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兴学强国”———中华民族觉醒的新起点

“兴学强国”———中华民族觉醒的新起点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兴学强国”———中华民族觉醒的新起点19世纪末的天津“形胜甲于天下”,作为拱卫京畿的门户,清政府设立了直隶总督衙门。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被迫签署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使中华民族笼罩在危机之中。甲午惊雷震醒了中国人民,在举国上下感受到教育和科技落后带来的切肤之痛后,“兴学强国”建立大学,迅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人的共识。

“兴学强国”———中华民族觉醒的新起点

19世纪末的天津“形胜甲于天下”,作为拱卫京畿的门户,清政府设立了直隶总督衙门。首任总督即是朝廷重臣、洋务派首领、文化殿大学士李鸿章。当时的李鸿章可谓权倾朝野,文化殿大学士不同于一般的大学士,乃是内阁首领、宰相首辅,且又担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负责洋务,并兼办海防,统领当时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北洋水师。在他长达25年的经办洋务中,天津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达,需要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人才,随之新式学堂在天津建立起来,如天津电报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北洋医学堂等。新式学堂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为当时全国之最。新式教育的发展,也为大学的建立作了前期的铺垫。

“千呼万唤始出来”,近代天津已经为中国第一所大学的诞生作好了全面的准备,而这第一声催产的惊雷就炸响在甲午海战!

清末的中国,腐朽没落,积弱难返。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两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割地赔款,国势濒危。此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并迅速将扩张的矛头直接指向近邻中国。1894年,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被迫签署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使中华民族笼罩在危机之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喊出了四亿国人的悲愤。为了救亡强国,光绪皇帝开始变法维新,发出《强国诏》,“当此创巨痛深之日”,“图自强而弭隐患”,面向朝野征求“自强”、“求治”之策。一时间,朝野上下总结失败教训,筹划救国之计,成为头等急务。1895年康有为等人“公车上书”,主张改良政体,“废科举,兴学校”,批判“中学”提倡“西学”。严复发表《救国决论》,指出八股取士无补于挽救国家危亡,只有“大讲西学”才能使中国“转机”而富强。1895年9月,洋务大臣盛宣怀响应《强国诏》,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伏查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这一“兴学强国”的主张,并将兴办新式大学的奏折上报光绪皇帝。

甲午之战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新起点,据1897年4月出版的《中国商务报》记载:“甲午战后中国风气忽大为更变,中国变动之机,从未有如此之速者。”全国各地在极度悲愤中发愤图强,大办近代民族工业和教育迅速形成高潮。用今天的认识来理解,这民族“新起点”的实质是国人对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意识的“觉醒”。

甲午惊雷震醒了中国人民,在举国上下感受到教育和科技落后带来的切肤之痛后,“兴学强国”建立大学,迅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成为国人的共识。为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强国强种,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在国人的殷切期盼中,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诞生在海河之滨。

1895年10月2日,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建立。他不仅开中国高等教育之先河,而且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变革,预示着中国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