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第一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

时间:2022-02-1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鸦片战争为了诈取第一次在天津白河提出的全部要求,朴鼎查决定再次北上。自从奕山与英军签订广州和约之后,沿海守将以为从此战争结束,天下太平,故沿海防务日益松懈。当舰队游弋行至浙江沿海时,朴鼎查决定再次进犯定海。镇守定海的3个总兵率5000士兵与敌军相接,浴血奋战六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定海又一次沦入敌手。一年多来,抗英之战连连失利,使陈化成这个老将尤为激愤。

第一次鸦片战争

为了诈取第一次在天津白河提出的全部要求,朴鼎查决定再次北上。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七月,朴鼎查派遣少数英军留守香港,率主力舰队计五十余艘,先行攻打厦门。

自从奕山与英军签订广州和约之后,沿海守将以为从此战争结束,天下太平,故沿海防务日益松懈。英国舰队好似流动炮台,在福建、浙江一带沿海,这儿轰一下,那儿攻一阵,海盗般地四处骚扰。英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目的,就是要寻找清廷的要害之处狠打一番,以诈取最大的利益。厦门被英军攻陷之后,英军随即放弃,沿着海岸线继续北上。当舰队游弋行至浙江沿海时,朴鼎查决定再次进犯定海。

英军北上前,道光皇帝已调两江总督裕谦前往浙江督办海防。裕谦是蒙古镶黄旗人,进士出身,平时很佩服林则徐的为人和主张,也是个抗战派。见英军进犯定海,裕谦命定海守将葛云飞、王锡鹏和郑国鸿三个总兵把守要隘,抗击来犯之敌。另派人飞报朝廷,献“围魏救赵”之计:趁英军主力北窜,奕山大军相机攻击广东英军,不但可以收复香港,并解浙江之围。道光皇帝准奏,即命奕山在广东攻敌。奕山以“香港只不过是一块弹丸之地,英夷哪会在此久留”为由,搪塞道光皇帝,缩在广州城里,不敢出兵。

镇守定海的3个总兵率5000士兵与敌军相接,浴血奋战六昼夜,终因寡不敌众,全部牺牲。定海又一次沦入敌手。

朴鼎查打下定海,又攻镇海。镇海最紧要之处是一座招宝山,招宝山上有座炮台,与镇海炮台东西对峙,是镇海的一只巨臂。如两臂齐心合力守住要塞,那敌舰首尾受敌,想要攻入亦非易事。正当裕谦官兵奋起迎敌之时,忽见招宝山上竖起了白旗。原来,镇守在那里的浙江提督余步云贪生怕死,弃阵逃跑了。裕谦孤军与敌作战,渐渐不支。他见大势已去,便摘下金印,差人送走,长叹一声:“裕谦无能,只有一死报国了!”说完便投水自尽。

英军攻下镇海,又攻宁波。余步云就往上虞逃去。在上虞,余步云写了一封密折,飞报朝廷。道光皇帝打开密折,只见密折上说:“镇海失守,全因裕谦望风先溃,逃至宁波,宁波遇敌,望风又逃,现不知又逃往哪里去了”等等。道光皇帝自然不信这等鬼话。但浙江重镇相继失利已成事实。见东南沿海危急,道光帝急召军机大臣穆彰阿商议,重新布置防务,便委派他的另一个皇侄、协办大学士奕经为扬威将军,征调各路人马到浙江去同英军作战。并另调河南巡抚牛鉴,继裕谦两江总督之职。

奕经原是个宝贝皇侄,吃喝惯了的。如今调集全国各路人马,有七八万之众,当了扬威将军,好不威风。大军出京,一路南下,走到哪里吃到哪里。他也曾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好乘机游山玩水,出安徽、到江苏,不往东路走,偏要驻军苏州,吃够苏帮精致小点心,还要捞点苏绣命人带回京去哄婆娘。酒足饮饱之后,忽然想到自己是扬威将军,总要到浙江去转一转。便开营拔寨驻进绍兴。这绍兴又是一个好去处,整日喝绍兴加饭酒,夜夜做发财桃花梦。

前线吃紧,扬威将军紧吃,老百姓骂开了:“什么扬威将军,分明是个吃喝将军!”这边老百姓骂,那边道光皇帝催。奕经仗着自己兵多将广,就决定打一仗,显显扬威将军到底有没有威风,便调动大军分三路向定海、镇海、宁波三处同时发动进攻。谁知扬威将军只会在老百姓面前扬威,碰到敌人的炮火就没了威风。三天打下来,扬威将军大败而逃,一路逃到杭州,从此威风扫地,脸上再也没了光采。

奕经动用如此兵力仍吃了败仗,总要找出一点道理来。为了推卸罪责,把英军如何炮利船坚,洋枪如何弹无虚发,大肆宣扬了一番,呈报朝廷。道光皇帝生性犹豫不决,一贯朝令夕改,见奕经大军都难以克敌,又要妥协求和了。就派耆英、伊里布到浙江去求和。

耆英、伊里布不敢怠慢,马不停蹄,一路驿站过来,直往浙江而去。耆英等人为了大清江山长治久安,不辞劳苦,在浙江沿海一带四处追寻朴鼎查,定要拖住他不放,不达和谈目的誓不罢休。朴鼎查率英军乘的是兵轮,走在水路,这耆英等人坐轿子骑马走的是旱路,风牛马不相及,倒也难为了他们。正当耆英等人赶到宁波。那朴鼎查早就弃了宁波、镇海等城,率英军去攻乍浦。耆英等人连连叫苦,调转马头直奔乍浦而去。一路上耆英挥汗如雨,心想,“这求和真比打仗还难!”

