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主体间性哲学为服务型领导哲学树立了新公仆观

主体间性哲学为服务型领导哲学树立了新公仆观

时间:2022-03-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2.主体间性哲学指导下的当代服务型领导思想代表了公仆思想的最高水平主体间性哲学在管理哲学中的运用则更加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公仆观在知识社会中的内涵,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分享本质、平等共处、交互发展的角度为当代公仆观确立了基本的原则。

主体间性哲学为服务型领导哲学树立了新公仆观

四、主体间性哲学为服务型领导哲学树立了新公仆观

1.公仆观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伟大思想

公仆思想作为一种伟大的思想是自古就有的。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托邦”,从中国古代儒家的《礼记·礼运篇》到近代维新派的《大同书》,都体现了不同形式的公仆观,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人类对于平等、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在阶级社会中,公仆思想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阶级表明其阶级意识的工具和批判敌对阶级的武器,但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历史上的种种公仆思想并没有找到通往实现的道路。从根本上说,这是主体性哲学思维局限性所导致的结果——提出公仆要求的往往是被统治阶级,处于社会管理的“客体”的地位,他们得不到处于“主体”地位的统治阶级的必要的服务,如资产阶级在资产革命成功之前是公仆思想的积极倡导者。一旦被统治阶级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成为统治阶级后,他们就从社会管理的“客体”转变为“主体”了;在主体性思维的模式下,他们是不会关心被统治阶级的合理需求的。例如自称为“自由、民主、平等”代言人的资产阶级在成为统治阶级后对无产阶级实行疯狂的剥削和统治。在阶级社会中,公仆思想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被提起而又难以成为现实。因此,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只有消除阶级、消灭阶级剥削与压迫,才能实现人与人真正平等,也才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仆。公仆的出现不可能依靠统治者的良心发现,那只是被统治者无奈的幻想。

2.主体间性哲学指导下的当代服务型领导思想代表了公仆思想的最高水平

主体间性哲学在管理哲学中的运用则更加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公仆观在知识社会中的内涵,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分享本质、平等共处、交互发展的角度为当代公仆观确立了基本的原则。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既不能把公仆当作传统社会中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不能把公仆当作低于被管理者的“奴仆”。所谓“公仆”,是由于管理者作为个人在组织中必须以组织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在此意义上,管理者是组织的“仆人”而非组织中其他人的“仆人”。公仆提供服务是以一种平等的方式进行,是通过服务创造价值与他人通过其他工作形式创造价值进行交换而拥有自身的地位,这是当代服务型领导思想的基本立场,也是公仆思想发展的最高水平。(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