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望道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的方面

陈望道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的方面

时间:2022-10-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陈望道一生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为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陈望道说,“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还是消极修辞所占的比例大”。与众多同时代的语文教育家相比较,陈望道在语文知识教学方面可谓是起到绝对的先锋作用。陈望道所倾其心血的并不

陈望道(1890—1977),原名明融,号参一,中国共产党党员,生于浙江省义乌市。陈望道一生致力于语文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为语文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为语文知识显性化、系统化、科学化做出了努力并取得了成就。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以修辞学中的“两大分野理论”和“情境观”指导作文教学

(一)写文章首先要“清通”

陈望道吸收了“消极”和“修辞”的概念,从汉语使用语辞的实际情形入手,探讨修辞的消极和积极两大分野。其中“消极修辞”是修辞的基础。陈望道说,“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还是消极修辞所占的比例大”。写说者只有在“平匀”“稳密”“明确”“通顺”地表达出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适当的运用“华丽技巧”。所以陈望道要求写文章首先要追求“清通”,也就是多注意消极修辞,使文章首先做到“通”。这也是写文章的最基本要求。但是这种“消极”的理论拿到写作中就不囿于单纯的记述、状物和明理的境界中,一些文艺性作品,如小说、戏剧、童话,甚至散文、诗歌也是要遵守“消极”所指示的最基本规则。“消极”其实是要求文章实现最基本的成型状态,也就是“通”。写作能够用平实、普通的语言,这种语言或是文体本身所需要的,或是由写作者自身文字水平所局限的,总之是要明白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消极”不是马马虎虎,不是滥竽充数,不是黔驴技穷,而是不求华彩,不求出奇,只在零度这条线上平稳、均衡地说清道明。所以,作文教学的第一步,或者说是作为一个写说者起步的基础阶段就是“清通”。

(二)修辞技巧止于“适切”

用平实的语言明确而“清通”地表达思想内容是文章的最低标准和最基本要求,而修辞技巧的使用是实现文章美质而在形式上的努力,是文章增添亮点、彰显个性的重要手段。在学生的习作中,教师常用波浪线标记的好词好句通常就是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技巧。学生日常被要求背诵的美词好句也都是修辞技巧恰到好处的运用实例。但是陈望道的“适切”理论已明确地告诉我们并不可以肆无忌惮地运用修辞技巧,技巧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而是止于“适切”。

(三)作文教学的可操作性训练

陈望道打破“不可言说”的修辞现象,归纳和总结出材料上的、意境上的、词语上的、章句上的辞格共计38种,对每种辞格的定义、类别、使用情境、历史演变进行了论述,并广征博引例证进行解释说明,使得每种辞格都具有了可分析、可触类旁通的“条理”。学习辞格,明白辞格的“条理”,作文时就不至于糊里糊涂地单去模仿别人的“一点一画”。这无疑为我们作文教学中修辞技巧的训练提供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四)作文能力的培养内容

陈望道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探讨修辞现象的思维启发我们,作文能力的培养绝对不单是写作方法上的问题。形式上的学习不可少,内容上的磨炼更是必须。

(1)生活上的经验——主要是指社会实践的经验,不但使我们多识多知,也与一个人的思想见解趣味非常地有关系;差不多暗暗之中,做着思想见解趣味等等的无形的最后裁判。无论外延的广涉的经验,和内涵的深入经验,都属必要。而深入的经验,更能辅助我们想象未曾经验的境界。

(2)学问——实际不曾经验过的,可以借学问的力量来补充。但要探求社会实践直接所要求的学问。学问越是社会实践所要求的,越能给人生命,使亲近它的人得到实际的学力。

(3)见解和趣味经验和学问累积的结果,就会形成个人特殊的见解和趣味。而个人特殊的见解和趣味,也能左右个人以后的经验和学问。

(五)构建“提纲挈领”作文教学体系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写作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开始从功名、应试转向为文章、实用。重建写作学科体系的任务也迫在眉睫。陈望道基于对传统的批判性反思,要一改“零碎拾掇的”惯习,一切都提纲挈领地说,以期建立科学的作文法体系。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讲义》被学术界称为中国有系统的研究和讲述白话文作文法的第一部著作。因为它迥异于我国传统的写作教学“多现象描述,少综合概括”的境地,把握住文章的总体特征,建立了“提纲挈领”的作文教学体系。比起同类研究,更具有理论的明晰性,其条分缕析的知性分析,揭示了作文的内在规律,“使习作者建立起必要的写作认知背景,在实践中以简驭繁、转换生成。因此,他的写作教育观,当可称为结构主义的写作教育观”[1]

陈望道在其《作文法讲义》中将文体划分为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和诱导文五种,并对每种文体的特征和要求都作出了系统详尽的论述,在那个时代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当代的文体问题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现实的启示意义。

二、对语文知识从“隐性”状态转向“显性”状态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

语文知识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一直是语文教育领域思考的问题。随着白话文登上历史舞台和语文教育科学化的不断探索,语文知识教学也走向了现代化。关注语文知识,注重语文知识科学化体系的建立,注重语文知识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在语文教育家中达成共识。陈望道所处的时期,是语文知识急需从混沌的、重感悟体验的“隐性知识”中“显性”出来,建立系统科学的语文知识体系,以实现语文教育的时效性和普及性的时期。

与众多同时代的语文教育家相比较,陈望道在语文知识教学方面可谓是起到绝对的先锋作用。不论是文法研究,修辞学理论的构建,还是作文法研究,陈望道都致力于从“笼统玄妙”的语文现象中将“隐性”的语文知识归纳概括出来,探源语文现象背后的规律,将“显性”的语文知识普及于普通人。1961年,陈望道在谈“研究文法和修辞的问题”时说道,“文法和修辞将来会成为一种常识,这种常识不但是受高等教育的人要掌握,一般的人也要掌握”。为了缔造语文知识体系,他从修辞学研究出发,将文法、作文法、美学、逻辑学等融会贯通又各成其家,编写了《修辞学发凡》《作文法讲义》《美学概论》《因明学概论》,力求各相关领域知识的完整化、系统化。这些论著都曾被用来当做教材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推动了传统的语文知识教学由重体悟、重模仿的“隐性”形态过渡为重规律、重学得的“显性”形态。当然,知识的“隐性”到“显性”过程更倾向存在于教的过程,如何将“显性”知识转变为内在的能力,使其以“隐性”的形态发挥出来,才是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陈望道所倾其心血的并不在于这两个阶段,而是打造这两个阶段的基石,把“隐藏”着的规矩挖掘出来,并力求系统科学地呈现出来,使得教师有所教,学生有所学。即使他的不尽完善的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丝毫不能否认它的时代价值。尤其在当今语文知识“淡化”的窘境中,如何认识语文知识,利用语文知识,是我们亟待反思和探讨的问题[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