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组织的新趋向,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现代组织的新趋向,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时间:2022-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管理的实践使人们愈加认识到,管理活动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物。

18.2.1 现代组织的新趋向

人类进入21世纪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类组织形式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预视着未来管理的发展趋向。

第一,科学技术应用的普遍性。现代组织比较普遍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手段,采用现代机器体系和高技术含量的劳动手段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内部生产组织严密,分工协作程度加强,劳动效率不断提高。

第二,生产和服务面向市场。现代组织的生产和服务面向市场,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组织和以社会效益为目的的公共组织,以市场和顾客为取向,以满足社会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第三,合法的独立性。现代企业是依法设立的独立经济实体,企业产权具有独立性,有明确的法人财产界定,可以独立行使对企业财产的支配、使用和处置权;企业经营具有独立性,独立经营决策与管理,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的条件变化,自主灵活地开展经营管理活动;自负盈亏。

第四,对环境的适应性。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任何企业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条件(由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构成)。企业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反应,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第五,社会性。企业是构成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必须重视社会大众的利益,不能妨害社会安宁、污染环境,要承担与重视社会责任

18.2.2 现代组织面临的难题

现代组织在运行过程中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调节、激励和创新等工作,其实质就是根据组织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而做出反应。因此,随着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变化,现代组织管理需要面临一些新的问题。

人的激励问题。现代管理的实践使人们愈加认识到,管理活动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物。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尽管科学技术和信息化高度发达,但它无法改变人是企业管理的中心这个真理。加强对人的管理就要考虑人的激励问题,即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促进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

经济全球化问题。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组织的活动环境将直接处于国际经济大环境之中,活动环境将发生变化:竞争者既有国内又有国外,组织可用资源有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产品和服务有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活动环境的变化,企业组织形态、企业管理方式、企业战略等将如何应对,是企业管理需要面对的问题。

信息化对管理的挑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已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都产生巨大影响,组织管理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和基本的经济活动,自然要面临着信息化问题。

绿色经济。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浪潮的冲击之下,绿色经济正在形成。为了适应绿色经济的要求,各国政府已相继调整其经济发展战略,并开始采取严格的环境管制措施。作为组织管理者如何在担当促进组织发展责任的同时,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责任和义务,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知识经济的兴起。伴随着知识经济概念的广为传播,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财富的积累、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个人的发展都要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由于知识和信息的产生、传播、应用、管理与传统的经济要素资本、劳动、物质等有很大差别,使得社会经济向智能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创新化、协调化方向发展。时代的变迁,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不仅改变着经济的增长方式,而且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及组织方式,必然对管理提出一系列的新课题、新挑战。

因此,现代组织活动环境的变化需要现代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手段、管理方法作出调整,需要新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应对现代企业环境的变化。

18.2.3 当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一,管理内涵拓展深层化。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生产是以机器为中心,人只是生产过程中可以替换的零部件,管理的最大特点是以“资”为本,管理的中心是物。即使是人,也把它看成可以像物质资源那样得到有效使用,把人看成是“经济人”,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了物质利益关系,在无形中把管理与被管理者置于对立的两极。通过“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模式追求管理效率。20世纪中期以后,规模巨大的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资本变得更加普遍、更加容易流动和更加容易替代,因而不再是稀有之物;而知识却取代资本成为企业重要的短缺资源,组织中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客观的现实促使管理部门日益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工作的重心逐渐由物转向人,从而形成人格化管理的模式。正如管理学家汤姆·彼得斯说:“企业或事业唯一真正的资源是人。”从而将管理内涵从重视物拓展到人,提出人格化管理模式。

第二,管理组织发展多样化。按照权变学派的组织理论,影响组织结构的4个权变因素分别是:企业战略、企业环境、人员素质、企业技术。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其实现经营战略的主要工具,不同的战略要求不同的结构。如,多样化经营战略意味着企业的经营内容涉及多方面,需要采用集权度较低的组织结构,如事业部制组织,才能从总体上推进多样化战略的实施。而单一经营战略则可选择集权度较高组织结构,如直线职能制组织。企业环境指所处行业特征、市场特点、经济形势、政府管理、原材料供应和人力资源条件等。环境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影响组织结构的设计,即环境的复杂性和环境稳定性。环境越复杂多变,则组织设计就越要强调适应性,如降低组织结构的刚性,加强非程序化决策能力等。企业人员素质包括各类职工的价值观念、思想水平、工作作风、业务知识、管理技能、工作经验以及年龄结构等。企业人员素质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一般体现在集权与分权、管理幅度大小、部门设置形式、定编人数与协调机制等方面。关于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权变理论已有较多的论述,如伯恩斯的理论、伍德沃德的理论等。因此,根据权变学派的组织理论,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有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和矩阵制。

