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纲要》的颁布翻开了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纲要》的颁布翻开了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也特别指出,《纲要》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纲要》的制定体现了科学和民主的时代强音。《纲要》的制定过程是多方智慧的结晶。

一、《纲要》的颁布翻开了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2010年7月13日至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胜利召开,这是跨入21世纪以来我国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战略出发,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21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是指导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制定并实施《纲要》是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满足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纲要》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教育开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经费投入、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推进依法治教、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

《纲要》是在继承发展之前制定规划纲要的精华基础上制定的,特别是,1985年5月27日,党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提出在新的时期有必要对未来十年做出规划;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纲要》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制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会发言中强调,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落实《纲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也特别指出,《纲要》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纲要》的制定体现了科学和民主的时代强音。《纲要》的颁布绝非一日之功,经历了一个问计于民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2009年1月7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围绕《纲要》建言献策,启动征求意见阶段。2009年2月7日,教育部公布收到的反馈意见110万余条,收到意见的规模在教育部历史上是空前的。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温家宝总理召开五次座谈会,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2010年2月28日,教育部发布《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征求意见工作。2010年《教育研究》第7期“编者按”中指出,《纲要》的研制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全党全社会智慧的一次生动实践,是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范例”。《纲要》的制定过程是多方智慧的结晶。人民群众中间往往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纲要》由国家发起制定,在制定过程中广泛征集并认真吸纳社会意见,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产物,体现了国家意识与人民意愿的高度结合。“《纲要》研究制定过程中,中央领导反复强调要广纳群言、广集众智,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采取开放方式,广泛听取专家学者、社会各界、师生及家长的意见,重大问题要在全社会公开讨论。按照中央的要求,《纲要》研究制定的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其动员人力之多、覆盖范围之广、社会参与度之高,是历次制定重大教育政策文件所没有的,充分体现了‘五个结合’:把满足人民群众愿望与遵循教育规律相结合、把立足国情与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相结合、把广纳群言与专家咨询相结合、把听取教育系统意见与听取社会各方面建议相结合、把充分讨论与凝聚共识相结合。”[1]

《纲要》未正式颁布前,以“公开征求意见稿”的形式利用网络传媒向社会各界征询意见。与传统传媒不同,网络传媒的互动性、超媒体性、虚拟性、自由性等特点赋予“公开征求意见稿”征询民意既便捷、迅速、高效,又做到广泛覆盖,体现了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

舆情表达了民意。尤莉根据腾讯教育、网易教育、新浪教育、搜狐教育和凤凰教育等商业网站,从2010年3月2日至3月28日对《纲要》的“公开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网络舆情分析。从文章总体数量状况、文章空间分布、文章时间序列变化、舆情文章关键词排序四个维度对网络舆情的整体状况进行分析,归纳出公众聚焦的十大热点领域。这十大热点领域分别为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职业教育、保障经费投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根据上述公众关注的十个热点领域,社会各界的教育专业提出了不同建议,其中对下列重点问题的建议基本一致:①在义务教育方面,解决择校问题是关键,减负是全社会的责任;②在高中阶段教育方面,建立“绿色”升学率,逐步消除大班额;③在学前教育方面,明确制定办园标准,加强管理;④在高等教育方面,大学“去行政化”势在必行;⑤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切实提高教师待遇;⑥在继续教育方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以满足社会和学习者的需要为导向;⑦在考试招生制度方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⑧在职业教育方面,依托行业企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⑨在保障经费投入方面,确保4%目标,注重均衡配置;⑩在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方面,落实扩大办学自主权,完善校长选拔制度。[2]

可见,《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通过网络传媒,使个体诉求得以表达、公众意见得以聚焦,体现了高度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纲要》制定就是促进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的过程。贺武华认为《纲要》的政策制定过程体现了有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清晰展示出党和政府政策决策的“内输入”、多路政策精英联袂决策以及群众路线与民意的广泛深入等特点。[3]

《纲要》只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结构性的、主要的、核心的和实质性内容的总结、概述和介绍,并不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所以还存在着一些可以探讨的地方。《纲要》制定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更好更快地成长,这是《纲要》本身的应有之义。有论者对《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贺乐凡教授在基础教育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中的“以学生为本”、德育的地位和提法、中小学教授队伍等方面对《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4]潘桦、张馨月沿着历史的长河由古至今顺流而下,力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下一代什么样的教育?他们认为,《纲要》是一份教育箴言,《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内容和表达的雄辩性和远见性还需要提升,建议在关注“全球化”的基础上对我国教育的内容和目的加以思考以应对全球化经济的挑战,提出让受教育者学会思考构筑创意。[5]吴遵民对《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涉及的教育核心理念提出了他的一些个人看法与建议,认为就总体来看,《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在具体目标的制定上比以往的纲要或计划有突破与创新,但《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的核心理念没有凸显关注“生命”及培养“合格公民”的基本属性。[6]

《纲要》的制定广泛征集了全国各界人士的意见,历时1年零9个月。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纲要》制定工作的方案。2009年1月7日,教育部下发《〈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2009年2月7日,教育部公布《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共收到社会反馈意见110万余条,收到意见的规模在教育部历史上是空前的。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温家宝总理召开五次座谈会,就规划纲要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2010年5月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汇报,审议并通过《纲要》。这次《纲要》的颁布充分表明了中央领导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问计于民,纳群言集众智,充分尊重群众意见,反映了国家意志和人民希望。这说明我国在由人口大国变为人力大国后,继续朝向人力资源强国这一宏伟目标进发。

《纲要》出台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中央各部门在思想上高度认识实施纲要的战略意义,通过高规格的研讨、宣讲以及大力度的宣传,在全国自上而下掀起了学习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热潮。2010年10月12日至22日,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讨班,35位省部级领导干部放下繁重的日常工作走进国家行政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探讨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思路和方法,交流各地区各部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措施,共谋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教育改革与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之前,教育部还组织了由部党组9位成员分别担任组长的9个宣讲组,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学习宣讲活动。为落实《纲要》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教育部联合中央主流媒体启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并开展“教师之歌”征集评选活动。根据《纲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制定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表1-1)。2011年1月26日,2011年全国教育宣传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教育宣传工作,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营造良好氛围。2011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兵团陆续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全面落实《纲要》。2011年2月23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分组评议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办教育等7个专题规划。截至2011年5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并制定出台了本地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各地纷纷成立由省(区、市)主要领导牵头的贯彻落实《纲要》的领导小组,强化领导,建立机制,实现了组织领导与贯彻落实的高度统一。

表1-1 各地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纲要》颁布时间

img1

(续表)

img2

《纲要》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纲要》颁布成为我国世纪改革的里程碑。“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也必将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世纪。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纲要》的颁布,翻开了新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