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形式

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形式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发现,马太效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因而被广泛地引申和应用。马太效应真实地概括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惯性,描述了优势和劣势的积累过程:一经存在有优势,这种优势局面就会不断加强,反之若处于劣势,则这种不利条件也会继续加剧。社会信息流无疑是宏观的社会活动过程,必然受马太效应的支配,这种支配已表现得习以为常[1]。如前所述,由马太效应引起的信息富集分布表现为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2]。

3.1.1 马太效应的表现和作用形式

社会信息流的产生、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信息及相关因素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如少数出版社会成为某类图书的权威(核心)出版机构,为数不多的科学期刊因刊载了某学科领域的大量论文而成为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少数作者(即信息生产者)因写得最多、被引率最高而成为某一领域的核心作者,少数网站集中了大量用户,传递功能强的词汇被经常选用,SCI中80%的引文集中在15%~20%的期刊中等。这就是信息产生和分布中的“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

马太效应是美国学者R.默顿引用圣经《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谁若有,就给他,并不断增加;而谁没有,则连已有的都要被夺走”,用以论述科学社会中的评价与奖励机制。人们发现,马太效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因而被广泛地引申和应用。马太效应真实地概括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惯性,描述了优势和劣势的积累过程:一经存在有优势,这种优势局面就会不断加强,反之若处于劣势,则这种不利条件也会继续加剧。社会信息流无疑是宏观的社会活动过程,必然受马太效应的支配,这种支配已表现得习以为常[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息分布的“富集”与“贫集”现象呢?这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选择机制支配的结果。在这种选择作用下,当一系列同类对象被选择时,有的经常被选择,有的不常被选择,这种频度不均匀的选择结果,实际上表征着对象之间个体特性方面的差异,其本身又可以反过来作为再次选择的依据。如果我们把对象受到一次选择看成一次成功,那么,这种成功的累积必然使得该对象具有突出的优势,从而引致新的成功。以科学论文而言,两篇同样水平的文章,一篇是新作者,另一篇是知名度较高的老作者。由于新作者缺乏“成功”的积累,其论文入选可能性很低,甚至决然没有,而反之老作者具有较多的“成功”积累,名气较大,论文发表可能性很大,“还要给他,并不断增加”,这样高产作者就逐渐出现,并形成一个核心群体。于是在信息生产的社会实践中,“强者”与“弱者”愈渐分明,乃至悬殊。论文(信息)的数量上便出现严重倾斜。

如前所述,由马太效应引起的信息富集分布表现为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2]。核心趋势如高产作者群体的形成、期刊信息密度增大、高频词汇的确立等都是信息生产主体(行为者)的主动期望与采取实际步骤的结果。尽管高产作者有编辑出版部门的支持,期刊信息密度增大是编辑部的选择与追求的结果,但一般都是信息生产者努力造成的核心趋势,行为者的实践是主导因素。集中取向则不同,如一篇论文多次被引,一个网站被众多用户点击,某些图书频繁地被借阅,这种富集是社会选择和影响的结果。虽然与信息生产主体不能说无关,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信息生产者主动造成的,信息生产者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核心趋势和集中取向的效果是一致的,仅仅是累积的程度不一样。前者可能是相乘的累积,后者是相加的累积;前者是主动的选择,后者是被动的接受;前者称为自增生过程,后者倾向大变量分布过程[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