随着组织面临的环境的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信息的层层传递严重延迟决策的时间,使企业难以作出迅速的反应,由于基层员工与市场最接近,他们对顾客信息的掌握有时比高层还多,因此决策权从高层向低层转移;由于创造性工作或知识性工作,宽松、不干预的管理是必要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组织结构出现扁平化趋势。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不再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而会逐步向扁平式结构演进”。当时这一观点尽管超前但还是准确的。所以,后来,在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上出现新的组织结构,如多维立体型组织结构,它是由美国道-科宁化学工业公司(Dow Corning)于1967年首先建立的,是矩阵型和事业部制机构形式的综合发展,又称为多维组织。在矩阵制结构(即二维平面)基础上构建产品利润中心、地区利润中心和专业成本中心的三维立体结构,若再加时间维可构成四维立体结构。

第三,管理方法更趋科学化。在泰罗首次提出最优化概念,并强调管理活动必须利用客观的科学方式来进行后,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得到加强。特别是在运筹学在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地运用于军事方面,且获得巨大的成功,吸引了大家对于运筹学等数学方法进行管理的兴趣。而特别是计算机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多地利用线性规划、排队论、决策论等模型及模拟技术、系统技术对现实的管理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为决策提供参考。从而使管理不再仅仅局限于依靠感性的、经验的东西,而可以依靠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模拟,使得管理方法更趋科学化。

第四,管理手段走向信息化。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推广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常态,管理信息化正在往广度和深度发展,并进入了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综合信息化的阶段。管理信息化的新发展进一步促进信息管理的普及和提高,导致信息管理在整个管理中地位的提升。信息管理渗透于和体现在各种管理的一切方面和全部过程。从而在管理方式上,将对“具体的事情”的管理转变为更多的是对“事情的信息”处理。因此,为了让管理者及时掌握准确、可靠的信息,以及执行之后构成真实的反馈,必须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和高效率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把企业的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财务、营销、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集成起来,共享信息和资源,同时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来寻找自己的潜在客户,有效地支撑企业的决策系统,达到降低库存、提高生产效能和质量、快速应变的目的,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但是,组织对信息管理的能力,不仅仅表现在是否具有强大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收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出色的信息分析、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即能否正确地加工和处理信息,能否迅速地在员工之间传递和分享信息,特别是能否把信息融合到产品和生产服务过程之中,融合到企业的整个经营与管理工作之中。这就需要信息管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并渗透和体现到企业的各项管理中去,使信息管理成为企业的一项基础管理。

第五,管理实践日益丰富化。管理是一项实践活动。在管理思想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根据管理对象——“人”的特性不同,形成了对人性的不同假设,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而随着人性假设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管理思想与理论派别,管理实践活动也日趋丰富化。有美国式管理、日本式管理、德国式管理等,而在一个国家的宏观管理模式内,一些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呈现出差异性。

对未来管理理论的发展趋势,国内外管理学家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大致有4点预测看法:①更重视对人的管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企业职工的教育程度、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将不断提高,一周5天工作日制的实行,休假时间增多,而工作日益高度自动化,很难从工作中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金钱的刺激作用也会随生活富裕而大大降低。所以,在新的条件下如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将是未来管理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②定量化要求提高。由于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和科学技术要求的精确化,必然要求管理工作提高定量化,所谓“一切凭数据说话”的提法将成为现实,电子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为管理工作定量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③管理方式的分散化和民主化。交通和通信事业的日益现代化,将使远距离的控制、分散化的活动成为可能,这就要求管理者给予下属更多的自主权,采取更灵活的管理方式来对付所面临的复杂多变的环境。④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的管理人员要处理的各种关系,将进一步趋于复杂化,一个决策所带来的后果,其影响也将更广泛而深远。因此,要求管理人员要一专多能,高层次的经营者必须是一个通才。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将越来越注重由高等院校管理专业来培养,而高等教育的专业也必须作相应的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既有系统知识(包括工程技术和管理),又有实际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