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特写写作

新闻特写写作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章 新闻特写写作第一节 对特写的认识一、新闻特写的概念特写是电影镜头语言中的表现手法,有意将所要表现的画面进行放大,给予一定时间的展示。(二)新闻特写与消息的不同点这种差别正是新闻特写的独特性之“特”。

第七章 新闻特写写作

第一节 对特写的认识

一、新闻特写的概念

特写是电影镜头语言中的表现手法,有意将所要表现的画面进行放大,给予一定时间的展示。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断和细节,做形象性的再现与放大的新闻体裁,一般是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最具典型性的细节、片断,采用“放大”或“慢镜头”再现的方法做集中表现。

新闻特写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的一种新闻体裁,它兼具消息和通讯的某些特征,比如在报道的具体、细致方面,与通讯比较接近,却比通讯更集中、精练;而在报道的及时、迅速方面则与消息相同,却比消息更形象、生动。所以,特写被誉为“艺术品”。

威廉姆·瑞维尔和谢利·斯莫尔认为,特写不仅仅是提供新闻事实,更重要的是为了吸引大家的兴趣,“特写报道注重于通过写作风格、优雅的文字以及幽默感来向读者提供一种阅读体验,而不是以提供重要信息为目的”。

近年来,媒体之间竞争激烈,为弥补与广播电视新闻在时效性上的差距,报纸新闻在事件的纵深化和精细化上做文章,把新闻事件最富价值的部分进行放大,或者放慢节奏加以详细刻画,以满足读者品味细节的需求,以此来提高报纸与广播电视的抗衡能力,新闻特写这种文体也就愈加活跃起来。

二、新闻特写的特点

除了新闻作品的共性(真实性、公开性和时效性)以外,特写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截取横断面

新闻特写无需反映人物或事件的全貌,只需抓住人物或场景中最富有特征的细节加以认真描绘,将某一部分加以充分展示,给读者以立体感。

(二)评论性

新闻特写中,作者可以适当融进自己的感受和评价,使读者对事实的认识得以升华。如《梦碎雅典》的最后一节“奥蒂以永不向厄运低头的勇气证明什么是奥林匹克精神。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这是一句点题的话,是作者直接站出来发表的评论。

(三)文学性

在保证事件的真实、客观的前提下,特写可以运用文学手法描写景物、场面和人物形象。

对人物的描写,多用白描,重点突出人物的内在性格,揭示内心世界;对于场景,则常常抓住有特点的细节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为表现主题服务。

(四)结构的灵活性

特写的结构体现为“文无定法”,变化无穷。作者对其他文体,尤其是文学文体掌握得越多,对其他文体写作手法越熟练,特写写起来就越得心应手。

(五)以小见大

新闻特写在立意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小见大”,也就是用新闻事实的某一特征来突出新闻事实的价值意义,从而表达传播主题,用一定的精神风貌、情感情调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感染读者。

三、案例分析

【案例】

特殊的捐赠

子彬昌

下午3点刚过,门厅接待捐款的刘云杰老师告诉我:“王镜师傅又来了!”

在场的人心里都一阵高兴,我撂下手头工作赶忙走到前厅:“大冷的天,这么远您怎么来了?”我问。他迎过来,右手拿着200块钱一扬:“这不,我把这钱捐了。”王镜——就是那位住在北京黄杉木店周转房、捡破烂向希望工程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捐款万元的退休老工人。今天出现在我眼前的王镜老人,无论从脸色上,还是穿着上,都和以往来时大不一样了:他的脸黑中透出红润,而且胖了;身穿黑色棉外套、土黄色新工作罩裤,足下一双黑色包头胶底棉鞋,显得干净利落。我请老人坐下,没等我问寒问暖,他就满脸堆笑地说:“这不,人家知道我困难,给我寄来200块钱,好人哪!我怎么能要人家的钱呢?”我接过话茬:“您节衣缩食,捡破烂把1万元都捐了,这200块钱人家给您,您留下用也是应该的。”老人立即反驳道:“不能!无论如何我也不能要。人家一片好心。退休费我足够用了,还是捐给希望工程,给贫困山区办教育吧。”说着,他转过脸对刘老师说:“你一定要写人家的名字,我把收据给他寄去,好好谢谢人家。这情我领了。”“我琢磨,退回去也太不近人情。可我又不能要,还是给希望工程,顶好!”我一边聆听,一边凑过去接过老人手中的一个信封,那上面写着:河南洛阳一拖公司油泵厂安环科高防。我明白了,这200块钱就是素不相识的高防同志看了《中国青年报》1994年12月19日刊登的《黄杉木店陋室铭》后汇给王镜老人的。

