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8.我们该去哪里奋斗?

8.我们该去哪里奋斗?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到就业区域的选择,我们不得不提提整个大背景。来自上海的相关统计表明,依然有超过80%的非上海本地生源将上海、北京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地。我们可以这样想,我们都期待中国经济发展,但发展的空间在哪里?对于我们大学毕业生来说,这就是舞台。2010年1月19日下午,在湘潭市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吴奇修高票当选为湘潭市市长。他正是北京大学的首个大学生村官。“杭州房价太高了,不知道奋斗多少年才买得起。”

8.我们该去哪里奋斗?

说到就业区域的选择,我们不得不提提整个大背景。一方面,经济和就业体制改革使得大学生由分配走向双向选择,职业选择更为自由。然而,在大城市、小城镇、农村之间,就业的条件通常存在差异,因此,就带来了人力资源分布不均,优质的毕业生就向大城市聚集。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城市经济发达,资源丰富,机会多,但是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到2020年,中国预计有两亿大学生。这两点结合起来就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大量的毕业生往大城市集中,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紧张。

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是留在大城市和其他人激烈竞争,还是选择中小城市或新农村?选择大城市,你可能会成为一个成功者,得到很好的工作,开创一份事业;你也可能会成为一个失败者,拿着微薄的工资,被大城市的高生存成本所拖累。选择小城市,你可能相对容易找到一份工作,但可能面临父母亲朋的压力——千辛万苦到大城市求学,最后却还是回到了老地方,同时也会面临周围同学的压力——很多人在大城市飞黄腾达,你却在小城市平庸无为。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相互攀比,来自落后地区的毕业生更是觉得回乡或去小城市就业很没面子。来自上海的相关统计表明,依然有超过80%的非上海本地生源将上海、北京作为自己就业的首选地。这就表明发达地区的确对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也造成了极为激烈的竞争。同时这也就造成了所谓的人才高消费,用人单位会提高就业门槛,无形中造成人才浪费严重。而中小城市经济不发达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人才,相对较为落后的经济条件导致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与大城市之间的差距。

由此,如何端正就业区域观念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关键。教育部号召广大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很现实的一个问题摆在面前,去西部,去小城市,去新农村能够带来些什么?我们可以这样想,我们都期待中国经济发展,但发展的空间在哪里?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经济很发达,但是如果想让上海的GDP翻一番,短期内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中小城市、新农村呢?我们对比一下中国农民和欧美乃至日本农民的差距会发现,这已经不是一倍两倍的问题,这就是发展空间。对于我们大学毕业生来说,这就是舞台。我们身边有很鲜活的事例,现在各所大学都有大学生村官计划,就是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做村干部。在很多人眼里这真的是个“九品芝麻官”,可是真有大学生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事业。2010年1月19日下午,在湘潭市第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吴奇修高票当选为湘潭市市长。他正是北京大学的首个大学生村官。1987年,吴奇修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下基层,到省级贫困县涟源县工作。从一个村党支部书记到一个市长,正是在基层这个大舞台的锻炼下,他一步步走来。

大城市、小城镇和农村,不同的就业区域有不同的特点,关键在于你的目标和定位是什么,哪里更适合你。如果你留恋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和便利生活,如果你的终极目标就是做一个白领小资,那么大城市的就业竞争再激烈,你也须练就在职场苦苦拼杀的本领。如果你认为小城市、小城镇的悠闲和淡定更合你的胃口,那么即使在中小城市你也能崭露头角。如果你需要远离城市的喧嚣,到广阔田野中寻找自己的事业梦想,那么广大发展中的农村就可以成为你大展身手的好舞台。因此,不要让地域成为束缚你就业视野的绳索,每一种去向各有其利弊。

另外,不管你选择怎样的区域开始你的职业生涯,从基层做起,是铁的法则,没有人能脱离具体的工作实践和历练而一跃成为高层管理者。不论你在城市还是农村,都应该从最基本的工作做起,熟悉工作的每一个流程,这样你才能够从具体看抽象,从微观看宏观,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升华那些从课本中学来的管理理论和知识,从而成为一名真正的管理者。

形势链接一:“80后”大学生就业选择悄然转变

与以往千军万马涌向大城市求职不同,最近,“80后”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中悄然出现一股返乡潮。又到新一轮大学生签约高峰期,面对目前大城市就业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等问题,不少大学生纷纷把返乡工作作为第一选择。

看重家乡发展空间

25岁的易凌志是四川德阳人,3月底他将离开求学近七年的杭州,返回四川。

“工作是春节前敲定的,家里和我自己都很满意。”易凌志这么说。他的求职方向比较明确,读研开始就决定回去。虽然他也和同学一起投过浙江和上海的一些单位,拿了几个入职邀请,甚至还有一家上市国企的高层一再劝说他留在浙江,但他还是选择了四川成都一家单位。

