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写与西方特写(特稿)

中国特写与西方特写(特稿)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传统的新闻学中,特写(特稿)的界定相当宽泛,习惯上指除了纯新闻和评论之外的所有新闻文体。

三、中国特写与西方特写(特稿)

“特写”、“特稿”在中西方新闻界都是内涵和外延很游移的概念。大体上说,作为新闻领域的“特写”和“特稿”,人们有如下一些认知。

1.中国新闻界的“特写”和“特稿”

中国新闻界的“特写”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一种特定的新闻文体,惯称为“新闻特写”,通常情况下使用“特写”概念指的是新闻特写。《辞海》(1979年版)解释“特写”说:“新闻体裁的一种,要求生动地、形象地描绘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断,使读者获得较深刻的印象,要求真实、及时。”《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1990年版)对“新闻特写”界定说:“新闻特写就是借鉴电视镜头的手法,把新闻事件中最有典型意义、最生动感人的部分加以放大,着意描绘,让人们看到细节,从而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二是指在广泛意义下使用“特写”概念:既包括上述特定的新闻文体,又包括特定的、特别的新闻报道,如“两会特写”、“周末大特写”等,这种含义下与中国“特稿”的第二种概念意义相同。

中国“特稿”有两种含义。“新闻特稿,既指‘有组织性报道’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新闻体裁。它泛指各种新闻媒介中的特约稿件。这类稿件,是因新闻媒介在传播新闻信息的总体布局需要或特定的各种背景的需要,为反映传媒总体要求或特定导向意图而组织写作的新闻稿件。它有别于一般的纯告知性新闻报道,也不同于一般的‘言论’或文章,而是有针对性、有特别视角,并对某一专门问题进行较系统、较充分解释的新闻体裁。一是对特定的和特别的新闻事实的新闻报道。”[12]而作为一种新闻文体,通常指的是西方“特稿”。

2.西方新闻界的“特写”和“特稿”

西方新闻界的“特写”(Feature),又称“特稿”。西方传统的新闻学中,特写(特稿)的界定相当宽泛,习惯上指除了纯新闻和评论之外的所有新闻文体。它对题材没有限制,写法自由灵活,追求以人情味、趣味性引起人们兴趣的传播效果。

在当代西方新闻传播中,“特写”(特稿)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特写(特稿)是专门用来娱乐读者、平衡严肃新闻的消遣性报道,它与新闻有着严格的区别。但随着电子传播工具的发展,由于广播、电视的压力,迫使报刊逐渐强化了特写(特稿)。于是纯新闻与特写(特稿)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两者有了交叉,如出现了特写化新闻(Featerizednews)与新闻性特写(Newsfeatures),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无法将纯新闻与特写(特稿)区分开来了。”[13]

大抵上说,西方当代新闻界的“特写”(特稿)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新闻性的特写,它“通常指报纸上篇幅较长的某类稿件,这类稿件没有正规的新闻导语,写的是有关某人、某机关的一桩新闻事件或某一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14]大致相当于中国新闻界说的“新闻特写”。如合众国际社记者采写的人物特写《快乐的巨人》[15],以第八届亚运会上穆铁柱的场上情景来表现穆铁柱的性格特点。文中也穿插介绍了穆铁柱的一些生活情况,但主要是用他在运动场上的表现突出他的温和、善良的性格,用观众对他的欢呼、笑声和他的球艺,以及他轻松的温和而有趣味的举动,体现出这个巨人的快乐。文本的内容构成和表现形态与我们前面所举中国记者采写的人物特写《梦碎雅典》属同一类型的。

另一种情况是文学化的特写(特稿),这类特写(特稿)是当代西方狭义的“特稿”概念。这类特稿善于用讲故事来提供信息,用小说的情节化和戏剧性矛盾冲突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原创性。普利策奖委员会1979年设立特稿奖,正是“主要考虑的是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乔恩·富兰克林的《凯利太太的“妖怪”》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奖,它将悬念式故事情节、细节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表现融为一体,文学与新闻叙事成为这类特稿的典范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