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中生话题作文名校模拟题:民俗魅力

高中生话题作文名校模拟题:民俗魅力

时间:2024-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普遍认为了解民俗民风,便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及其艺术魅力。请以“民俗魅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端午节越来越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在我的家乡,每逢端午节,节日的气氛总是很浓厚。大人们用布缝制成小布包,并将艾、苍术、板蓝根等草药包于其中,让孩子或戴于项下,或系于腰间,可增强免疫力。通过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展示了端午节的民俗魅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民俗活动的重新出现带给城市新一代更多的惊喜,传统的魅力不仅仅让当地人乐在其中,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一位旅游从业者说,即使如九寨沟这样的天堂美景,如果没有藏族文化的加入,也会使得旅程乏味许多。藏族文化在九寨沟的自然风光中作为核心元素的存在,让一个个湖泊冠以美丽的名称——海子,让整个自然风光更加具有浓浓的民俗色彩。人们普遍认为了解民俗民风,便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及其艺术魅力。

请以“民俗魅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名师解析

1.细审材料,把握信息

首先要了解“民俗”包括哪些内容,同时要注意“了解民俗民风,便能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及其艺术魅力”这个关键句,它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的方向,我们要通过了解民俗,来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

2.选取角度,正确立意

通过前面对材料和话题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立意角度:写节日的魅力;通过民俗中的一个细节表现文化的魅力;通过具体的富有文化特点的产品表现民俗魅力;或者谈当代社会民俗文化魅力的消失,呼唤人们感受民俗文化;等等。

范文展示

家乡的端午节

◆李 丹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端午节越来越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在我的家乡,每逢端午节,节日的气氛总是很浓厚。

我的家乡——永昌,位于祖国的大西北,是座古城,历史悠久,可如今也只是少有人知的小镇而已。在彼,人们留心于早晚的云蒸霞蔚,四时的风花雪月,并不太在意小小的端午节;在此,人们向往着都市的灯红酒绿,生活的纸醉金迷,而忽略了小小的城镇。他们都喜欢心目中美好的东西,却不知在此边陲小镇中,端午节也是热闹非凡的。

家乡的端午习俗可谓多种多样。插茱萸。在端午的前几天,人们就弄一枝茱萸(或一柳条)插于门楣之上,据说可以驱妖避邪。戴香包。大人们用布缝制成小布包,并将艾、苍术、板蓝根等草药包于其中,让孩子或戴于项下,或系于腰间,可增强免疫力。我的家乡由于缺水,所以并不像江南等地可以划龙舟。在我的家乡,最典型的风俗便是吃粽子了(有些地方吃油糕)。将糯米洗净,用粽叶包成三角锥形,蒸熟,便成了香气四溢、味甘可人的粽子了。在永昌吃粽子有一个讲究,那就是在吃之前先祭屈原,再祭祖先,然后才能吃。

我最爱吃粽子。每逢端午节,我总要吃个够,直到再也吃不下为止。妈妈做的粽子十分可口。轻轻将粽叶撕破,(通过“轻轻”撕粽叶的动作,形象地揭示了“我”对妈妈做的粽子的喜爱之情。【动作描写】)便露出了又白又嫩的糯米糕,忍不住吃一口,甜汁溢入口中,那感觉简直妙不可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吃惯了妈妈包的粽子,吃起别人包的,总觉得有些干涩,不如妈妈包的粽子香嫩。

不知怎的,每次吃粽子都会有同一种感觉。满口喷香的糯米,氤氲香气中,仿佛看见衣袂飘飘的屈原,自己也仿佛回到了失落千年的楚国。不禁对靳尚、张仪与郑袖的卑鄙无耻嗤之以鼻,为屈原的气节所折服。何为英雄?生死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仰天长啸?都不是!而是喜笑悲歌气傲然,九万里风鹏正举!(运用设问的修辞,层层铺垫,揭示了屈原傲然高贵的气节。【设问修辞】)隐隐地,似乎可见你将那无尽的沉沦抛进滚滚汨罗江,只有那涓涓流水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你的心胸可吞日月,可囊星汉!整个世界因你而美丽!折断柳条留不住的,是岁月的裙袂;挽短罗衣留不住的,还有你追寻真理的脚步……

