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废牛录八旗成定制的故事

废牛录八旗成定制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废牛录八旗成定制随着势力的逐步壮大,土地和人口的迅速增加,努尔哈赤开始着手改革牛录,并将其推广和整编,为八旗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八旗各有各的旗帜标记。牛录额真以下设岱子两名,即牛录额真的副职;章京四名,即办事员;村拨什库四名,即村领催,后称领催。蒙古八旗建立后,仍有蒙古牛录留于满洲八旗中。汉军八旗设立最晚。

废牛录八旗成定制

随着势力的逐步壮大,土地和人口的迅速增加,努尔哈赤开始着手改革牛录,并将其推广和整编,为八旗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满族的军事、经济、行政等各项职能无所不包的根本制度。

八旗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效力,为后金的建立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改革牛录

连年的征战,使得努尔哈赤的势力进一步壮大。统一建州女真后,他又将触角伸向了海西女真,迫于压力,东海女真中也有人不断来归降,努尔哈赤的土地和人口迅速增加。万历二十九年(1601)正月,努尔哈赤灭掉哈达,从而在海西四部中打开了一个缺口。之后,为了加强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他开始着手改革牛录,并将其推广和整编。

牛录,在汉语里是“箭”的意思,它起源于女真(主要指建州女真)氏族、部落时期的出师、狩猎组织。当时,女真人的生产活动基本都是以村屯或以族为单位进行的,在出猎开围之际,每人都出箭一枝,十人编为一个小组,设头领一人,指挥其他九人各寻方向,不许错乱,这十个人的头领就称为牛录额真。起初牛录这一组织并不稳定,因为每次出猎并不是由固定的那十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所以牛录额真也不是什么固定的正式头领,它只是个临时性的狩猎出师的小组头领而已。这种类型的小组是以血缘(族)和地域(寨)为基础自愿结合的,以箭为凭证,没有专职将官,事毕各自散去,等到下次狩猎的时候再重新组织。

伴随着统一战争的进行,归附人口日众,如何把这些人口和土地组织起来,以更好地组织生产,进行军事斗争,成为努尔哈赤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尽管努尔哈赤也陆续设立了一些牛录,但并不普遍,而且牛录的编制也大小不一。为了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努尔哈赤开始着手改革,针对以往牛录制不普遍、不整齐的弊端,决定在其辖区内普遍推广牛录,并且使之整齐划一,以每牛录三百丁为标准,设长官牛录额真一人,这样,就把先前的以一族一村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纳入到以三百个男丁为一牛录的社会组织中来了。

努尔哈赤对牛录的整编改革,为八旗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从此牛录成为最基层的组织,牛录额真也真正成为后金的基层官员。

创建八旗

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部众日增,他的弟弟舒尔哈齐、儿子褚英和代善等实权人物也先后涌现出来。努尔哈赤除了本人亲领部分军队和属民外,也让另外三人分别统领了一部分军队和部众。

随着征服战争的不断扩大,牛录编设的增多,为适应多兵力大规模作战和统一指挥的需要,到了17世纪初(约1601~1610年),努尔哈赤开始思考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军事单位,设一首领统率之,以组织行军或战斗。于是,在原来四大实权势力的基础上组建了四固山,即四旗,由他本人、舒尔哈齐、褚英、代善作为统帅,这就是所谓前四旗。

固山是女真人军事编制的最大单位。作战中,每个固山都是作为一路军队而进攻的。起初,努尔哈赤一个人指挥各路牛录兵作战,没有固山这个组织,战争中有的时候兵分两路,各以不同的旗导引,逐渐固定化,形成二固山。随着战争的进行,有的时候需要兵分几路,四面包围,这就形成了四固山,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记。

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继统一建州女真后又兼并了海西四部中的哈达、乌拉、辉发三部,征服了大量的东海女真部民,原来的四旗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于是他开始整编女真氏族社会军事组织,在原来的四旗基础上又增加了四旗,创立了八旗制度。

八旗各有各的旗帜标记。起初八旗分为四个画龙的旗和四个不画龙的旗,稍后演变为四正、四镶制,前者源于不画龙的四色旗,后者源于画龙的四色旗。四正即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均不镶边;四镶指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其中镶红旗是红色旗帜镶白边,镶黄、镶蓝、镶白三旗则是在相应颜色旗帜的基础上镶红边。

为了便于管理,努尔哈赤对八旗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规范: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设两梅勒额真,即固山额真的副手。固山即后来所说的“八旗”的“旗”,额真是“主”的意思。从牛录到甲喇,再从甲喇到旗,都是五进制,即每旗下辖五甲喇,每甲喇辖五牛录,共二十五牛录七千五百人。但是,随着人丁的增加,每旗所属甲喇的数目是不断增多的,但旗的总数不变,一直是八个。

在八旗设立的同时,八旗的基层组织——牛录,也(www.guayunfan.com)逐渐完善起来,每一牛录三百丁,父死子继,兄亡弟代,通常在全军出动时每牛录才有三百人,一般作战,每牛录只有几十人,设牛录额真一名去统一管理。牛录额真以下设岱子两名,即牛录额真的副职;章京四名,即办事员;村拨什库四名,即村领催,后称领催。全牛录的三百丁由章京领导,分班轮值,后来又取消了岱子一职及分班轮值之制。

