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陪读”有怎样的感悟或认识?请以“陪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名师解析
1.细审材料,把握信息
“陪读”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的问题。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陪读也不例外。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家长的陪读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陪读也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副作用”,不当的陪读不利于孩子成长。
2.选取角度,正确立意
从“利”的角度着手:陪读可以节省学生的时间;父母可以更好地照顾好孩子的营养和起居;陪读能减少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在父母的督促下,能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等等。也可以从反面去写,从“弊”的角度来探讨:陪读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陪读让父母和家庭以孩子为中心,把教育看成唯一发展之道,容易让家长心理失衡,也给孩子带来太大的压力。
范文展示
“陪读”能“陪”出什么来
◆刘巧春
古时中国有专门“陪太子读书”之角色,权贵人家的子弟也往往有书童陪读。前些年有学子出洋求学,但凡结了婚的,另一半也常常申请出去相伴,时人谓之“异性陪读”。时至今日,世事变幻,“陪读”又有了新意。
据报道,近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中,有些父母心疼孩子,常常辞去公职或提前办了退休,或转换工作岗位想方设法到子女就读的城市,专门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当起专职的“陪读”,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投入,是一种可贵的责任心。这真是古风今来。
可是“陪读”又能“陪”出什么来呢?
入读大学的学生大多已是成年人,他们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大学阶段既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更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生存的最好阶段。而父母们的“陪读”实际上剥夺了他们养成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使他们产生凡事依赖别人的心理,不利于培养不畏艰苦、坚韧顽强的意志与毅力。从而永远不敢面对社会,不敢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成为永远长不大的永远要吃奶的孩子!(把大学生比喻成“吃奶的孩子”,形象地写出了陪读带来的危害。【比喻修辞】)从这一点来说,“陪读”只能“陪”出生活的矮子、精神的侏儒。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但不少“陪读”父母之所以对“陪读”情有独钟,是以为非此无以表现出父母对子女的关爱,非此无以表现其无私与伟大。其实这种做法是彻底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角色,都应该承担起社会与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并努力工作,尽可能完善自我,这样才能与他人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很难想象,一个彻底地忘记了自己社会职责的父母会给后代带来什么正面的影响。如果我们的民族一代又一代都想着牺牲自己,都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如此循环往复,我们的民族还有什么未来?(通过反问的修辞手法,引发读者思考,揭示了如果父母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民族将变得没有希望的道理。【反问修辞】)
因此,“陪读”“陪”出来的只能是无能的下一代,“陪”出民族无望的未来。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立意深刻:关于陪读,人们众说纷纭。作者高屋建瓴,站在时代的高度,写人之所未写,言人之所未言,不仅分析陪读的结果——“只能是无能的下一代”,而且指出陪读会“‘陪’出民族无望的未来”,如晴空惊雷,令人警醒,较同类习作高出一筹。
(2)结构严谨: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谋篇。第一、二段先古后今,摆出生活中种种陪读现象;然后用“可是‘陪读’又能‘陪’出什么来呢”引出下文,分析陪读的危害,探究陪读的成因,水到渠成,接着得出结论。
站在独立的门口
◆彭媛卉
我想每个青春期的孩子都想向大人们证明:我们也是大人了。数学老师说得好:“没有条件怎么证明?”不用担心,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
在我上初一的时候,条件来了——我要离开家,到学校寄读。我和老爸组成了“父女军团”,老妈的“城池”再坚固也承受不了我和老爸的“狂轰滥炸”,终于,我的“独立宣言”得到了老妈的许可,老妈和我签订了“和平条约”。
此次“战役”,以我最终能寄住学校大获全胜。原本想安安稳稳地享受校园生活,谁知老妈依然如影随形。
“为了防止蚊子的侵扰,我给你准备了花露水,防蚊虫叮咬的沐浴露……对了,夏天太热睡不着怎么办?我还要去买一个小电风扇……”(通过描写妈妈喋喋不休的语言,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对孩子关怀备至的老妈形象。【语言描写】)
“妈,宿舍没有电源插头。”
“噢,那我去买一个充电式小电风扇。”没等我认可,老妈拿了钱包就出去了。
入住学校那一天,我才发现,整个宿舍,我的“装备”是最齐全的,学校那小小的壁柜根本不够装我的“装备”。也罢,第一次独立需要良好的物质基础。
大概是老妈觉得上次“战争”损失太严重,没能把我留在家中,所以,她不断地想把“损失”降到最低,好让我在学校也能过得舒舒服服。第一天,她提醒我要盖好被子;第二天,她送来了美味烤鸭;第三天,她怕我一旦发烧了自己又不知不晓,居然送来了体温计……我的神,我不能再沉默了,如果再这样下去,“独立生活”即将成为一个传说。
我穿好“防弹衣”,系着护膝垫,拿起搓衣板,赶赴“沙场”。我已经站立在“胜利”(独立)的门口,怎么能不英勇地跨过去呢?我搓衣板也跪了,好话也说了,誓也发过了,眼泪也流了,可老妈却会错了意,居然决定要当“陪读”家长,还拿着小计算器算房租、日常开销等费用。我的反抗,她一点儿也没听进去。
最后,托老妈的“福”,我顺利成为一名“陪读生”,无论怎么飞也飞不出老妈的“五指山”。老妈无微不至的爱,我心怀感激,但也万般无奈,我的“独立宣言”变成了一纸空文。
站在独立的门口,却总有一双手死死地抓住我,让我无法迈进去。我千方百计地想要逃脱,却始终逃不出妈妈爱的天空……
唉,我什么时候才可以独立呢?(以问句结尾,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思考,让读者自然地对陪读现象进行反思。【意蕴深刻】)
名师点评
1.构思
2.本文精华点
(1)构思新颖:作者没有对“陪读”这个话题进行引经据典的分析,而是记叙了自己的一段经历:虽然想独立生活,但最终也没能逃脱成为一名“陪读生”的命运。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对“陪读”的反对,对独立生活的向往。
(2)语言生动:文章的语言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如:“父女军团”“老妈的‘城池’”“我和老爸的‘狂轰滥炸’”“独立宣言”“老妈和我签订了‘和平条约’”……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