这就是数天前发生在北京北新桥香饵胡同3号——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捐款大厅的一幕动人情景。

【分析】 1.文章选取了发生在北京北新桥香饵胡同3号——希望工程北京捐助中心捐款大厅的一幕动人情景,将王镜师傅捐钱的事迹立体化地展现出来。

2.文章构思精巧,结构自然,开头和结尾寥寥几笔,中间展开部分凝练。

3.新闻性、文学性并举,叙述、对话、白描、议论并用,自然朴实,没有斧凿痕迹。

第二节 新闻特写在文本上同消息和通讯的差异

新闻特写虽然以它独立的文体呈现在新闻报道中,但是跟新闻消息和新闻通讯有着相近性。20世纪50年代,关于特写,就有过概念界定之争。人们一方面承认它的存在,一方面又对其归宿感到困惑。早期把它归入“通讯”之中,1991年“中国新闻奖”取消“特写”后,新闻界又区别出“新闻特写”和“特写新闻”,把“特写新闻”归入“消息”类,有的直接称之为“特写消息”,“新闻特写”或另立门户,或仍归属“通讯”。

新闻特写不容易独立出来的原因是,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报道两分体系中,从新闻报道的角度讲,大多数新闻特写来源于新闻事实的现场,用消息报道的方式及时快捷地报道出来,它的新闻传播时效性价值与消息相同,因而也采用消息文本的“讯头”形式,乍一看是消息文本。从文本表现形态讲,它大多没有“倒金字塔式”的程式化导语。结构也较灵活,特别注重场面、细节等的描写,这与通讯的表现形态很相似。正是新闻特写的这种似消息又不同于消息文本,似通讯又有别于通讯文本,才显示出了它的独特文本表现形态品质。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特写分辨清楚。

一、新闻特写与消息在文本上的异同

(一)新闻特写与消息的相同点

两者都是对新闻事实及时、简明的报道,有“讯头”体现时效,篇幅短小,简洁明快。

(二)新闻特写与消息的不同点

这种差别正是新闻特写的独特性之“特”。

1.从文章的意义构成看,消息文本以传播事实为目的,对受众的影响主要是告知,其意义一般而言是事实蕴涵的意义;特写文本也有传播事实有关信息的目的,但它对受众的影响主要是感染,其主体情感意识比较突出,一般而言文本表现出鲜明的主题意义。

2.从文本的新闻事实构成看,新闻特写不像消息那样以事实的正面、整体构成新闻事实,而是以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侧面、片断形成新闻事实,将特别的东西突出出来。

同样写事,消息文本重在写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起始因果,而特写则只是横截出一个或几个场面片段,或用情节、场面、细节构成一个情景故事。

3.从文本表现形态看,消息文本结构比较程式化,特写文本比较自由;消息文本主要以叙述(概述)方式陈述事实,特写文本主要以细叙与描写结合表现事实;消息文本的语言比较抽象、理性,特写文本的语言则形象、动情。

【案例】 (新华社1997年8月3日电文)

梦碎雅典

杨 明 马小林

奥蒂又输了,这次依然输给了坏运气。

这位37岁的牙买加老将具备夺取世界百米冠军的实力已达17年之久,运气却从来没有降临到她的头上。当奥蒂闪着泪花走出第六届世界田径锦标赛赛场时,她追求了一生的梦想化作一场噩梦。

奥蒂已经赢得过20多枚世界大赛银牌和铜牌,参加过5届世界锦标赛,但还从来没有赢得过一次百米冠军。没有任何一个田径选手的付出比奥蒂更多,没有任何一个女子田径短跑选手能在37岁的“高龄”依然在世界赛场上奔跑,也没有任何一个世界名将遭遇到比奥蒂更多的莫明其妙的不幸。