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中以满洲八旗设立最早,也较为典型。努尔哈赤创建了满洲八旗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归附和掳掠的蒙古人和汉人都隶属于其中。皇太极继位以后,才相继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蒙古八旗的建立时间晚于满洲八旗但早于汉军八旗。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有蒙古人被迫归降于满族贵族。天命六年(1621),蒙古喀尔喀部古尔布什台吉率六百四十五人来归,努尔哈赤便在这一年开始设立蒙古牛录,将之隶属于满洲八旗之下。天命七年(1622),开始设立蒙古旗。到天聪三年(1629)时已有蒙古二旗,称“蒙古右营”和“蒙古左营”。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又将蒙古右营改称“右翼兵”,蒙古左营改称“左翼兵”。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打败蒙古林丹汗后,将满洲八旗之下的很大一部分旧蒙古壮丁分出来,同时又编入新来的内、外喀喇沁蒙古壮丁,规定除盲人和手足残疾者外,凡六十岁以下、十八岁以上者,都正式编入蒙古八旗,并把原来建立的蒙古两旗也编入新建的八旗中。这样,满洲八旗下的蒙古壮丁、新来的喀喇沁蒙古壮丁、原来的蒙古二旗等共三部分,于天聪九年(1635)年正式组成蒙古八旗。蒙古八旗建立后,仍有蒙古牛录留于满洲八旗中。这些牛录的原主都是内附蒙古各部的贝勒、台吉,他们出身高贵,旗属众多,只是由于某种机遇才托庇于满洲八旗。

汉军八旗设立最晚。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命佟养性总理汉人军民诸政,从此建立了汉军一旗,旗帜为黑色。汉军,满语作“乌真超哈”,是重兵的意思,因其多使用大炮等重型武器而得名。此后汉军的每一次扩编,都是对明用兵取胜、掳掠大量汉族军民的结果。崇德二年(1637),皇太极将汉军一旗分作左、右翼两旗,以汉官石廷柱为左翼固山额真,马光远为右翼固山额真,旗帜都是黑色。崇德四年(1639),又分两旗为四旗,以汉官马光远、石廷柱、王世选、巴颜分别担任固山额真,四旗各辖十八牛录。崇德七年(1642)六月,汉军最后扩充为八旗,祖泽润、刘之源、吴守进、金砺、佟图赖、石廷柱、巴颜、李国翰八人各领一旗。同年八月,降金明将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四人奏请“以所部兵随汉军旗下行走,上允其请”。也就是说,上述四人所统军队的编制照旧,但在作战时要配合汉军八旗行动。其后,沈志祥的军队加入了汉军正白旗,而孔、耿、尚三人所统军队直到三藩之乱平定后才全部编入汉军八旗。汉军八旗在旗色、编制、官员名称等方面,与满洲八旗制度相同。建立之初,汉军八旗便处于皇太极的有效控制中,而他对满洲八旗的牢牢掌握则是经过斗争才实现的。

至此,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建立满洲八旗,到清崇德七年(1642)皇太极最后组建汉军八旗,终于形成了二十四旗并存的局面。八旗的确立,扩大了兵源,满足战争之需,为统一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八旗制度

八旗初建时军政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是满族的军事、经济、行政等各项职能无所不包的根本制度。

首先是军事制度。一般情况下,八旗中每一位十五岁至六十岁适龄男子,都具有双重身份。入关前,八旗兵平时从事生产劳动,耕猎为民,战时自备军械粮草,披甲从征。入关以后,清政府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作为八旗最基层的军事组织,每牛录披甲的数目是变化不一的,有时五十甲,有时一百甲,这样就组成了一支英勇善战的八旗劲旅。八旗兵在行军时常常根据道路的宽窄,或是八路并进,或是合兵一路。在作战时,基本上分为前锋、骁骑和护军。前锋军队披坚甲,执长矛大刀冲锋在前;骁骑军队披轻甲,从后冲击;护军则是精兵,又称巴牙喇,均系从各牛录中挑选精锐组成,他们在战斗时横刀立马,相机行事,以备攻杀。入关以前,八旗士兵没有军饷,马匹武器都是军卒自备,战胜后分配战利品是其收入的来源之一。所以每逢出兵时,八旗士兵的妻子儿女都欢呼雀跃,希望通过打胜仗多分得些财物,这也是八旗兵骁勇善战的重要动力。

八旗制度也是经济制度。当时各种行政费用是以八旗下牛录为单位分摊的。早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努尔哈赤就命令部众以牛录为单位纳税,这实际上是一种劳役型赋役,每牛录出男丁十人,牛四头,在空地种田,所得收成放入公共粮库。在八旗中作战和生产都不能偏废,牛录额真既是军事将领,又是生产的组织者,督促本牛录搞好生产是他的职责之一。清军入关后,虽然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但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清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兵丁因此获得一部分旗地,大多数靠本人同家属从事耕种,以解决生计问题。

八旗制度还是一种行政制度。各级大小官员,既是军事将领,又是行政官员。努尔哈赤曾谆谆告诫牛录章京以上官员,汗所任命的诸大臣以下等各级官员,要“坚守法令,努力管辖”。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和固山额真等各级官员,组成了统治后金的官僚队伍。此外,八旗内部有一套完整的晋升制度,如封爵,崇德元年(1636)始定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九级。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二百九十六年,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历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八旗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清末,八旗军军政废弛,暮气沉沉,逐渐演变成专靠国家供养的社会救济组织,失去了起码的战斗能力,在征战中的作用愈来愈小。民主革命爆发后,清帝不得不宣布退位,八旗军部分改练成新军,部分重编纳入袁世凯军队或投降,至此,八旗称号消亡,淡出历史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