朴鼎查为何要打乍浦呢?乍浦过去就是上海的吴淞口,原来英军要攻入中国最富裕的腹地长江下游一带。在朴鼎查军事地图上的最大攻击目标就是江宁(南京)。

英军没费多大力气越过乍浦之后,将战火烧到了吴淞口。

江南提督陈化成这时已兵驻吴淞要塞,严阵以待。陈化成,字莲峰,生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行伍出身,历任金门镇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当时已经66岁了。他作战勇猛,曾在福建沿海击败过英军,英军很怕他,称他为“陈老虎”,但他对部下却很体恤,能与士兵同甘苦,官兵和百姓都尊称他为“陈老佛”。

一年多来,抗英之战连连失利,使陈化成这个老将尤为激愤。当关天培虎门捐躯;三个总兵定海战死;裕谦殉职镇海的消息传来后,他捶胸顿足,失声痛哭。如今大敌当前,他召集部将,慷慨激昂地说:“关天培是我等楷模,武臣战死疆场是应尽之责,现英军来犯,正是我辈用武之地,报效国家之时,我等必须坚守炮台,决不后退!”全军将士深为感动,决心与来犯之敌血战到底。

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五月初,英军兵抵吴淞。吴淞是长江门户,有东西两炮台犄角相望。朴鼎查站在旗舰上,用望远镜四下看去,只见距宝山六里有一座西炮台,南面江岸上亦有一座炮台,打开汉奸送来的地图一看,便知这就是陈化成防守的吴淞炮台了。当他正要向汉奸打听陈化成的详情时,忽然手下军官来报:“中国的皇帝派了钦差大臣耆英前来求和,我们……”

朴鼎查没听他说完,一挥手说:“我们不理睬他!”朴鼎查这时要按英国政府的最终目标而努力,占领中国的要害——南京后,才开始考虑与中国谈判,以诈取最大的利益。

朴鼎查也不管那耆英等人追来追去追得有多累,布置完毕,便下令部下率舰队进攻吴淞炮台。

那边,陈化成早就派参将崔吉瑞率部坚守东炮台,另派徐州镇总兵王志元守小沙背,以防敌人绕道从背后袭击,自己则磨拳擦掌,亲自镇守西炮台。当英舰耀武扬威地靠近西炮台水面时,陈化成先发制人,下令向敌舰猛烈开炮。英舰也开起炮来,直打得吴淞江面上黑烟滚滚,水浪掀天。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陈化成率部击毁英舰3艘,打死打伤英军300多人,使英军锐气大减。

坐镇在宝山的新任两江总督牛鉴,平时视敌如虎,现见陈化成击毁了敌舰,取得自广东海战以来最大的战果。于是也想乘胜来捞一点胜利果实,好向皇帝报功。这个牛大人打仗也要坐大轿,全副仪仗;前面鸣锣开道,后面吆五喝六,大摇大摆地赶到吴淞。下了轿子,改乘战船。杂七杂八的陆军带了一批,便要去攻英军的铁甲兵轮。只见他扯起“两江总督”的牛字帅旗,连喊“开船,开船!”官兵见牛大人亲自督战,哪个还敢怠慢,连忙扯起满帆。正巧又是顺风,牛大人的船差点撞到东边炮台。被英舰发现后,不管你是牛是马,瞄准就是一炮,正巧把牛旗打断。这瘟牛一阵狂叫,崔吉瑞忙赶下炮台来救牛鉴。正在这时,英舰乘势对着东炮台猛轰,好一座炮台竟被英军炮火炸去半垛墙头,崔吉瑞又要救“牛”又要救墙,炮台的守军阵势就此大乱。没等舰驶近,又一阵炮火过来,东炮台已无还手之力。守军死的死,伤的伤,活着的就跟着牛鉴往回逃。那牛鉴来得快去得更快,可怜他一顶帽子跑掉,光着一颗牛头;两只靴子跑掉,赤着一双牛脚;牛喘吁吁地一路跑回宝山,总算捡回一条牛命。

东炮台失守,西炮台成了孤军。朴鼎查命令英军水陆两面夹击陈化成。

陈化成见西炮台腹背受敌,仰天长叹道:“英夷猖獗,我已挫其威风,谁料又生这等枝节,牛鉴害我也!”

此时,陈化成的部将周世荣劝告说:“军门大人,西炮台恐难瓦全,我等还是早早撤退吧!”陈化成听了大怒道:“奉命讨贼,有进无退,我当以死报国!”周世荣见状,便独自潜逃了。

陈化成见守将兵士已所剩无几,便跑到一尊大炮前,背下负伤炮手,亲自点燃火炮,不料,这年久失修的老式火炮炮身炸裂,飞起的铁片将陈化成打伤,打得他浑身血肉模糊。陈化成跌而复起,又燃起一门火炮,重创英国兵轮一艘,这才吐血身亡。

吴淞口炮台失守,牛鉴怕英军来攻宝山,便弃城往镇江方向逃去。耆英跑到浙江来求和,朴鼎查不理他,打到吴淞,耆英追到吴淞,朴鼎查又退出吴淞向长江内河开去。英军一路上没遇到什么抵抗,在越过长江的第一重门户江阴炮台时,也没吃到一颗炮弹,直到镇江时,才遇到守军的猛烈抗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