘踞在河南的势力,却也是没奈何。于是蒙、金以黄河为界,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成吉思汗南下伐金的大业暂告一段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