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共享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共享思想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2-03-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的共享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二)儒家共享思想对社会正义的要求什么是社会正义?儒家的教育主要是伦理教育,受教育者通过培养自己的仁德,提升自己的素质,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睦的家庭,使得社会公平安定。
儒家共享思想的主要内容_浙江伦理学论坛.Ⅲ

儒家的共享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和人之间的共享,即人要克服自己的私欲和贪欲,把分享视为一种美好的德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人类智慧和德行的一种表现。第二,共享发展是一种社会的建构,它要求社会的公正平等,要求社会对各个方面的关注和关怀,是理想社会的基本要素。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儒家传统文化中对这两方面就有了很明确的表述。

(一)儒家共享思想对个人共享的要求

1.无私奉公是共享的心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私有制的出现打破了原始公社的共有制,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出现了对立,“公私”问题成为古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政治与伦理问题。儒家关注的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因此他们关注的是普遍利益和群体利益。在个人修养方面,儒家要求人们忘私戒欲,克己奉公。儒家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即通过礼法的约束克制私欲才能达到“仁者爱人”的理想社会。儒家对人私欲的克制主要体现在:在物质方面,儒家提倡颜回的清贫之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论语·雍也》)反对追求过多的物质欲望。在情感欲望方面,也要求自戒,避免自己的过失。“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7](《论语·学而》)此外,孔子主张用自省的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8](《论语·里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9](《论语·卫灵公》),要求先反省自己再寻找别人的过错。孟子也提出在欲望面前要保持“不动心”,荀子更是把人的私欲看作人性恶的一种表现,“化性起伪”实质上是在反对个人私欲。儒家的共享精神主要体现在对于欲望的克制,通过克制私欲,进而实现与人共享的“仁者爱人”的情怀,而“仁者爱人”又是人与人共享和大公无私的理论前提。

2.义在利先是共享的道德前提

儒家的义利观本质上也就是公与私的问题,即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在物质利益和仁义道德的权衡中,儒家毫不犹豫地选择仁义道德,所谓“仁义”就是兼爱天下的家国情怀。孔子要求人应该“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0](《论语·卫灵公》),孟子主张舍生而取义,荀子也认为“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挠”(《荀子·荣辱》),[11],这就要求在个人私利和国家公利之间二者取一。关于共享,儒家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和“与民同乐”,以百姓的利益为天下先。亚里士多德认为选择比行为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儒家的这种以“天下为公”的道德选择是一个社会发展必要的公共道德,它是构成共享社会的道德前提。在“共享”的社会中,人人都应该具有高度的人人为公的责任感和道德选择,自私自利只会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贫富差距越大;反之,如果每个人在选择的时候能够从仁义出发,从社会利益出发,那么就会营造出共享的氛围。从儒家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共享发展”不仅仅涉及政府的政策,个人的道德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儒家共享思想对社会正义的要求

什么是社会正义?郭齐勇先生说:“环绕着下层百姓的根本利益的关怀,即是社会正义”。[12]孔孟之礼在“公”,孔孟之德在“平”,儒家根本的社会关怀在“公共性”的伦理,他们所倡导的君子人格都是为公共事务服务的。[13]他们从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权到教育权以及社会的保障体系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儒家精神中有着充分的“公正性”诉求。

1.物质财富的合理共享

儒家的全民共享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的共享,并把尊重百姓的生存权和强调民生问题看作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4](《论语·颜渊》)孔子认为良好的政治就是让百姓富足,有安全感的政治,是得到人民信任的政治。“今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善,奚暇治礼义哉?”[15](《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认为对于百姓来说,恒产是必需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首先要百姓有一定的恒产,保证劳有所得,获得一定的物质财富。社会财富的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百姓利益诉求。所以,儒家也致力于建构一个物质资源合理分配、全民共享社会财富、人民可以信任的国家。

2.学有所得的教育公平

儒家认为“善教得民心”,儒家的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育过程的公平性。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机会均等和“因材施教”的教育过程平等,这种教育观消除了受教育者在贫富、地位、地域和智力上的差别,鼓励受教育者平等地接受教育,使得贫苦家的子弟有走向仕途的机会,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体现的就是教育公平的结果。第二,教育本身的作用就使得社会公正。儒家的教育主要是伦理教育,受教育者通过培养自己的仁德,提升自己的素质,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睦的家庭,使得社会公平安定。儒家的教育观打破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选贤与能和天下为公具有可能性,这是社会公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也使得人人共享平等的教育成为可能,这无疑是教育体系中最灿烂的一笔财富。

3.老少兼爱的社会公平

儒家的“大同”社会构想是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理想社会中人人敬老、人人爱幼、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这涉及了社会保障的全面性和全体性。孟子和荀子把老少兼爱作为统治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比如孟子对齐宣王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明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6](《孟子·梁惠王上》)荀子主张“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生民则致宽,使民则綦理,辩政令制度,所以接天下之人百姓,有非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17](《荀子·王霸》)此外,他希望通过改变“人性恶”让人们怀有关爱社会、关爱老幼、关爱孤残的善心情感,“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18],通过个人的修养去关爱老者,幼者和社会中需要关爱的人。这样各有所得的社会保障体系关切到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体现了共享的核心本质。

儒家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体现着“公正性”诉求。首先,共享的主体不仅是青壮年而且包括老幼孤寡废疾者。其次,共享的客体也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到教育权利的共享,让人们不仅有基本的物质生活,还有社会安全感。最后,也要求统治者的行为为实现共享提供一定的制度保证,这都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也是“共享发展”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