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的丧葬风俗

古代的丧葬风俗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丧葬用品魂瓶 亦称“魂魄瓶”、“谷仓”等。入殓后随家属哭祭将楮钱纸焚化。挽幛 汉族丧礼用物。陕西华县、华阴地区则以纸扎金童玉女与死者同葬,或焚化于墓前,称“陪陵娃娃”。流行于全国回族聚居地区。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有在死后临时购买,也有用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若死者是妇女,则在鞋底绣上荷花莲叶,表示脚踏莲花上西天拜佛。因故人奉死者为神明,故名。也有认为是大殓时放于棺内用的。
丧葬用品_实用中国风俗词典

丧葬用品

魂瓶 亦称“魂魄瓶”、“谷仓”等。古代一种随葬明器。流行于长江流域广大地区。多系青瓷器,形状作平口罐或五孔罐。在大坛上堆塑楼阁、人物、佛像、鸟兽等,有的上面还有纪年文字。俗传以此收亡者魂灵。多发现于南方六朝初期墓中。

楮钱纸 汉族丧葬用物。流行于天津、北京等地。《就日录》载:“唐王屿祷神用寓钱。按寓钱盖以纸寓钱也,邵康节谓之楮(音功)钱。”津俗,将粉连纸横幅裁成三四寸等宽的长条,上端相连,下端作燕尾状,每条各凿四五个古钱眼。有老人去世,家属按死者年岁定条数,用绳捆扎上端,系在竹竿或木棍上,按男左女右惯制立于街门旁或高挑于门楣上角。与此同时必于门侧墙上贴门报儿一张。入殓后随家属哭祭将楮钱纸焚化。此两物主要用来向邻人、亲友报告某家有老人去世。

挽幛 汉族丧礼用物。用整幅绸布做成,上面题字或缀字,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挽幛比较贵重,一般去世者非至亲好友则不送。

望乡台 汉族民间灵堂中的摆设。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俗传冥界有望乡台,鬼魂登临,可望见阳间家内情况。丧家在大殓之后,即在灵堂摆两张八仙桌,桌上摆起纸祭的文武官员仪仗,旗锣伞纛,执事俱全,桌的上方布置一台,根据死者性别,纸糊一老翁或一老媪像,在一对金童玉女持节提灯前后簇拥下,站在台上,作回望故乡之态。

不来子 民间对葬仪中使用的人形纸扎的称谓。汉族丧葬用品。流行于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古时以人殉葬,后改为木偶或陶偶,再后则演变为焚烧纸扎人形,作为服侍死者于冥界的仆、婢。道家称供仙人使役的童男童女为“金童玉女”。“不来子”即指“童男”而言。此俗曾流行于全国各地,多糊纸,制男女各一。称“童男童女”或“金童玉女”。河西走廊一带此俗稍异。每逢老人亡故,家人都要请匠人糊两轮车、毛驴、赶车人各一。若亡人曾有早夭的儿子或孙子,则赶车人即以早夭者命名;若无,则唤为“不来子”。孝子烧完“路纸”,接着烧纸制赶车人及驴车,且边烧边叮嘱“不来子”把车赶稳,别使老人家“受惊”。陕西华县、华阴地区则以纸扎金童玉女与死者同葬,或焚化于墓前,称“陪陵娃娃”。

长明灯 汉族随柩埋葬的冥具。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各地风俗各异。在青海河湟地区,用面捏成大型面灯,中置粗灯芯,灯内斟满清油。灵柩发引时点燃置棺材头,下葬时,置棺材头底座中心,必须燃旺。民间以为,棺材是亡人的屋宇,有灯则明,无灯则暗,置长明灯象征永远明亮。

功布 ❶接神所用的布。古代丧葬风俗。《仪礼·既夕礼》:“商祝免袒,执功布,入,升自西阶。”郑玄注:“功布,灰治之布也,执之以接神,为有所拂穗也。”❷出丧引柩所用的布。古代丧葬风俗。以白布3尺悬于竿,居柩前。如道路有倾斜,抬棺木的看布的低昂,有所准备。丧服都用粗布,此布色白工细,故名。