“西部地区的发展前景是我看重的。”易凌志觉得,与其在东部沿海地区竞争,不如选择西部这片蓝海。另外,身为家中独子,他初中就开始住校,与父母交流很少。看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他希望能陪在他们身边。

高房价前另择出路

与应届毕业生比起来,已在湖州长兴工作近三年的张啸松,可以说是这拨“80后”返乡大军的先行者。“离家近,生活压力小,来的第二年我就凭自己的力量支付首付款买了房子。”老家在安吉的他认为,自己当年的选择十分明智,“虽然那时回基层工作的研究生不是很多,但时至今日,很多原来在杭州打拼的同学也慢慢通过各种渠道回流了”。

6月即将毕业的浙江大学学生晏钧这段时间也在考虑返乡。“杭州房价太高了,不知道奋斗多少年才买得起。”现在正在昆明找工作的他,计划3月初再回杭州准备毕业事宜。

“刚结束在一家公司的面试,还在等两个面试。”晏钧说,他在面试时碰到好几个和他差不多情况的同学,“有复旦的,有厦大的,都是在沿海读书,家人在云南这边,就回来找工作了”。虽然也收到一些浙江企事业单位的面试机会,但经过考虑,晏钧还是选择回昆明。

半数原籍学生返乡

长兴县人事局人才交流中心主任曹世河说“:据统计,2009年长兴生源的高校应届生人数是2946人,回来的有1620人,占一半多,这还不包括往届生。而且,回来的大学生中有35%左右到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作。”

曹世河觉得,这表明边缘地区、小城市和农村正在快速发展;这几年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在转变,那些回乡就业的成功案例给其他大学生带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对“80后”大学生这股返乡潮,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陈诗达也持肯定态度。他认为:“随着国家引导和财政投入的加大,小城市与农村发展机会越来越多,而回乡工作的生活成本和维系家庭的感情成本支出都会较小。”因此,他认为,回乡潮表明了新一代大学生的就业理念更加趋于实际。

形势链接二:高生活成本和就业压力下,二线城市成为就业热点

2010年北京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21.9万人,虽然目前就业市场出现回暖迹象,但因为毕业人数仍在攀升,就业仍然是一道难题。在大城市高生活成本和就业压力的逼迫下,不少毕业生将目光投向了二线城市。

毕业生就业放眼全国

在北大的校内招聘会上,哲学系博士后小刘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求职统计表上作了登记。小刘说,两年前博士毕业的时候,她没找到中意的工作,因为想继续留在北京,无奈之下只好读博士后。现在博士后出站时间到了,她仍然没找到心仪的单位。“我想进研究机构或者大学,但是现在这样的单位招聘名额非常有限。我觉得现在就业大形势并不乐观,所以如果外地有合适的学校,我也会签约。”

“回老家就业”是很多毕业生的首选。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银川招聘专场,来自政法大学的小马说,自己准备回宁夏老家去。“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太大了,如果能回老家工作,不仅压力小,发展空间也会更大。”中央民族大学的小杨也是宁夏人,他说:“现在大家就业的视野都宽了,不一定非要留在北京,只要工作稳定,回老家也是不错的选择。”

二线城市趁机网罗人才

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学生们就业观念的变化为二线城市带来机会。今年宁夏银川35家企事业单位携580个岗位,面向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进行招聘。银川进京瞄准了高端人才,事业单位的67个招聘名额全部要求硕士以上学历。为了帮助企业招揽人才,银川市政府特别提供补贴。企业招聘的硕士生,政府每月补贴1000元;企业招聘的博士生,政府每月补贴1200元。

一些中小城市认为此时是储备人才的好时机。浙江省安吉县今年已经是第四年进京招聘了。安吉县特别制定了一个“高层次人才招聘计划”,目标锁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部分“211”高校。从2007年到现在,他们已经从北京和上海的名校招聘了120多名优秀毕业生。今年安吉县从政府机关和企业共拿出40个岗位面向北京高校毕业生,并为前往安吉面试的学生报销往返路费。

到西部就业人数增加

在毕业生的求职要求中“,有发展空间”是学生们普遍重视的因素。目前正在建设中的西部地区因此成为不少毕业生的就业目的地。据介绍,去年北大去中西部就业的学生增加了30%;而去年清华就业的毕业生中40%选择京外就业,其中到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从2004年的90人攀升到去年的389人,增长幅度超过三倍。今年,清华仅报名参加重庆、甘肃基层选调的毕业生数量已经达到150余人。

北京市教委的统计数据也显示,随着中央和地方各种优惠引导政策的推出,近几年到西部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去年签约西部单位的北京毕业生数量达到了1.7万人。

联想:

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伴随着新的就业形势的出现,孔雀已经不再只会东南飞,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问题上日益理性,会权衡利弊,寻找适合自己的地方,而不是一味扎堆于大城市。事实上,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用心用力,只要有着成功的渴望,都能发挥才能,发光发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