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李鸿章卖国签《马关条约》

李鸿章卖国签《马关条约》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李鸿章卖国签《马关条约》旅顺、威海连连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接二连三地报到京里,光绪皇帝手足无措,眼巴巴地望着慈禧太后拿主意,慈禧太后瞪了光绪帝一眼,斥道:“我早就说过,不该轻易和日本开战,如今弄得丧师辱国,还不快派人同日本去讲和,等到兵临城下,再去割地求和,悔之晚矣!”十九日,使团抵达马关。

李鸿章卖国签《马关条约

旅顺、威海连连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消息,接二连三地报到京里,光绪皇帝手足无措,眼巴巴地望着慈禧太后拿主意,慈禧太后瞪了光绪帝一眼,斥道:“我早就说过,不该轻易和日本开战,如今弄得丧师辱国,还不快派人同日本去讲和,等到兵临城下,再去割地求和,悔之晚矣!”

其实,要说割地求和,清政府走得并不晚,早在旅顺失陷之初,慈禧就命总理衙门张荫桓、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那时,日本明治天皇,亲自带领文官武将,坐镇广岛,指挥对清战争。这一日,明治天皇正在看前线传来的频频捷报。外相陆奥宗笑着对明治天皇报告:“清朝廷求和团到了,该如何对付?”明治天皇正打在兴头上,哪肯就此罢休,根本不予理睬。张荫桓、邵友濂在日本如丧家之犬,到处碰壁,连个求饶的去处也找不到,也着实可怜。

原来,当时日本方面看清政府正在调动湘军,威海卫海军力量还有潜在威胁。国内主战派抗战呼声很高,清政府在军事上还没有最后失败,即使和谈,也捞不到多少好处,所以就以张荫桓谈判“全权不足”为借口,拒绝和谈。

前方打败仗,使臣也难堪,张荫桓等人在日本经受种种侮辱和嘲弄,于二月十二日离开日本回国。临走之时,清廷的谈判顾问、美国前国务卿科士达与日方眉来眼去,向日方保证:“必请清廷派出完全使节,诚实完成媾和。”

日本方面见中国的谈判顾问反帮自己说话,非常高兴,趾高气昂地指名道姓要清廷派李鸿章前来谈判。

湘军溃败、威海沦陷,战火即将蔓延京津,清政府百般无奈,只得服从明治天皇的意愿,派李鸿章去日本求和。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三月十四日,李鸿章带着一百多人的谈判使团前往日本马关。十九日,使团抵达马关。

马关春帆楼上,谈判桌两边各坐一排人。这边李鸿章身旁坐着谈判顾问科士达,奇怪的是,那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的中间坐着的顾问也是美国人,叫瑞迪臣。两个美国人表面上“各为其主”,实质上串通一气,演出了一幕出卖中国的双簧戏。科士达私下曾说过,“并不希望中国有任何成功。”而瑞迪臣却希望日本成功,故在谈判桌上处处为日本说话,索地索款,并起草和约。这就是李鸿章“以夷制夷”的结果。

早在甲午开始前,战争阴云已经密布。清廷“帝党”主战,“后党”主和,但都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和“干涉”上。李鸿章认为:列强矛盾重重,勾心斗角,日本侵略中国,必然招致其他国家的不满,从而会来帮助中国,遏止日本。其实列强虽然有矛盾,但又是相互勾结的。那时,英法国家的势力范围在中国的南方。日本侵占辽东并不直接损害他们的利益。俄国虽然也想吃东北这块肥肉,但在不明日本的意图是想久占辽东还是仅想索地索款的情况下,断不会轻举妄动,以免把日本推向英国。德国正觊觎着中国的山东半岛,想的是趁火打劫,哪管日本的闲事。而美国则更加狡猾,它主张“门户开放”和“利益均占”,无论谁在中国得手,它都要捞点好处。在一群恶狼面前,你怎么“以夷制夷”呢?