黄昏纸 丧家每天按一定时间在灵前烧纸钱,日落黄昏时烧的那一次,即称“黄昏纸”。

金斗罂(罂yīnɡ) 亦称“金罂”、“金埕(chénɡ)”、“黄金瓮”。汉族葬具。流行于福建、台湾等地。其瓮高约3尺,径约1尺,为小口大肚的埕子。有瓦制、陶制两种。有的陶瓮上,用釉彩烧成龙凤莲花等花纹。人死后数年,其尸已腐,丧家在清明节或另择吉日开墓启棺,请“捡骨司”捡洗骨骸,用此罐收藏。以后,或暂时寄厝空屋破庙;或置于土丘、树下可以识认之处。每年清明、中秋,子孙们到停放金斗罂处焚香挂纸,进行祭祀。有的则立墓碑,择吉安葬入土。

开番 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寿衣”。伊斯兰教指殓服。流行于全国回族聚居地区。回族开番(一般用白布)分为3层:第一层为大殓服(大包),其长超出亡人头脚两端各7寸左右,宽4尺5寸,用作外层包裹整个尸体;第二层为小殓服(小包),其长如亡人身长,宽同大殓服;第三层为毛裳,其长如大殓服,宽比大殓服稍窄,中剪一洞,穿时,将亡人的头从洞口套上露出。男子加缠头或白帽,女子加白帽盖头,另有裹胸布(也称缠腰),长宽各3尺,上至胸,下至膝。老教教派多于开番上用经文书写真主尊名及穆罕默德之名。

殓衣 亦称“寿衣”、“老衣”。死者穿的衣服。因换穿后准备入殓,故名。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其衣包括上衣、下衣、大衣以及帽、鞋等。有钱人家在未死时即先准备好的。有在死后临时购买,也有用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其数量、质量因地位和经济情况而不同。其件数都为单数,有11件、13件、15件。在古代,其帽,男的戴风兜,秀才以上戴红色,一般读书人戴蓝色,不识字的戴黑色。其鞋,有在鞋头缝上一颗珍珠的,民间以为冥间黑暗,珍珠可为死者照明。若死者是妇女,则在鞋底绣上荷花莲叶,表示脚踏莲花上西天拜佛。在浙江有些地区,内衣用夹衣夹裤,外面是棉衣、棉裤。最外面是罩衣罩裤。也有外面穿棉袍、长衫。现在则用棉大衣,两袖均开口,用带子系。穿衣由长子穿,如果长子尚幼,则由亲属中长者代之。穿衣由下而上,先穿裤,再着衣。有请和尚边念经咒边给死者换衣的。参见“袭”。

买路钱 汉族出殡时所用冥钱。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各地做法不一。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出殡时,用黄纤纸剪成碗口大的铜钱式样,用筷子串起,沿途抛撒,意为用钱买路,打发众野鬼,求顺利通过。

明器 古代专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因故人奉死者为神明,故名。一般用陶、木、竹、草、石等制成,如马、偶人、衣服、杯壶等,在入圹时放在墓内遣车的西边。后世又有用纸扎成的送葬物,称“冥器”。

冥器 古代焚化给死者应用的纸制器物。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元节》:“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先数日,市井卖冥器靴鞋、幞头帽子、金犀假带、五彩衣服。”由“明器”演变而来。赵彦卫《云麓漫钞》:“古之明器,神明之也。今之以纸为之,谓之冥器,钱曰冥财。”到清代逐渐演变为灵前纸扎。也有指以金玉为饰,制成冥器,作为殉葬器物。

七星板(版) 棺内或停尸床上放置的夹底板,因上凿七孔如北斗七星,故名。在板上斜凿枧槽一道,使七孔相连。也有认为是大殓时放于棺内用的。《通典》卷八十五引《大唐元陵仪制》:“加七星版于梓宫内。”清代仍流行。《通俗编·器用·七星板》引《识小录》:“今人棺底用板,名七星,或仍其制。但云床上,似不在棺中。”

