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技术奖励的效应理论分析

科学技术奖励的效应理论分析

时间:2022-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增强效应是奖励行为所引起的一种正效应。科尔兄弟、加斯顿和朱克曼等著名科学社会学家,在研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运行状况时,都研究过这种效应。[29]时间效应反映了科学技术奖励的核心是一种荣誉价值的分配。[30]整体效应是指科学技术奖励不仅对授奖对象产生激励效果,而且对整个科学界的成员都产生普遍的激励效果。要实现科学技术奖励的整体效应,除了要求奖励的公正性外,还要求奖励的等级、范围和数量等主要因素的设置必须合理。

奖励作为一种激励,多数情况下在整个社会中引起积极的反应,但有时候也会在社会中引起一些消极的反应。国外科学社会学家科尔兄弟(Jonathan R.Cole &Stephen Cole)、杰里·加斯顿(Jerry Gaston)和哈里特·朱克曼(Harriet Zuckerman)等以及国内王炎坤等人,主要提出了科学技术奖励的增强效应、马太效应、时间效应和整体效应。

增强效应是奖励行为所引起的一种正效应。科尔兄弟、加斯顿和朱克曼等著名科学社会学家,在研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运行状况时,都研究过这种效应。科尔兄弟将120位物理学家分为早期生产者(获得博士学位后的五年内发表了三篇或更多的论文)和其他人(少于三篇),在对这些早期获得不同数量承认(论文引证次数)的物理学家以后的产出率进行比较后发现,奖励系统对产出质量的奖励导致了数量与质量之间的高相关性。他们言简意赅地将这种增强效应表述为:“受到奖励的科学家是多产的,而没有受到奖励的科学家产出逐渐减少。”[21]在科尔兄弟研究的基础上,加斯顿又比较了科学家早晚两个时期内的出版量彼此联系的紧密度与第一时期论文的引证量和第二时期出版量的联系。虽然结果显示用引证量证明的学术承认对后期的产出率不是最重要的影响,不能证明先前的产出率比未来的产出率更为重要,但加斯顿并没有否定科尔兄弟的增强效应理论,而是认为根据增强效应理论,“科学家在某一时间点做出的某些成就,他因这种贡献而获得的承认将影响其在第二时间点的产出量。”[22]事实上,科学家们也有高度发展的现实观念。“卓越的科学家们知道,他们应当授奖,他们得到这些鼓励,诸事就顺利。”[23]之所以奖励会产生这种增强效应,是与科学研究中的积累优势现象分不开的。积累优势指的是一种在科学的奖励分配和资源分配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现象。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是科学研究中优势地位的形成的过程。[24]朱克曼通过研究诺贝尔奖(自然科学方面)获得者的成长经历来说明积累优势过程。她指出,“在科学领域里,当某些个人或团体一再获得有利条件和奖励时,优势就累积起来。这些有利条件和奖励使获奖者越来越快地成长,相反地却使未能获奖者(相对地说)越来越贫乏。”[25]

马太效应由默顿于1968年首次提出,揭示了科学技术奖励制度中的一种现象,“非常有名望的科学家更有可能被认定取得了特定的科学贡献,并且这种可能性会不断增加,而对于那些尚未成名的科学家,这种承认就会受到抑制。”[26]就如同《马太福音》描述的那样,“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而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因为马太效应涉及不恰当的荣誉分配,所以它在某些个人的事业上造成功能失调;然而,对科学的交流系统而言,这种分配不恰当却被假定有独特的功能。”[27]斯特雷文斯(Michael Strevens)也指出,马太效应无论是从对科学规范的遵守还是从社会整体角度来看,都是有益的,按照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规则来分配荣誉的同时实现了科学对社会的最大效益。[28]

