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教养方式与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关系的研究

家庭教养方式与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关系的研究

时间:2022-10-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以调查数据为依据,简要分析初中阶段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品德所产生的影响。中学生思想道德调查问卷。

陈海燕

(上海市第二中学,上海200031)

摘 要:越来越多的教育实践者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相较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促成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更为重要的一环,也能有效抵消当今社会大环境对学生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优秀的父母,但是每一个为人父母者都可以通过学习变得优秀。文章以调查数据为依据,简要分析初中阶段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品德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作者简介:陈海燕,上海市人,上海市第二中学二级教师,主要从事政治教育研究。

一、研究背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国外有研究资料表明,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深刻地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品德、情感上所表现出的种种特质,几乎都可以从父母的教养方式背后找到原因,大量的资料也证实了中学生是最易受到他人和环境影响的群体。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对象

表1 初中生家庭状况调查

本研究从上海市徐汇区某公办初中预初、初一、初二年级抽取398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并回收。在回收到的问卷中,去除无效问卷16份,共计回收有效问卷382份。被试中女生178名,男生204名。

2.测量工具

(1)“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MBU)。EMBU由瑞典C.Preeis等人编制,我国岳冬梅等人对此量表进行了修订(1993),从父亲教养方式中抽取6个主因素: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共包含58个条目;从母亲教养方式中抽取5个主因素: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共包含57个条目。量表表采用4等级记分,选择由“从不”到“总是”4个等级分别记1~4分。

(2)中学生思想道德调查问卷。该问卷由笔者根据相关资料修改制订而成。总共涉及理想信念、人际沟通、社会公德、业余生活等4个方面。题目由单选和多选构成,其中单选考查学生对积极和消极品德的判别,积极品德记一分,消极品德不计分。多选考查学生对偶像崇拜、职业理想等问题的态度,不计分,只作参考。

3.问卷施测及数据处理

问卷按年级、班级发放,由被试独立完成。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测试结果

1.不同群体初中生道德发展状况

(1)不同家庭状况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

表2 单因素方差分析

图1 不同群体学生道德发展状况

结果表明,家庭因素的主效应比较明显,正常家庭的子女与离异家庭的子女存在显著差异。(F=11.828,p<0.001)

(2)不同性别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

表3 单因素方差分析

图2 不同性别学生道德发展状况

从统计结果来看,性别因素的主效应并不明显(F=4.489,p>0.001),也就是说男生和女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但从均分来看,女生在得分上略高于男生。

2.初中学生品德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分别将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的各个维度,与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得分情况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1)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有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表4 父、母亲教养方式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相关性

∗∗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总体来看,无论是来自父亲还是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都与子女的思想品德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显示出了强正相关。其中,根据分年级的计算结果,预初年级父母的温暖情感和理解与其孩子的思想品德的相关性最明显,而到了初一、初二则依次下降,这说明,年龄越小,越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正确、积极的关注和爱。此外,数据显示,父亲在这个维度上的相关性要略微大于母亲,这说明子女的成长更多地需要来自父亲的支持与鼓励。

(2)父母的过度干涉不利于子女的品德发展

表5 父母干涉与子妇女品德发展相关性

∗∗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父母的干涉在3个年级中都与子女的思想品德发展存在负相关,显示了父母对子女的干涉可能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并且母亲的过多干涉或许对子女的成长更为不利。

(3)父母的拒绝、否认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子女的道德发展

表6 父母的否认与子女道德发展相关性

∗∗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来自父母的拒绝和否认会对子女的道德发展产生比较大的消极影响。其中,在预初年级中这种情况最为明显,其次是初一、最后是初二,且父亲的负相关明显高于母亲,也就是说,子女受到父亲的拒绝和否认比受到来自母亲的拒绝和否认更容易引发他们思想品德发展上的障碍

(4)父母的惩罚会对子女的思想道德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表7 父母的惩罚与子女思想道德发展相关性

∗∗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通过数据可以观察到,父母的惩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还是比较显著的,但是父母亲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5)父母的偏爱对子女产生的影响

表8 父母的偏爱与子女思想道德发展相关性

∗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根据计算的结果,父母的偏爱虽对孩子的道德水平发展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严格来说,相关性并不是特别明显,也不至于会产生负面影响。

四、对策建议

1.家庭的完整性可以为学生的道德发展创造良好的原生环境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越是低年级孩子的家庭,其离异的比例越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离婚率越来越高,问题学生的数量和比例都有所上升。

