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象化是主持传播与其他传播的不同之处

对象化是主持传播与其他传播的不同之处

时间:2022-10-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均益在介绍他主持节目的经验时就曾专门指出,他经常在自己主持的节目中,想象他是在和自己的母亲说话,告诉她波黑又出了什么事。而有同样感受的不止是水均益,几乎所有的主持人都有在面对话筒、面对摄影机时,不是把话筒、摄像机仅仅当成无生命的机器,而是把它们设想成某个确定观众的经验。 从这一点来说,对象化特征正是主持传播与其他传播的不同之处。

  对象,或传播对象是传播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它通常是指大众传播内容的指向者或接受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受众。在大众传播当中,对象,或曰“受众”,往往是全体社会成员中“不确定的大多数”。由于人数的不确定,传统的大众传播活动一般都没有明确具体的对象观念,或者说大众传播者对受众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模糊化的处理方式,大众传播活动一般都采取“一对多”而非“一对一”传播模式。主持传播的出现以及主持人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家庭成员”进入家庭,这种“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开始在拟态人际传播中有了新的变化,产生了施拉姆所说的“一种人与人之间个别谈话的亲切感”(8),从而逐步成了“一对一”的对象化传播,使这种大众传播有了相对较为明确的传播对象,也使大众传播媒介一下子“从工具客体转化成了一个可供交流的对象主体”。(9)

主持传播的对象化特点首先表现为传播过程中主持人对受众的直接呼告上,其中最常见的情形就是主持人在传播中会不断说出“听众朋友(或观众朋友),您好”“听众朋友(或观众朋友),您说呢”“这位朋友的名字叫……”“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等完全对象化的称谓或语气和词汇,让受众感到主持人就像是在和某个传播对象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时,受众甚至可以从主持人的话语中确确实实地感觉到主持人正是在呼唤自己,在和自己说话,如有的主持人常常会说一些“这位名叫***的朋友,您在来信中问道……”“**朋友,您的意见……”等的话,将传播的对象甚至固定在了某个特定受众上。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当丹·拉瑟对着镜头说晚安的时候,很多观众会情不处禁地对着电视屏幕说“再见,丹”的情景。

主持传播对象化特征的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主持人在传播时所做的对象化联想,即主持人无论处在什么场合从事传播活动,他的心目中总会有一个或几个假设的受众。这种情形用播音主持艺术的专业语汇来说就是“目中无人,心中有人”,虽然受众可能在传播者的眼前,但传播者的心中却一直装着受众。水均益在介绍他主持节目的经验时就曾专门指出,他经常在自己主持的节目中,想象他是在和自己的母亲说话,告诉她波黑又出了什么事。而有同样感受的不止是水均益,几乎所有的主持人都有在面对话筒、面对摄影机时,不是把话筒、摄像机仅仅当成无生命的机器,而是把它们设想成某个确定观众的经验。这种情况用敬一丹的话说就是:“节目主持人的对象感运用强调具体化,他一般不做‘一对多’的设想,而把交流设想成‘一对一’。这种心理状态是‘我’与观众谈话的必然要求。他以个人对个人的形式来适应观众的接受心理,有时是和一位真实存在的观众直接呼唤,有时是把收听、收视对象设想成一位熟悉的朋友。” (10) 从这一点来说,对象化特征正是主持传播与其他传播的不同之处。主持人在从事主持传播时所做的任何努力都应该或明或暗地让那些在家里听广播或看电视的人觉得他们是主持人正在与之说话的那个“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