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主体性

哲学主体性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不仅没有征服自然,而且使得自身的生存状况受到严重影响。
传统主体性哲学存在的局限性_服务型领导的理论与实践

一、传统主体性哲学存在的局限性

主体间性哲学是在对传统主体性哲学的局限反思基础上提出的,了解了主体性哲学的局限性才能更好地理解主体间性哲学的意义,下面以笛卡儿康德和胡塞尔的思想为代表对主体性哲学做一个简单的讨论。

笛卡儿(Rene Descartes)把人纳入哲学思考的中心,这使得主体性本体论得以取代客体性本体论成为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但笛卡儿的这一尝试又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笛卡儿从我的“不完满性”推出了“最完满”的上帝,使得“我思故我在”失去了“第一原理”的地位。

康德(Immanuel Kant)把自我意识的“先验统觉”作为意识对象的绝对基础。“哥白尼式的革命”是从以自然为主体到以意识为主体、从以宇宙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但是,康德的自我意识不能脱离对象意识而独立存在,而且,“物自体”是一种不可消解也不可还原的哲学实体,真正独立自由的主体只有在他的伦理实践的王国中才是可能的。

胡塞尔(Edmund Husserl)认为,世界是我的意向活动、意向行为的产物。世界只能是一个为我所感知、为我所意愿、为我所爱的和为我所恨的世界,随着我的价值取向方式的变化,世界的存在方式亦随之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所以,世界实际上只能是人的生活的世界,被传统哲学家所坚信的独立自足的宇宙,都是形而上学的伪名。

但是,胡塞尔本人都对自己所主张的主体性哲学不满意,晚期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主张就是这种反思的体现。他认为作为“严格的科学”的现象学只有从“自我”走向“他人”,从单数的“我”走向复数的“我们”,唯有在一个“我们”的世界里,才能真正得以确立。

总之,以笛卡儿、康德和早期胡塞尔为著名代表人物的主体性哲学曾是哲学史上重大的成就,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这种以封闭、孤独的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不仅在理论上存在缺陷,而且随着人们实践的深入而显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局限性。

第一,主体性思维指导下的实践损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与自然打交道的先进武器,但是,在为“征服自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短暂的欢呼之后,人们发现自然对人类粗暴的行为毫不留情地进行报复!人类不仅没有征服自然,而且使得自身的生存状况受到严重影响。自然资源危机,生态平衡危机,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质量;核武器及其他先进武器的产生,使人类面临着随时被毁灭的危险;生物工程、克隆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把人类推向不可预测的危险境地……这些都向人们提醒:人到底是否该把自己放在唯一主体的位置上?

第二,个人与社会之间矛盾的逐步升级也使得人们对主体性哲学进行反思。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个体成为“普遍意志”统治下的“表决机器”。由于代表者与被代表者不是同一个人,这造成了二者之间的时空距离——这是“民主暴政”的根源。民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表现为精英统治,用一种新的不平等代替旧的不平等。

第三,人与人之间矛盾的逐步升级也使得人们对主体性哲学进行进一步反思。科学理性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君主和上帝,它的统治不仅导致个人在其生产活动中生动直观的对象化本质的丧失,而且也造成了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建立的伙伴关系开始丧失。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亲密交谈的关系,而是变成了自言自语。

总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都向人们提示着主体性哲学潜在的局限性。对现代人类的种种生存困境的反思为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提供了契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