这次大赛前,她以10秒96的成绩排名今年世界第三。奥运会冠军德弗斯和世界冠军托伦斯的缺席,给了奥蒂一次绝好,也是最后一次竞争世界短跑女皇的机会。

经过三轮出色的表现,奥蒂最终站到决赛起跑线前,观众送给她的掌声和欢呼声超过了所有其他选手。她太珍惜这次机会了,这是她人生最关键的一次搏击,就像剑手要毕其全部功力于一击。

奥蒂蹲下了,全场静默着。发令员举起手臂。反常的两声枪响预示着有人抢跑。所有人跑出后都停了下来,只有奥蒂没有听出是犯规的枪声。这对于比赛经验最丰富的奥蒂来说,似乎是不可思议。

起跑通常不好的奥蒂这次飞身领先,她像旋风般地掠过跑道,人们惊呆了。孤独的奥蒂一人奔跑在赛场上,转瞬之间,她已经跑过80米!

在全场观众的惊呼声中奥蒂停了下来。她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此时,全场再次静默得反常。在这片静默中,面无表情的奥蒂转身在跑道上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着……

人们想起在1993年的世界锦标赛百米决赛中,奥蒂和美国的德弗斯同时撞线,成绩虽然都是10秒82,但金牌却被莫明其妙地判给了对方。站在银牌领奖台上的奥蒂的那双泪眼给世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1996年奥运会的百米决赛上,历史居然惊人地类似,奥蒂又是在同样的情况下输给了德弗斯。

去年底,疲惫的奥蒂终于决定退役,捧着20多枚在世界大赛上夺得的银牌和铜牌,心怀不甘的奥蒂宣布自己将转做时装设计师。当时,世界上所有的田径爱好者都将深深的敬意送给这位不是世界百米冠军的“女皇”。

奥蒂沉重地走着,一步一个坎,一步一个艰辛。那条百米跑道浓缩了她20多年的运动生涯,全场观众以静默表示着他们深深的同情。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奥蒂没有发脾气,没有沮丧,她的脸上现出坚毅的表情。

她再一次蹲下,再一次使出毕生力量去拼搏,但结局是大家可以预料的(仅获第七名)。

奥蒂以永不服输的精神感动着观众。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英雄!

【分析】 1.文中不是简单告事,而是通过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报道中展现的是有血有肉的奥蒂人物形象,这个人物是感人的。

2.报道中关于场景的描写,在消息里一般是找不到的。

3.结构自由,不仅仅是“导语”、“背景”、“主体”、“结尾”这种简单排列。

4.本文没有写奥蒂的整个情况,只是表现了她一个特殊场面环境下的一个侧面、一个断面。

二、新闻特写与通讯在文本上的异同

(一)新闻特写和通讯的相同点

1.两者写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倾向都具鲜明性。

2.两者都不要求模式化的结构程式,且它们的行文自由灵活。

3.两者都注重情节、场面和细节等在新闻事实构成中的突出地位。

4.两者都善于运用描写等形象化的叙事手法。

(二)新闻特写和通讯的不同点

1.从文本的意义构成看。

一是新闻特写的着眼点比通讯小,没有通讯的主题意义广泛和深刻。

二是新闻特写文本虽然偶尔也用直接议论来表现主题意义,但没有通讯文本普遍。大多数新闻特写主要靠所描写的对象的典型性体现出意义,在叙述与描写中倾注情感。

2.从文本的内容构成看。

一是新闻特写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片断、场景作为其构成内容,而通讯以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为构成内容。

二是新闻特写所表现的是新闻事物的“横断面”,对新闻事实的表现是“点”状的,它的力用于一点,因此对报道的对象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写人物也总是集中刻画人物的某一侧面,以一滴水映出太阳光辉的方式表现人物;通讯对新闻事实的表现是“线”形的,它的力相对分散,写人物总是通过多方面进行刻画。