忽然,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幽雅的餐桌。原来,手中的粽子已尽,才明白富贵名禄如过眼云烟,君王霸业恒河沙数,最终空留叹嗟……

这些对于历史的思考和体味,就是节日文化的魅力吧,端午节从几千年前的江边兴起,穿过历史的风烟,诉说着千古的愁思,让后人在一个粽子、一只龙舟里浮想联翩!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主题鲜明:文章通过对家乡端午节的介绍,尤其是对吃粽子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端午节的热爱之情,形象地揭示了端午节的魅力。主题鲜明,给读者带来深深的思考。

(2)详略得当:端午节的风俗很多,作者重点写了在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而对插茱萸、戴香包等则点到为止,并不作深入介绍。通过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习俗,展示了端午节的民俗魅力。

家乡的元宵

◆叶 旭

正月十五这一天,我们全家人回家乡欢度元宵节。

古诗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引用诗句,准确地揭示了元宵节思乡怀人的特点。【引用修辞】)我的家乡虽然偏僻,但这一天出门在外的人几乎都回家,所以家乡到处人来人往,充满欢声笑语。

进家片刻后,我随妈妈去点香。我们要点的可不是普通的香,它有一根柱子那么粗大,一米多高,而且这一炷香非常精致漂亮,表面有一条张牙舞爪的龙盘着,那条龙栩栩如生,正要腾空而起,真是“神龙盘玉柱”。到了大宗祠,这里早已香烟袅袅,许多人都在拜佛,以求平安。我们来到自己的那一炷大香前,只见盘在香上的龙张着大嘴,好像要来一招“灵龙吐珠”,又像是对我们说:“主人,你们终于来了,我已经等很久了,快把我点上吧!”大伯和二伯合力将桶和香搬到一边。接着二伯拿出随身带着的一瓶油,倒在香的最上面,然后点着火。顿时,微小的火苗就迅速变大,变成一条火龙。很快油燃烧完,火灭了,“龙香”上不停地升起缕缕烟雾。

点完香,我们又来到二伯家门口,吊上鞭炮,等待欢庆游行的队伍的到来。听二伯讲,村里有个习俗,就是每逢元宵佳节的时候,乡里都组织迎春游行,游行的队伍来到哪家门前,哪家就要放鞭炮。所以游行的队伍所过之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二伯正谈着,游行队伍已经来到门口,只见长长的游行队伍像一条长龙,东不见头,西不见尾,踏着平坦的村道缓缓向前进。有的吹横笛,有的弹琴,有的打鼓,还有的扛锦旗,锦旗上写着“万事如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吉祥的大字。我正看着,爸爸已经点响了鞭炮,噼里啪啦声响了起来,鞭炮声伴着欢庆队伍动听的笛声、琴声、鼓声,组成了一首欢庆元宵的歌。

望着缓缓离去的游行队伍,我想:元宵的庆祝活动,不正象征着人民的日子蒸蒸日上,祖国繁荣昌盛吗?(以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人民生活的美好、国家的昌盛,揭示了元宵节活动的意义。【反问修辞】)看到这样热闹非凡、欢声鼎沸的景象,我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大喊:“我的家乡,我爱你!”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语言生动:文章措词准确,文句流畅,“神龙盘玉柱”“灵龙吐珠”等更是作者丰富想象力的展现。最后,作者油然生发出一种感慨,使景与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2)选材典型:作者在选材上可谓颇费心思,“点香”这个场面给人以庄严、肃穆、沉静的感觉;“迎欢庆队伍”却是一个热闹非凡、人声鼎沸的景象。这一动一静结合得恰到好处,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