时间效应是指奖励蕴含的荣誉价值近似恒定不变的现象。不难发现科学技术奖励的另一种奖后现象:一个人获得奖励,尤其是高层次和高等级奖励后,即使他以后不再有新的建树或高的产出率,不再获得新的奖励,也能够使他在很长的时间内,乃至一生中反复地受到已获得奖励给他在声誉、地位、财富、工作条件等方面带来的有效影响,使其不断受益。[29]时间效应反映了科学技术奖励的核心是一种荣誉价值的分配。究其原因,是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奖励制度变了,奖励带来的物质财富早已荡然无存,但其蕴含的荣誉价值依然存在。“人们可能只记得居里夫人因发现和研究放射性元素而两度获得诺贝尔奖,但不记得她获得了多少奖金。当奖励的物质早已荡然无存时,奖励的桂冠却仍然在获奖者的头顶上发出光芒。”[30]

整体效应是指科学技术奖励不仅对授奖对象产生激励效果,而且对整个科学界的成员都产生普遍的激励效果。奖励对于获奖者而言是对其所取得成就的一种承认,但是它的社会学内涵却是对角色意识和行为的一种强化。要实现科学技术奖励的整体效应,除了要求奖励的公正性外,还要求奖励的等级、范围和数量等主要因素的设置必须合理。[31]

[1] Mendelsohn E.Robert K.Merton:The Celebration and Defense of Science[J].Science in Context,1989,3(1):269-289.

[2] Merton R K.Priorities in Scientific Discovery:A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7,22(6):635-659.

[3] R.K.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上)[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65.

[4] 王炎坤,刘燕美,黄灿宏.试探科技奖励的本质[J].科学学研究,1996,14(2):54-57.

[5] Frey B S,Neckermann S.Awards:A Disregarded Sourceof Motivation[M]//Baurmann M,Lahno B.Perspectives in Moral Science.Frankfurt:Frankfurt School Verlag,2009:177-182.

[6] Frey B S,Neckermann S.Awardsas Signals[R].CESifo working paper:3229,CESifo,2010.

[7] R.K.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上)[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65.

[8] 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M].顾昕,柯礼文,朱锐,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29.

[9] 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M].顾昕,柯礼文,朱锐,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18.

[10] 张忠奎.科技奖励[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1] 周寄中,吴佐明.科技奖励学:科技奖励系统的机制和功能[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6.

[12] 王炎坤,钟书华,等.科技奖励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6.

[13] 王炎坤,刘燕美,黄灿宏.试探科技奖励的本质[J].科学学研究,1996,14(2):54-57.

[14] 尚智丛.科学社会学——方法与理论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8.

[15] Merton R K.Priorities in Scientific Discovery:A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7,22(6):635-659.

[16] R.K.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下)[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06.

[17] Merton R K.Prioritiesin Scientific Discovery:AChapter in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7,22(6):635-659.

[18] Best J.Prize Proliferation[J].Sociological Forum,2008,23(1):1-27.

[19] 王炎坤,钟书华,张宣平,等.科技奖励的社会运行[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49.

[20] 王炎坤,钟书华,等.科技奖励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96-98.

[21] 乔纳森·科尔,斯蒂芬·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M].赵佳苓,顾昕,黄绍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8.

[22] 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M].顾昕,柯礼文,朱锐,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200.

[23] 杰里·加斯顿.科学的社会运行[M].顾昕,柯礼文,朱锐,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8:206.

[24] 王炎坤,钟书华,张宣平,等.科技奖励的社会运行[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58.

[25] 哈里特·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M].周叶谦,冯世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85.

[26] Merton R K.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J].Science,1968,159,56-63.

[27] 乔纳森·科尔,斯蒂芬·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M].赵佳苓,顾昕,黄绍林,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09.

[28] Strevens M.The Role of the Matthew Effect in Science[J].Studies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2006,37(2):159-170.

[29] 王炎坤,钟书华,张宣平,等.科技奖励的社会运行[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79.

[30] 王炎坤,钟书华,等.科技奖励论[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97.

[31] 王炎坤,钟书华,张宣平,等.科技奖励的社会运行[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76-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