3.从文本的表现形态看。

特写文本与通讯文本大同小异。“大同”是两者都没有消息文本那样相对固定的结构程式,结构比较自由,善于形象化、立体化地表现事实,表现手法灵活。“小异”在于:相比较而言,特写文本的内容比较单一,一般来说其结构逻辑服从事理逻辑,如场面构成、动态过程等,表现形式和形态也就比通讯文本要简短一些。

4.从表现方法方面看。

特写的主要手法是工笔、白描、泼墨相结合的手法。虽然也有简单叙述,有时也用议论手法,但它与通讯相比,表现手法要单一得多,不像通讯文本那样往往调动各种表现手法来全面地表现新闻事实,而它主要采用工笔为主、白描为辅的手法,对所要报道的事物、人物或景物进行精心刻画,再现新闻现场的具体情景。

【案例】 (载于1981年7月27日《体育报》)

邹振先惊人的一跳

《体育报》记者

本报讯 22日晚10时许,布加勒斯特华灯初上。“八·二三”体育场四周看台上观众的视线,一齐随着水银灯的光束,投向三级跳远的沙坑。“哗……”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电子记分牌上显示出中国运动员邹振先的成绩:17.32米!一位站在沙坑旁久久注视着邹振先比赛的英国教练对记者说:“近年来,世界上能跳过17米的运动员是极少的。一向被认为世界高水平比赛的美苏田径对抗赛,今年也只跳过17.18米。邹是非常杰出的。”

领奖结束,邹振先刚走出赛场,一位罗马尼亚姑娘立即跑过去热情地在他的脸颊上吻了一下,并用中国话说:“这是按罗马尼亚的方式向你祝贺。”这时,国际田径联合会主席鲍伦也从看台上走下来同他热情握手,并带着一种年迈者特有的激情对记者说:“我至少亲眼看过四次邹的表演,这次是惊人的。不仅最后一跳的记录,整个17米的过程都是难忘的。这个成绩即使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也会赢得胜利!”

【分析】 1.这篇文章仅400字左右,无法跟通讯的篇幅作比较。最短的通讯也在800字左右。

2.文章容量小,只用了“掌声”和“记分显示牌”两个细节显示,“英国教练对记者”、“一位罗马尼亚姑娘”与“国际联合会主席”的活动,将比赛的情况做了横切,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这在通讯中,只不过是个极小的插曲。

三、中国特写与西方特写(特稿)

“特写”、“特稿”在中西方新闻界都是内涵和外延很游移的概念。大体上说,作为新闻领域的“特写”和“特稿”,人们有如下一些认知。

(一)中国新闻界的“特写”和“特稿”

中国新闻界的“特写”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一种特定的新闻文体,惯称为“新闻特写”,通常情况下使用“特写”概念指的是新闻特写。《辞海》(1979年版)解释“特写”说:“新闻体裁的一种,要求生动地、形象地描绘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断,使读者获得较深刻的印象,要求真实、及时。”《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1990年版)对“新闻特写”界定说:“新闻特写就是借鉴电视镜头的手法,把新闻事件中最有典型意义、最生动感人的部分加以放大,着意描绘,让人们看到细节,从而获得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二是指在广泛意义下使用“特写”概念,既包括上述特定的新闻文体,又包括特定的、特别的新闻报道,如“两会特写”、“周末大特写”等,这种含义下与中国的“特稿”的第二种概念意义相同。

中国的“特稿”也有两种含义。“新闻特稿,既指‘有组织性报道’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新闻体裁。它泛指各种新闻媒介中的特约稿件。这类稿件,是因新闻媒介在传播新闻信息的总体布局需要或特定的各种背景的需要,为反映传媒总体要求或特定导向意图而组织写作的新闻稿件。它有别于一般的纯告知性新闻报道,也不同于一般的‘言论’或文章,而是有针对性、有特别视角,并对某一专门问题进行较系统、较充分解释的新闻体裁。”

(二)西方新闻界的“特写”和“特稿”

西方新闻界的“特写”(feature),又称“特稿”。西方传统的新闻学中,特写(特稿)的界定相当宽泛,习惯上指除了纯新闻和评论之外的所有新闻文体。它对题材没有限制,写法自由灵活,追求以人情味、趣味性引起人们兴趣的传播效果。