丧杖 亦称“哀杖”、“孝杖”。俗称“哭丧棒”。一般指服丧期中孝子所执之杖,但也用于君对臣、妻对夫、仆对主及其他亲友之间。通常用竹、木等材料制成,长约1米,外裹白纸。有的仅30厘米,父丧用竹杖,称“苴杖”。苴,是粗恶的意思。母丧则用桐木杖,称“削杖”。因孝子丧亲,哀伤而体弱,故须用杖扶持。一般在死后3天始用。在丧礼的不同阶段,还有辑杖(举杖不以拄地)、去杖(把杖拿开)、使人执杖和不能拿杖就位行礼等规定,并有“杖期”、“不杖期”之别。如嫡子众子为庶母丧,服“杖期”;夫为妻服丧,如父母不在,服“杖期”,如父母在,则服“不杖期”。孝子到丧满以后,才不用杖,并折断抛在隐僻的地方(见《礼记·丧大记》)。亦有送葬毕,留置于坟上的。

丧报 亦称“报丧贴”、“门报儿”。丧葬标志物。汉族丧葬风俗。凡有儿女的人亡故,家属立即按男左女右的惯制在街门门侧墙上贴一长方白纸,亡者如系老年人,于纸中直书“恕报不周”或“恕不遍讣”四大字,按旧例书题下款处用小字写“×氏之丧”。如亡者是中、青年,上有老人者,则于纸中径书“×氏之丧”,不再写小字款。如虽中年而名业已著者可用前两式之一。因家人已孝服在身,除特近亲戚外,不便到人家报丧,故于门首贴此表示歉意的文字,达到报丧的目的。出殡时须责成专人于棺木抬出院门时,立即将此丧报撕下焚掉。

丧盆 专为死者焚烧纸箔的瓦盆。置丧盆,为旧时汉族民间的一种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绝大部分地区。民间以为死者到阴间要花钱,将纸箔化成灰即是为死者送去纸钱,为使纸钱不被外鬼抢去,就必须在瓦盆中烧化。烧化的纸灰,用黄纤纸盛包,入殓时放入棺内。出殡时,长子要把丧盆置头上,待启灵即摔破于地上,以为这样就可被死者带至阴间。

十二生肖俑 亦作“十二支神俑”。古代用于陪葬的俑的一种。因将十二生肖做成陪葬的俑,故名。始于隋代而盛行于唐。

五兽 汉族出殡行列中的五种扮饰物,即青狮、白象、独角兽、金毛犼、花豹五兽。流行于浙江地区。以竹为骨,糊以纸,贴以金,下装辘轳,拖之以行。民间以为可为亡者开路伴行。

五谷仓 汉族随葬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般用布做成。青海河湟地区用红布1尺,由护丧(丧事主持者)缝成有5个角、中间有空隙的圆形袋子。选洁净、颗粒饱满的5种粮食,分别装入袋内角中。再用四方白纸折叠成多褶伞状,中置柄,插入中间空隙,做象征性的仓盖。既成,献灵前。下葬时,置材头底座板上。

洗坑钱 汉族安葬时在坟边撒的铜钱。流行于江苏南部地区。《西石城风俗志》:“葬时撒钱兆域(坟边),谓之‘洗坑钱’,土工拾之。”

孝帘 亦称“白遮”。汉族丧礼用物。流行于福建、台湾等地。亡者气绝后,敲锣3响,表示已经寿终,随即要在厅堂挂白色帷幕,并要吊紧遮密,故名。

孝面布 亦称“箱布”。入殓之日,亲友献给死者的白布,故名。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江浙一带。长度有5尺和7尺之分。送箱布的仪式称“上箱布”。

引魂灯 亦称“路灯”、“引路灯”、“指路灯”。在死人头前或脚后所点的油灯名。旧时汉族丧葬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俗信阴曹地府内漆黑一片,死者的亡灵要借助于灯光才能看清道路。青海河湟地区在病人咽气后,即用铜立灯或面灯一盏,新棉芯,斟满洁净清油,点燃后置灵堂屋内门顶上,以为可指示亡魂入冥的路径。

安息香 回族丧葬等用品。流行于全国回族聚居地区。系指用安息香料加别的原料制作的香。人病危时,将香点燃至殡礼结束,有告慰亡灵之意。

七窍棉 回族丧葬用品。流行于全国回族聚居地区。以棉花、樟脑、香料、盐等制成,泉州回族加放茶叶、白米。置于洗净后的尸体的口、鼻、眼、耳等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