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撒拉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撒拉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 撒拉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每个民族对祖国都有贡献,只是贡献大小、范围、层次、类型不同罢了。撒拉族虽然人口较少,历史较短,但对祖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宝库中自有其一份厚礼。这10万人若放到整个中国的13亿人当中,不成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撒拉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_中国撒拉族

第六章 撒拉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

每个民族对祖国都有贡献,只是贡献大小、范围、层次、类型不同罢了。撒拉族虽然人口较少(约10万),历史较短,但对祖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宝库中自有其一份厚礼。

古往今来,在历史舞台上,不知演绎过多少荣辱兴衰和生死存亡的故事,一些人多势众的民族,曾几何时气吞山河,逐鹿中原,纵横天下,无数英雄豪杰叱咤风云,威震四方,在刀光剑影中,在战马嘶鸣中,攻城略地,成就了自己的功名和辉煌,彼时彼刻他们是何等的风光和威风!而如今却无影无踪,消失在漫漫历史的尘埃中,如匈奴、乌桓、鲜卑、柔然、契丹等,而今安在?在历史的残卷中,在发黄的故纸堆里。而区区数百人的撒拉尔人却能审时度势,迂回前进,在13世纪世界舞台风云突变,蒙古旋风席卷半个世界,成吉思汗及其后裔铁骑征服中亚的情况下,具有渊博学识和雄才大略的首领嘎勒莽、阿哈莽做出重大历史抉择,毅然决然放弃故乡,实施战略大转移,带领族人穿越茫茫沙漠,走过无尽戈壁,百折不回,终于在中国西北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结合部,黄河之畔找到了他们心目中的乐土。

他们克服人生地疏、语言不通、文化隔膜等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在崇山峻岭中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开拓家园。以特有的智慧和谋略,与四邻各族平等交往,开展商贸交流,互通有无,和睦相处;虽身处异质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但不被淹没,不被同化,大浪淘沙,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绝处逢生,不断发展壮大,由最初的数百人发展到今天的十万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奇迹!这就是撒拉尔的精神,就像合金一样,柔中带刚,刚硬中又有韧性,能够经得起高温与奇寒、酸性与碱性,各种恶劣环境的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这个民族又写下了新的篇章。西部大开发鼓角激荡,现代化建设风起云涌,蕴黄河奔腾之气势,弄时代汹涌之巨澜。扬鞭奋蹄,雄风重振。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企业和私有经济成为地区经济的“半壁江山”,甚至“三分天下有其二”,“三绒”“兴旺”“伊佳”等成为全国知名企业,一批新型企业家正在成长……遍布天南地北的“拉面”经济成为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建设家乡的同时,向高寒缺氧、令人望而却步的青藏高原挑战,在生命禁区修筑一条条“通天”公路,开通成都—西宁—格尔木—拉萨的交通运输线,促进高原与内地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对西部大开发特别是西北的开发作出了特殊贡献。

撒拉族既不是单纯的农耕民族,也不是游牧民族,撒拉族经济是农牧兼营、亦农亦商亦工的“复合型经济”,这种经济结构在西北这样一个自然生态环境恶劣、经济文化类型复杂的区域起着重要的沟通和联系作用。青藏高原藏族单一的畜牧业经济和黄土高原以汉族为主的单一的农耕经济是两大经济类型,这两大经济类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而互补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在具有经商传统和开拓冒险精神的撒拉族肩上。过去撒拉族商人上高山,下帐房,不辞劳苦,把内地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带到牧区,而把牧区的畜产品又带回内地,充当了“互补”的使者,促进了内地与青藏高原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撒拉族的这一优势得到更好的发挥,过去不起眼的皮毛贩运加工以及建筑建材、餐饮服务等各行业中涌现出一个个百万、千万、亿万富翁,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其中许多人通过商业资本投资或扩大规模,以商促工,办起了现代工业、商业或加工服务企业。复合型经济结构的优势还使撒拉族实现了跨区域、跨产业经营,在家乡循化以外的广阔天地里获得资源、市场、原料、人才、技术、资金,企业的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最大限度地弥合了城乡之间和产业之间的鸿沟,从而使其经济形成了两个特点:一是外向性,即撒拉族经营者走南闯北,异地办厂,实现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大流通和大整合;二是弥补机制,即经济结构多元化带来的必然结果——农业损了商业补,商业损了工业补,主业损了副业补,副业损了有退路——东方不亮西方亮,相对于同在西部的其他民族单一的产业结构,有着明显的优势。

由于撒拉族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所处地理位置与众不同,使其文化DNA非常独特,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既传承了伊斯兰文化的两世兼顾、终极关怀理念,又弘扬了突厥文化的开拓进取精神,吸收了蒙古族文化的豪放大气风格、藏族文化的睿智豁达风度、汉族文化的厚德载物风范,所以,具有兼容并蓄,固本创新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10万人若放到整个中国的13亿人当中,不成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就是在这10万人的民族中,人才辈出,有全国著名诗人,有在全国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学者和国家最高学术机构科研项目评审专家,还有一些医学专家、金融专家、地质专家、计算机和信息行业专家、经贸专家、法学专家、路桥和建筑工程师,也有一些影响较大的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更有许多能工巧匠。而撒拉族更多的人才则隐匿于民间,民间是智慧的源泉,藏龙卧虎,这些“龙”和“虎”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关键时刻才施展出“绝活”,一鸣惊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