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的观点,离异家庭的子女在品德方面表现出问题行为的比例要大幅高出完好子女家庭。由于离婚家庭子女情绪、情感的变化,适应性差,给其学习困难带来了内在的因素。多数离婚家庭子女经常无故旷课、扰乱课堂秩序、作业马马虎虎、抄袭别人,甚至不完成作业。

本研究确定了一个基本结论,即家庭的完整性会给子女带来稳定的道德发展动力和支持。尤其是当子女在遇到道德发展的瓶颈时,正常家庭的家长会在一个相对比较平和的氛围中分析和处理子女的问题,而不是将这种错误进行不恰当的归因甚至相互推诿。这样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也会比较好。完整的家庭还可以充分保护子女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利于其顺利度过道德发展波动期。

2.家庭教育中父亲应及早介入

在儿童的早期德道发展中,父亲所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已经被包括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在内的众多人群所认可。研究中,我们也看到,无论是父亲积极的关注还是有效的训导,都起到了相对于母亲的教育与帮助所不能起到的效果。

有心理学家指出:父亲有两个功能是母亲不能替代的:第一是力量。在力量的意义上和力量的感觉上,是母亲不能替代的。第二是知识,这也是母亲不能替代的。在本调查中我们发现,孩子父亲的学历总体高于孩子母亲,他们在培养儿童兴趣、开发儿童智力方面往往比孩子的母亲更有优势。父亲一旦放弃了家庭教育的阵地,母亲就会用高度的热情去填补。甚至出现“严母慈父”的格局,这是不恰当的,会使孩子的性格与人格的发展偏离正常的轨道,造成心灵的扭曲与心理的异变,影响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等。因此,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父母有必要进行合理的分工。建议父亲付出更多的爱与关心,参与孩子的游戏与创造性活动的指导。用独立、自信、热情、幽默、勇敢等个性特征,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而对于母亲而言,应该减少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和惩罚。适时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性别优势,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愉悦的家庭生活环境。

从父亲的介入时间来看,应当是越早越好。介入得越早,越有利于及时纠正孩子在品行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失范现象,也会让父亲有更多机会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而当父亲作为正面的男性形象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时,他对子女角色规范、责任意识的培养就会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3.正视性别因素对道德发展起到的有限作用

根据已有的文献综述,相当多的调查研究结果都认为:性别和道德发展水平有显著相关,即女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要显著高于男生。本研究表明,这种差异虽然存在,但并不明显。这说明,男女生在道德发展上的差异性并不如我们之前所了解的那样大(这一点尤其是在低年级如预初、初一更是如此),这种差异,只是在初二之后才有所体现。因此,在道德发展中,所谓的“男孩危机”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存在。男生、女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的差异不宜过于夸大,其分化也是有条件的(如在某些维度上,女生优于男生,而在某些维度上,男生又要优于女生),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不仅不利于教师和家长因时制宜地进行德育,也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4.家长应给予子女更多的爱与支持

家长常常怕过分的爱会使得孩子在品行上表现出骄纵和蛮横,因此,类似“棍棒底下出孝子”、“把孩子打上北大”之类的言论不绝于耳。事实上,来自父母的爱和支持恰恰是引导孩子成长、向善的最好陪伴。尤其是当子女在遇到成长中的一些困惑时,往往更加渴求父母的关爱。当然,我们所倡导的爱与支持不是溺爱、不分原则的爱,而是倡导在理性的前提下,用包容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就和缺点。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只需顺其自然,给予子女恰如其分的爱,或多或少,没有硬性指标,找到最好的平衡方式,让子女在充满爱与温馨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特别是道德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孩子而言,它有着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可比拟的、天然的的亲近性。父母要扭转“把孩子交给老师我就放心了”的观念。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积极改进,努力寻找突破口,用爱和真诚引导孩子健康成长。选择恰当而富有个性的教养方式,提高家庭德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章铭.不同性别初中学生品德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4,(8).

[2]张晓慧,等.初中生道德情景应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5,(6).

[3]张祎.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元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肖文娥,邢玉凤,梁金辉.初中学生品德发展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教育研究,2002,(10).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Moral Development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ased on 6th,7thand 8th Grade’s Students in a Public School of Xuhui Disrict

CHEN Haiyan

(Shanghai No.2 Secondary School, Shanghai 200031)

Abstract:More and more education practitioners have realized that family education is a more important key to students’moral development than campus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Family education is also a fort to offset the negative factors of social environment that may induce to bad influence to the students.Though not every parents can be excellent,every parents can study to learn how to be excellent.This paper will analyse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parenting style formed by different family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based on data.

Key words:parenting styl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