谈判前,双方交换了全权证书。伊藤博文见证书上李鸿章的头衔是“头等全权大臣”,不由露出得意的神色。想当初,将张荫桓拒之门外,为的就是这个“头等全权”啊。

所谓“全权不全权”的问题,关键是谈判代表有没有当场拍板“割地权”的问题。早在谈判前,日本侵略者就放出风来,企图通过和谈取得中国的辽东和台湾等地。李鸿章是个外交老手,深知如无割地权,谈判很难成功,无法回去向老佛爷交待。但明目张胆向老佛爷要割地权,又怕冒天下之大不韪,遭到朝野一致的唾骂。老奸巨滑的李鸿章赖了一阵不肯出使日本的原因就是想要得到“割地”的全权。但他又不明说,只推托“不割地日本决不会媾和……慈禧太后无法,只得下谕给了他割地权,他这才东渡日本,赴马关谈判。

谈判一开始,日方就持强硬态度,要清军撤出天津大沽防区,交出武器。李鸿章一听,“这还了得,撤出天津,岂不是要了老佛爷的命了嘛?”他无论如何也不敢答应,提出:“既然和谈,当然先停战事,方能再言条件。”双方讨价还价,没有谈成。

其实,这时日本经过八个月的战事,国库空虚,兵力无继,已是强弩之末。真要打下去.也未必能有多少好处。所以,必须在谈判桌上拍桌子吓唬人,进行讹诈,得到武力所没能得到的利益。而李鸿章最怕的就是战火平息不下去,回去后无法向老佛爷交待。故谈了三次,都没有谈成功。

二月二十四日,第三次谈判失败之后,李鸿章灰心丧气地赶回寓所。突然,黑暗之中,跳出一个刺客,举刀就向李鸿章刺来,幸亏随从及时上前解救,将李鸿章接回寓所。李鸿章负伤后,仍是惊魂未定,每每想起,不由冷汗直冒。

行刺李鸿章的是日本浪人小山丰太郎。当时日本的右翼势力非常嚣张,恨不得一口吞下中国,对于不如愿的事情,都要反对,不惜使用任何手段,暗杀李鸿章的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李鸿章当初之所以不情愿出使日本,也是对此类事有所耳闻。但他经不住利诱,想要立功赎罪,恢复清廷一度剥夺他的三眼花翎和黄马褂,只能冒险前来。此时此刻,想想好不后怕。

谁料,李鸿章皮肉受了点苦,却加强了他的谈判地位。日方代表伊藤等当权者恐怕“刺杀来使”而招致国际舆论的抨击和列强趁机干涉,所以与李鸿章签订了为期21天的休战协定。并开始了和约条款的拟定。

李鸿章又与伊藤坐到了谈判桌上,双方又开始讨价还价。伊藤对李鸿章软硬兼施,吓唬他说:“如果谈判决裂,你这个全权大臣离开此地,能否再出入北京城门,亦属不能保证。”他要李鸿章在一个月之内办完台湾交割手续。李鸿章说:“无论如何须两个月才能完成。”见伊藤脸色不好看,李鸿章又安抚说:“台湾已是日本的口中之物,何必着急呢!”

伊藤回答说:“还没有咽下去,饿得厉害!”

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四月十七日,李鸿章在马关春帆楼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卖国条约——中日《马关条约》,条约的要点如下:

一、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二、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所有附属备岛屿、澎湖列岛;

三、赔偿日本军费20000万两,分8次在七年内交清。三年之后,余款要支付5%的“利息”;

四、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直驶入上述各口岸;

五、口本臣民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可自由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在税收等方面享受各种优惠。

中日《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最先出场的是俄国,它认为辽东是它的势力范围,见一块肥肉被日本人抢去,立即联合德国和法国,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并限令十五天内给予答复。法国当时和俄国订有盟约,自然站在俄国一边;德国为了捞取中国的“报酬”,也决定采取对日行动。当时日本因对华战争实力大耗,已无力对抗三国联盟,不得已同意归还辽东,便以此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偿金”了事。

三国干涉归还辽东的事件,使清政府对“以夷制夷”抱有更大的幻想,一厢情愿地妄图通过“列强干涉”,不割让台湾。这时,又是那个谈判顾问科士达,他在清廷召开的军机大臣会议上说:“条约如不遵守,将在文明世界失去体面。”沙俄等列强见已经达到自己的目的,反过来劝清政府赶快同日本办理换约手续。

清政府为了不在文明世界失去体面,赶紧下令台湾巡抚率百官撤出台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