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到风景。
请以“借”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所写文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名师解析
1.细审材料,把握信息
本话题蕴含深刻的哲理,如若单从字面去诠释“借”的内涵,列举“借”的方式,罗列“借”的内容,则太肤浅。可以采用“实则虚之”的写法。从虚处着笔,抛其“借”之形,写其“借”之神。要能以小的角度切入,对内容要深挖掘,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其隐藏的深刻内涵。
2.选取角度,正确立意
根据前面对材料和话题的分析,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进行立意:“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善于“借”才能成功;人生不能离开“借”;等等。
范文展示
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梁晓兰
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以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几种自然现象,形象地揭示了借的重要意义。【排比修辞】)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上帝是公平的,他在造物的时候给予每个人同等的东西,但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借鉴,借人之精华,融己之智慧与美丽,以铸造人生的成功与辉煌。
千古江山,百代风流,大江淘尽后浮在水面上的姓名与容颜依旧生动,依旧璨若群星。坐在车上踽踽而行的是孔老夫子,他高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马鞭一指便向世人道出了行路者的智慧所在;韩愈不与世同流合污,一篇《师说》便让学习的美德流传千古;一道紫光摔开万道光芒,江面上露出的是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高吟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是这学习接纳、勇于借鉴的精神让大唐闻名中外古今……正当世人用赞誉和敬仰的光环将他们环绕时,依然光亮的是古人们善于借鉴和学习的品质。
凭栏回首,清政府闭关锁国,愚昧无知,拒人之精华于千里之外,终而落得个“山河破碎风飘絮”,泱泱大清国在外国的“精华”中风雨飘摇。倚栏回溯,孙中山怀抱一腔救国之情,学习西方民主,借鉴西方精华,虽最终失败,却使中国即将倒下的屋梁注入了不屈与刚强。面临孙中山的救国之路,谁能否认这借鉴的力量是多么伟大?(通过反问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借的力量的伟大。【反问修辞】)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美丽,终于在二十年前的春天绽放。走出国门,引进外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一首开放之诗,歌诵着民族振兴的渴望;一曲借鉴之歌,奏响了中华民族新的篇章!听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欢呼与喜悦;看吧,北京张开双臂迎接奥运的光芒与欢乐;想吧,中法文化年让中华文化融入了新的精神与精华……中华之巨龙正腾空而起,这便是借鉴与自强结合的力量铸就的辉煌。
于是,打开未来的首页,我写下:借人精华,以铸辉煌!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主题鲜明:不但题目紧扣材料主旨,将文章的主旨鲜明地展示给读者,而且行文中不断点题,深化主题。开头采用铺排的方式,文辞华丽,结尾呼应前文,点题有力。
(2)素材丰富:作者视野开阔,行文思路贯通,文笔大气。能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展开论述,把孔子、韩愈、唐太宗、孙中山等历史伟人,巧妙地引入到文章之中,素材概括凝练,表达巧妙,通过对比,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使文章具有了思辨性。
才女之泉,泉之才女
◆林俊以
新雨过后的漱玉泉。
我默默地伫立在泉边,凝视一汪清泉。冥冥之中,似乎一位婉约清丽的女子正在款款走来。她轻吟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佳句,从历史的烟霭中向我们走来……
李清照,一个不平凡年岁中的不平凡女子,我们常常为她“人比黄花瘦”的多舛命运而扼腕叹息,我们也曾为她“却把青梅嗅”的天真灵动而欣喜。(通过引用的修辞手法,借李清照的诗句,形象地勾勒出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引用修辞】)或许只有在这儿,用心聆听漱玉泉轻轻的水波荡漾,才可领会李清照年少时的天真烂漫。
是否可以说,李清照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才有了水一般的情思;漱玉泉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才有了诗一般的灵动清澈?