在当代西方新闻传播中,特写(特稿)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60年代以前,特写(特稿)是专门用来娱乐读者、平衡严肃新闻的消遣性报道,它与新闻有着严格的区别。但随着电子传播工具的发展,由于广播、电视的压力,迫使报刊逐渐强化了特写(特稿)。于是纯新闻与特写(特稿)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两者有了交叉,如出现了特写化新闻(featerized news)与新闻性特写(news feature),时至今日,人们已经无法将纯新闻与特写(特稿)区分开来了。”[1]

大抵上说,西方当代新闻界的特写(特稿)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新闻性的特写,它“通常指报纸上篇幅较长的某类稿件,这类稿件没有正规的新闻导语,写的是有关某人、某机关的一桩新闻事件或某一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2],大致相当于中国新闻界说的“新闻特写”。如合众国际社记者采写的人物特写《快乐的巨人》[3],以第八届亚运会上穆铁柱的场上情景来表现他的性格特点。文中也穿插介绍了穆铁柱的一些生活情况,但主要是用他在运动场上的表现突出他温和、善良的性格,用观众对他的欢呼、笑声和他的球艺,以及他轻松、温和而有趣味的举动,体现出这个巨人的快乐。文本的内容构成和表现形态与我们前面所举中国记者采写的人物特写《梦碎雅典》属同一类型。

另一种情况是文学化的特写(特稿),这类特写(特稿)是当代西方狭义的“特稿”概念。这类特稿善于用讲故事来提供信息,用小说的情节化和戏剧性矛盾冲突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事件,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原创性。普利策奖委员会1979年设立特稿奖,“主要考虑的是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乔恩·富兰克林的《凯利太太的“妖怪”》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奖,它将悬念式故事情节、细节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表现融为一体,兼有文学与新闻叙事特点,使其成为这类特稿的典范之作。

第三节 新闻特写的分类

一、人物特写

人物特写以人物为特写对象,要求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或行动,并透视其思想境界;或者是通过对人物活动的展示,揭示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以此来解释人物行为的时代依据,折射出整个时代的特征。

【案例】 (载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夏浩然 樊云芳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有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的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像轻盈的箭,“哧”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

这位年方16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17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二、事件特写

事件特写既可以描写一个独立事件,也可以对新闻事件最引人注目的局部或细节进行生动的描绘。事件特写也注重对左右事件发展的主要人物做精细的刻画,如1945年国共谈判之际,毛主席为争取和平,从延安抵达重庆。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大公报》记者彭子冈的特写《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就不但有事实报道和细节再现,而且还生动、准确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形象。

【案例】 (载于2007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出席十七大的38个代表团全部报到

本报北京10月13日电(记者 王明峰 禹伟良)秋雨过后的北京,天高气爽,格外宜人。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了首都。截至今晚,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团以及中直机关代表团、中央国家机关代表团、中央企业系统代表团、中央金融系统代表团、解放军代表团、武警部队代表团和台湾省籍党员代表团等38个代表团已全部向大会报到。

代表们肩负全体党员和各族人民的重托,带来了十六大以来各地经济社会取得进展和变化的新消息。江苏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代表拿着刚领到的大会出席证,郑重地说:“把各地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发展成果带到大会上来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许多代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5年,是不平凡的5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并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推动党和国家工作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展望未来,代表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充满信心,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加充满信心。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白玛赤林代表说:“西藏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十七大的召开将为我们带来更大的发展。”广西代表团韦飞燕、辽宁代表团关锡友、河南代表团王铁等代表认为,党的十七大必将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必将有力地指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更加满怀信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三、场景特写

场景特写重在摄取新闻事件中最典型、最集中、最感人的场面,通过再现场面的特色、规模、气氛等,完成对整个事件或社会风貌的把握。比起其他报道形式来,特写在场景的再现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最能产生画面般的可视感。

【案例】

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

本报通讯员 刘柱石

3月12日下午3点,一场别开生面的考试在湖南省吉首市政府五楼会议室举行。能容纳500多人的会议室里,端坐着全市49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他们将通过闭卷考试获得任职“科技资格”。

