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耕地总量增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耕地总量增减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时间:2022-09-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口号,其主要原因是看到中国耕地总量从1999年的19.45亿亩急剧下降为2008年的18.26亿亩。有些人担忧,随着耕地总量不断减少,中国粮食产销结构越来越脆弱,遭遇粮食危机的概率越来越高。需要仔细分析导致耕地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原因,然后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表3-1 耕地增减变动情况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2年,第8页。

人们提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口号,其主要原因是看到中国耕地总量从1999年的19.45亿亩急剧下降为2008年的18.26亿亩。在10年之内平均每年减少1190万亩,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耕地总量很快就会下降到18亿亩以下。这还了得?

有些人担忧,随着耕地总量不断减少,中国粮食产销结构越来越脆弱,遭遇粮食危机的概率越来越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肖俊彦估计:“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条件十分脆弱,稍有松懈即会引发全局性严重问题。如果耕地下降到18亿亩以下,加上单位产量的下降及干旱等因素,粮食总产很容易下降至50000万吨,则进口8000万—10000万吨粮食是必然之事,意味着占国内产量的15%—20%。”

若要了解耕地的变化趋势,不仅要看总量,更要关注各项细节。需要仔细分析导致耕地数量增加或减少的原因,然后才能找到其中的规律。

导致耕地数量上升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农业结构调整;导致耕地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建设用地、灾害损毁、生态保护退耕、农业结构调整。

表3-1给出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导致耕地数量变化的各项数据。

表3-1 耕地增减变动情况

(单位:万亩)

资料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12年,第8页。

表中的统计指标解释:

土地整理,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农地质量,增加有效农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其内容主要包括用地结构调整,零散地块归并,土地平整,道路、渠道等综合治理,村庄及乡村企业的集中、搬迁和内部改造等。

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等造成破坏的土地和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用生物和工程技术手段,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土地开发,是指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对滩涂、盐碱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地的宜农土地进行整治。

农业结构调整,是指由于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在报告期内对原有种植业、林业、牧业、水产养殖业、副业等所占土地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进行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导致增加耕地是指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将原其他农业用途的土地改为耕地的面积。

建设占用,是指因各类建设占用而减少的耕地面积

灾害损毁,是指因水冲、沙压、山崩、泥石流、沟蚀、地震等自然灾害破坏而减少的耕地面积。

生态退耕,是指因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实际耕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的面积。

年内增加耕地面积,是指本年度因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导致增加耕地面积之和。

年内减少耕地面积,是指本年度因建设占用、灾害损毁、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而减少的耕地面积之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