词人的少女时代便是在这潭清泉边度过的。时至今日,我们似乎还能从如镜的水面上看见那个端庄娴雅的女子对泉梳妆的幻影,似乎还能从绿意初上的柳条间感受到那个才气横溢的女子的气息。有了这泉的滋润,李清照才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就是那个曾经“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无忧女子吗?她不就是那个曾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俏皮女子吗?她的确是被这水这泉陶醉了,醺染了,又有谁能说她不是这水中的仙子呢?(以“仙子”来比喻李清照,准确而又形象地揭示了她与泉水的关系。【比喻修辞】)
我凝望眼前的这一汪泉,也能感受到来自它的凝望——这一潭经历了数百年的古泉,也正因为它的主人而改变了命运。泉从数百年前借来了那份才女的情怀,把它的灵动一一展示给我们。的确,漱玉泉是因为词人而闻名,而它所呈现的,却也是词人的才情与风范。它淙淙的喷涌声,它垂下的千万条柳绦,它缥缈若仙境的氤氲之气,都在诠释着一个古代女子的才气与空灵,都在演绎着她的青春与烂漫。既然如此,又有谁能说它的美是假借功名呢?
我低下头,却躲不过漱玉泉闪亮的眼波,一如我们躲不过词人温婉的佳句。我试图分开现实中的泉水和历史中的佳人,然而,她们却早已融为一体,水即是伊,伊即是水,水借她的温婉,她借水的灵动,二者共同融入了几百年后我们的遐思。
一阵清风拂过,水面那缥缈的氤氲之气中,似乎又传来了词人轻轻的吟诵……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构思巧妙:一个“借”字,竟引得作者想起漱玉泉和泉边那位才女,想到了漱玉泉原是和那泉边的女词人相怜相惜。正是借这泉的甘洌清纯,人物才有了水一般的情思;正是借词人的温婉柔情,水才有了诗一般的灵动清澈……丰富的形象联想,把“水”和李清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巧妙地阐释了“借”的内涵。
(2)语言生动:文章语言优美,使得本文与众不同,堪称美文。文章一开始,便将读者引入了一个美妙的境界之中,似有一股淡雅的清风袭来。作者通过准确凝练的语言,巧妙地引用古人、古诗、古词、古意,让读者渐入佳境。
巧借他物,补己之短
◆魏 婷
蒲公英没有飞翔的动力,却凭借风的吹拂,将种子撒向了山川大地;紫藤萝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枝干的攀依,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三峡本是封闭的群山,却凭借水流的冲击,造就了今天的奇伟瑰丽;月亮本无耀眼的光芒,却凭借太阳的反射,赢得了世人的无限赞誉……平凡的事物因为借了他物的长处才有了不平凡的成功,要想补己之短,只有巧借他物。
是什么,使曹冲破解了满朝文武都难以解开的称象难题?
是什么,使匡衡在家徒四壁、连油灯都舍不得点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夜读诗书?
是什么,使诸葛亮人手不够、材料不够、时间不够却可以按时得到十万支箭?
无他,巧借他物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能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谁敢说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走向成功?(通过反问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说明每一个人都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成功。【反问修辞】)
没有人敢下这样的保证,因为人生中难免会遇上我们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应想想他物,以他物来补己之短。
蒲松龄,在书斋中苦思良久而难下笔,遂去路口向他人搜寻奇人异事,终于写就著名的鬼怪小说《聊斋志异》。
沃森和克里克,两次构建DNA模型却均遭失败,后来借用了科学家麦尔金斯的研究成果才最终成功。
一个人若想成功,巧借他物是必然的。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强盛,也应当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国,一个原本昂首于世界之巅的国家,却因为闭关锁国成了列强口中的肥肉,在西方舰炮的轰击下,腐朽的清政府中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新中国成立之后,明智的中国人更加明白了“巧借他物,补己之短”的重要性,于是改革开放、吸引外资成了中国发展的催化剂。中国,凭借自己古老的文明,凭借人民的不懈奋斗,凭借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必将再一次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雄狮!
高考状元谈高考作文经验
复旦大学2010级学生李芸说:
我喜欢在写文章时抒写真情,这样更容易打动读者。而感情往往寄寓在事实当中,题材真实自然,情感才容易被人认可。如果随意编造和套用内容,决无真情实感可言。
如果你是一条没有桨的船,没关系,扬起帆,让风送你一程。(以“船”和“帆”的关系,形象地揭示了人生需要借鉴的道理。【比喻修辞】)
如果你遇上了难题,没关系,去巧借它物,补己之短。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思路清晰:本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先从自然之景入手,揭示其蕴含的道理,然后由物及人,由个人及国家,行文中论据使用概括得当,结尾呼应开头,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
(2)语言生动:语言精练生动,富有文采。文章不但多用整句铺排,使行文表达流畅自然,说理深刻,而且善于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如文章开头,通过自然现象的排比,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中不能离开“借”的道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