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1.社会是什么形状的?

11.社会是什么形状的?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时地来看,社会的结构和社会的形状是相对稳定的,因为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方式及其功能是相对稳定的,变化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认识社会的结构和形状,对于我们尽快地融入社会尤其重要。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身上深深地印上了时代与社会的烙印,大学收费、扩招以及就业瓶颈的出现是“80后”大学生普遍遭遇的问题。

11.社会是什么形状的?

社会就像是一个装了很多人和物的容器,容器的形状一定与人或物的形状相关,而究竟是人和物的形状决定了社会的形状呢,还是社会的形状是既定的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也有可能无法考证的问题。

●社会的结构决定社会的形状

社会的形状与社会的结构相关,社会的结构决定社会的形状。从共时性的角度上说,社会的结构是独立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外的客观外部世界,它是以群体为基础,由群体以及群体运行的机制所组成的。然而从历时性的角度上说,社会结构中包含的诸如个体的角色地位等特性,群体的组成状况,个体与群体活动的地域空间、政治空间、经济空间、文化空间等的状况,活动的方式,以及制度运行等一系列因素,又都是过去的产物,都深深地包含人的主观能动印记。历时地来看,社会的结构和社会的形状是相对稳定的,因为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方式及其功能是相对稳定的,变化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社会生活中的规范要求通常具有普遍性,只要是人所组成的社会,那么对人的行为的普遍要求和规范基本是接近的,但这种普遍性的规范和要求又往往需要通过具体的制度来实践,而具体的制度(社会权利与义务的界定、物质生活的创造方式、各种利益的分配方式等)设置在时间与空间上则是具有差异性的,这种差异性又使得我们对社会的体验千差万别。

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人们通常用经济发展、政治民主、人身自由等指标来衡量一个社会,并由此作出民主社会、集权社会等划分。然而,不同的历史进程下不同结构的社会之间很难以某一特定的模式来衡量其是与非,不能机械地以简单的标准来认识一个特定的社会。同样,认识中国社会也需要在历史的框架下理解特定的制度,在制度的范围内认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规范和遵守规范的路径。

从社会的结构来看,我们会发现指导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及人们所设计的各种制度,在其现实性上是稳定与流变之间的一种协调。我们可以说,社会的形状既是历史沉淀的产物,有其固定不变的一面,又是现实作用的产物,有其发展变化的一面。而继续延伸的话,那社会的形状问题也就变成究竟是人适应社会还是社会适应人的问题了。

从个体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上来说,人必须首先适应社会,需要就外部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态度心理。而从个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来影响社会的意义上说,个人也能通过控制与支配自身从而达成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和谐与协调,个体与社会两者之间在根本上说应该是相互适应的关系。

认识社会的结构和形状,对于我们尽快地融入社会尤其重要。如今走出大学校门,一些新奇的词可能会跃入我们的眼帘,比如“蚁族”、“胶囊公寓”、“大学生聚居村”,这些词似乎在以描绘空间的方式描写特定的人群,同时也多少说明了由此而引发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只有一个狭小的居住空间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但倘若我们深挖其根源,则不难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多重的。体制、制度往往会首当其冲地成为人们责难的对象。的确,社会问题的出现总是在以某种方式呼唤体制和制度的变革,但从主体的角度来说,仅仅看到造成这些问题的外部因素也是远远不够的。成为“蚁族”或入住“胶囊公寓”背后还有很多内部主观的因素。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生存的状态可能也孕育着个体和社会未来变革的力量。

观点链接:“蚁族必须学会量体裁衣”

“蚁族”多是指“80后”“大学毕业生中的低收入聚居群体”,他们通常是社会中苦苦寻求生存之路的草根一族,这一群体因与蚂蚁的弱小和群居类似而得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身上深深地印上了时代与社会的烙印,大学收费、扩招以及就业瓶颈的出现是“80后”大学生普遍遭遇的问题。

2010年2月20日,《长江商报》记者就此问题专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风笑天教授,请他谈谈“蚁族”背后的社会学伦理。

风笑天教授认为,这一群体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社会宏观结构的因素,比如社会的转型,社会的人口结构、劳动力结构的现况,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高等教育的现状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的变迁等等;同时也有微观的个人因素,比如家庭背景、毕业学校、所学专业、个人的能力特长乃至性格特征等等。正是众多因素在一段时期内的协同作用,对社会中的这部分人群产生特定的影响,导致他们出现《蚁族》一书中所描述的情形。从某种角度上看,这种现象的确是“社会发展转型的一种必然性阵痛”。

风笑天教授认为这一问题需要从整个社会背景来看,他引用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话说:“无论是个人经历还是社会历史,如果我们不同时了解二者,就无法了解其中之一。”社会生活有其客观性的一面,无论是大学扩招也好,就业困难也好,房价飞涨也罢,只是他们这一代人在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发生急剧变迁过程中的特定经历。社会中的其他人同样经历着由这种宏观结构变迁所带来的各种现实,比如城市中的下岗职工、农村中的外出打工仔、留守儿童等等。

他认为,每一代人都是被不同的时代和社会造就的。而“80后”这一代恰逢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相比之前,现代社会的确给他们带来了有别于前人的特殊经历,所以,不要过分地怨天尤人。他认为,从微观的个人层面来看,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80后”中的这些“蚁族”如何客观地认识社会,如何在社会的大框架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正确地认识自身价值。是不是大学生就很了不起呢?是不是大学生就是精英了呢?

他认为,在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成为“蚁族”是一部分大学生的自愿行为,这个责任是不能推卸给别人的。在这一问题上既存在着“80后”一代人自身无能为力、无法支配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他们自身可以控制却不愿改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社会分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实,社会中每个人在教育、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着高高低低的各种差异,我们应该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当然,这一现象的出现,实际上也对我们的大学教育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教育现代的大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所接受的大学教育?

2006年5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将大学生定位为普通劳动者。这在根本上是社会结构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应对自己是“有知识的劳动者”这一身份进行准确定位,在找工作时就应把自己的心态放到“普通劳动者”上来。因此,我们也没有理由因为有人提出“蚁族”的存在,而质疑我们的考试制度,质疑我们的社会出了问题。

人往高处走是常情,但是能达到高处的总是凤毛麟角。同理,今天的北京与上海也容纳不了那么多大学毕业生,“我要在好地方找个好工作”往往是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很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而“蚁族”要想有未来,必须学会量体裁衣。

联想:

如果我们把一些群居的低收入大学生称为“蚁族”,主要是由于他们在群居、弱小等特点上与蚂蚁具有相似性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还应该了解一下蚂蚁所具有的其他重要特征呢?比如,蚂蚁通常都有顽强的毅力,不达目的不罢休,它们在行走或搬运过程中遇到障碍物都会迅速改道行走;蚂蚁通常也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它们总是勤勤恳恳,当个体的力量无法完成任务时总是会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全力以赴地完成一项工作……“蚁族”是不是也同样需要具备这些特点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