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计算机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的介绍

计算机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的介绍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③后期进步慢在“高原期”后会有一个新的进步,但因此时已是技能形成的后期阶段,是一个由不熟到熟的量变阶段,所以进步缓于初期。尤其是在技能形成的“高原期”,为了尽快度过这一阶段,教师除在学习态度、意志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外,还要采用新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练习方式强化学生训练。

5.3.1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意义和要求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人们不断地实践、探索、发现、研究和创造的结果。计算机实验技能的培养是中学计算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能帮助学生把感性知识提高到理性知识。因此,应该重视计算机科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题能力的重要作用,不要单纯地把计算机实验当作仅仅是为了训练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目的明确、要求具体、计划周密、循序渐进,通过实验有计划地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对每一章、每一节的实验到底要使学生学会、掌握哪些技能,教师应拟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并事先告诉学生,引起他们的重视。教师对每节实验课要学生完成的具体实验题目也应提出明确的要求。

2.计算机操作技能形成的特点和培养原则

(1)操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①开始进步快

这是因为初级阶段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质变的过程。

②中间有一个或长或短的停顿期,即所谓高原期

这是由于各种动作间原有的配合关系已经发挥了最大限度的作用,而更新的配合关系尚未形成,各种命令的应用方式沿未形成熟练的记忆,使得操作水平处于暂时的停顿的阶段。

③后期进步慢

在“高原期”后会有一个新的进步,但因此时已是技能形成的后期阶段,是一个由不熟到熟的量变阶段,所以进步缓于初期。

(2)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一般原则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再到独立操作,这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一般原则。

①教师示范讲解

从思维发展阶段来看,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的阶段。要使他们形成操作表象和操作概念,需要教师提供感性经验。讲解示范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有效手段。对于一个新操作命令,不仅要求教师讲清步骤,而且还需作演示示范,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和准确的概念。

②学生模仿练习在教师示范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印象、形成概念并加以模仿。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对比,使其掌握操作使用的基本命令和基本步骤。接着就要采取有效的练习方式、方法,促成其意识控制的减弱和自觉控制的增强。

③学生独立操作

通过实习作业使学生运用获得的基础知识,在较长的时间内独立从事实验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技巧,从而使操作的准确性、稳定性、灵活性、协调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

(1)单项练习与综合练习相结合

技能形成的先决条件是练习,但练习并不等于完全的机械重复。练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有目的、有步骤的活动。在练习过程中,每一项操作都可以分为几个简单的局部操作,即可以进行单项的分步练习。对每一步,教师要逐一讲解操作要领并作好示范。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以免学生先入为主。在单项练习过关后,就让学生按照步骤连续的进行操作。此时,教师除了向学生强调各项的分步操作外,还应要求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某些关键性的分步操作上,以达到关键操作的准确、稳定与灵活。

(2)集中练习与分散练习相结合

技能的形成主要靠练习,但练习的效果和练习的次数、时间并不是成正比关系的。尽管教师是有目的、有步骤地让学生练习,技能形成的后期速度也将会减慢。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练习的增加,学生的兴趣逐渐下降,注意力分散,以致效果欠佳。如果这种练习过于集中,此种趋势将会逐渐增大。一般地说,适度的分散练习比过度集中好,这不仅在时间上较经济合理,而且还能提高每次练习的效果,在技能的保持上也好。通常在开始练习时时间要短些,到了后期练习时间长一些为宜,我们要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至于如何分配练习,要根据操作的性质、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决定。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备课,作出周密的计划,实验内容应该做到前后互相衔接。此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尤其是在技能形成的“高原期”,为了尽快度过这一阶段,教师除在学习态度、意志方面对学生严格要求外,还要采用新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练习方式强化学生训练。例如,口头问答和正误判断、个人公开操作、集体检查结果、半独立性或完全独立操作、展示操作卡片和教学挂图、集体观摩实验等多种形式,以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