主考官:分管农业的市委副书记宋友达和副市长胡德敏。

主监考:市委组织部部长。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题目:《农业综合技术测验题》,涉及本地主要农作物、林果业及养殖业等方面的实用技术。

担任考务工作的高级农艺师郭老师对笔者说:“试题虽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是培训过的知识。”

3点15分,考生开始答卷。考场上格外肃静,只听见“沙沙”的答卷声。担任监考员的市委组织部两位副部长,目光不停地扫视着,有两名考生刚一交头接耳,便被提出警告。4点过后,便有考生交卷,郭老师浏览几份试卷后告诉笔者,考得好的能得90多分。

考试结束后,笔者在考场采访了宋副书记和胡副市长,他们说,市委、市政府采取考“科技资格”的办法,“逼”乡镇领导带头学农业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带领群众科技致富的实际本领。市委组织部部长告诉笔者:“市委、市政府将张榜公布这次考试成绩,并奖励成绩优秀者;对考试成绩不及格的,限期补考,再不及格者,将采取一定的组织措施。没有‘科技资格’,就不能胜任乡镇领导。这样的考试,今后我们每年都要进行。”

【分析】 1.文章结构清晰,用简练的语言完成段落。

2.文中的人物勾勒,是为表现场景服务,由多个人物来表现考试的场面。

3.对话、议论、叙述浑然一体,文章在轻松自然中揭示出新闻的价值与主题。

第四节 新闻特写的写作要求

一、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

巧妙选择切入点是一切写作最基本的前提性工作,对于重在凸现新闻现象一个横断面的特写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个特写作者描绘的只是事件中那些一般性并不引人注目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哪怕他再怎么浓墨重彩,读者的兴趣都不会高到哪里去。只有找出最有价值、最能激发读者兴趣的要素作为写作的切入点,特写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新闻效果。

瑞典籍美国女演员英格丽·褒曼一生光彩照人,提到她,可说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美国《读者文摘》记者所写的《难忘的英格丽·褒曼》却只选取了她演《战地钟声》、《忠贞妻子》、《郎心似铁》、《东方快车谋杀案》以及《真假公主》这些代表作的典型故事,向世人展示了褒曼对演艺事业的热爱。

二、情节安排紧凑

新闻特写文章一般不需要交代背景、写作意义等,笔锋集中于所描写的细节或片断,以镜头化的语言紧扣新闻高潮,结构紧凑地铺陈主要情节。

还是以《难忘的英格丽·褒曼》为例,作者首先通过一段美妙的叙述性文字展示了褒曼的迷人风姿,唤起人们对她的喜爱和好奇。接下来,一口气叙述了表现她极其热爱演艺事业,为了事业甘愿奉献、精益求精的一系列事实。文章在褒曼主演的电影《卡萨布兰卡》的一段凄楚而回味悠长的情节中结束,被评论家评论为“起如爆竹,结如撞钟”[4]

三、注重描写

新闻特写注重描写的表现手法,作者要熔铸激情于描述性文字,把新闻对象写得细致真切,诱发读者去听、去看、去感受。

新闻特写常用的描写手法有取自绘画的速写、白描、工笔、泼黑等。

【案例】 (《西班牙百年奇旱》的开头)

这不是泥土!这是尘土!

在旱魃肆虐的西班牙南部地区,身材矮小的农民福斯托·洛佩斯把自己的骡子赶到一旁让它休息,然后从地上捧起一把褐色的干土。他看着手里捧着的土从指缝间慢慢地漏下去。

【分析】 作者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大旱的普遍情况,而是描绘了一个西班牙农民惯常性的动作。这个细小画面的刻画生动、真切,比罗列一长串枯燥无味的旱情统计数据更有说服力,更能吸引人。

实训练习题

根据新闻特写写作的相关知识,采写一篇表现人物的特写。

【注释】

[1]李法宝:《新闻写作的艺术与技巧》,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2][美]阿伦森:《新闻采访与写作》,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3]雕岩:《西方记者报道中国作品评介》,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4]林度:《百年新闻经典》,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