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革新开放中探索前进的越南社会主义

在革新开放中探索前进的越南社会主义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越南在军事斗争取得胜利之后,社会经济生活却陷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困境,越南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路越窄。(一)革新开放前的越南社会主义曲折历程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建立后,其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几乎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及中国经验。

一、在革新开放中探索前进的越南社会主义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山水相连,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国土面积近33万平方千米,人口8400多万。越南地形狭长,南北长1600千米,东西最窄处为50千米。1975年越南南方解放,实现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越南在军事斗争取得胜利之后,社会经济生活却陷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困境,越南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路越窄。1986年12月召开的越南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了当代越南发展的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从而标志着越南进入了全面革新开放的新时期。

(一)革新开放前的越南社会主义曲折历程

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建立后,其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几乎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及中国经验。1954年越南抗法战争胜利后,越南共产党就在刚解放的北方实行土地改革,1955-1957年完成了土地改革和恢复经济两大任务;从1958开始,推行农业集体运动,到1960年年底,越南北部基本上完成了农业初级合作化的任务;1976年7月,越南南北统一;1977年南方开始试办高级农业合作社;1985年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

由于越南在社会主义改造及经济建设中照搬苏联模式,急躁冒进,脱离国情,大搞生产关系的变革,力图在短时间内使越南“快、猛、稳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果欲速则不达,不仅没有实现设想的社会发展目标,反而大大破坏了原有的生产力,加之对外政策的失误,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越南的经济、社会均陷入了严重危机之中。城市工商企业缺乏活力,效益低下。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设备使用率只有40%~59%。农业自1975年后粮食连年减产,人均粮食由1976年的274千克下降到1980年的267.5千克。因此,国内粮食日益紧缺,每年要从中国、苏联进口大量粮食,人民生活日益艰难,自1978年起约有200万人冒着生命危险漂洋过海到别国谋生。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1979年越共四届六中全会被迫采取“放宽政策”的措施,通过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规定:提高谷物收购价格,放慢集体化步伐,逐步推行最终产品承包制,鼓励集体和个人耕种合作社中种不完的土地;强调按劳取酬,鼓励集体和个人饲养猪、牛、鸡等促进畜牧业的发展,并允许农民将某些产品运往城市出售。在工业方面规定:全面实行计件工资制,扩大工厂、企业和地方对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加强经济管理工作,逐步克服官僚包办的管理体制;允许开办私人企业,雇用20个工人以下的自筹原料的小型企业,可以自行生产和出售产品。

越南经济政策放宽后,稻谷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工业生产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新政仅实施了五年。1981年,由于有关分配、价格、流通等方面的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市场混乱的情况,并日趋严重。1983年,越南在经济上又采取了“收缩政策”,国家加强了对生产、分配、商品流通的控制。合作社擅自提高承包额,农民完不成承包任务的现象日益增多。

越南共产党内部对放宽政策和收缩政策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但严重恶化的越南经济形势迫使其必须采取继续改革的措施。1985年6月,越共五届八中全会作出了关于价格、工资、货币实行同步改革的决议,以此作为废除“官僚集中包给制”的突破口。由于此次改革仅涉及价格调整,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形成商品严重短缺的经济体制等深层次问题,所以导致经济形势更加严峻,物价飞涨,货币严重贬值,1986年通货膨胀率高达774.7%,几百万人失业。1986年12月,越共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召开了六大,本着正视现实、正确评价现实、阐明现实的精神,反思了以往的缺点和错误,大会的政治报告承认越南的经济恶化是由于党和政府对形势估计不足和对已确定的目标理解上存在的错误造成的;同时明确了革新是越南的唯一出路,决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全面推进革新事业。自此,越南开始了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时期。

(二)越南社会主义革新开放的实践

1. 越南革新开放的历程

越南的革新开放政策,是在认识本国国情、纠正过急过“左”错误的基础上确立的。越南20多年走过的革新开放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革新启动阶段(1986-1991)

1986年,越共六大总结了五大以来的成绩、经验和教训,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工作重点,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标志着越南全面启动革新开放。越共六大同时确立了“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由国家管理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的改革发展总路线。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推动粮食产品、日用品和出口产品三大产品生产展开,核心任务是解决人民生活困难和经济混乱等问题。这一阶段,越南党和政府相继颁发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决定和法规,如《关于扩大国营企业自主经营的决定》、《外国投资法》、《区分国家银行和商业银行职能的决定》、《正式确认农民家庭拥有全面自主经营和长期使用耕地权利的决定》等。虽然这些决议、决定和法规的实施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但为越南后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为越南实行市场经济探索了道路。

(2)经济起飞阶段(1991-2000)

1991年6月,越共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经济改革方面,越共七大明确提出:“为发挥多种经济成分的巨大潜在能量,必须废除官僚统包制度,转向由国家以法律、计划、政策和其他工具进行管理的市场机制。”在农业领域,1993年7月越南国会通过立法,在土地归全民所有制的前提下,土地交给农民长期使用,期限可以长至15-50年。在工业领域,把国营企业实行严格指令性计划的产销制度,改为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制度,把国营企业推向市场,按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同时,大力发展私营企业,其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商业领域,取消了地方政府对商品流通所设的各种检查站,把国家统一定价改为市场调价,到1993年,除电力、邮电、港口运输、汽油、化肥、水泥等实行国家统一定价外,其他商品价格全部放开,由市场调节。在金融领域,允许国有、股份和合营等多种形式的银行并存,建立多元的金融体系,形成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工商、农业、投资与外贸专业银行为支柱的银行系统,实行国家管理下的较为灵活的汇率政策。1995年7月27日越南正式加入东盟,为越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一时期越南革新开放主要围绕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展开。这一阶段,越南的全面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是越南经济起飞阶段。

(3)高速发展阶段(2001-2007)

2001年,越共召开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概念,成为越南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这也是其革新开放事业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化的必然结果。越共九大提出越南21世纪的经济发展路线是:促进工业化、现代化,建立独立自主的经济,使越南成为一个工业国,优先发展生产力,同时按照社会主义定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落实上述发展目标,越共九大进一步明确指出,越南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总体思路是高速和稳定增长,使经济增长与实现社会进步、公平和环境保护并行。在对外开放方面,2006年越南出台并实施了《投资法》和《企业法》,并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当年吸收外资合同金额达到102亿美元,外资企业总产值达到294亿美元。经过调整,越南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1-2007年,越南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达到7.7%,为东盟各国之首,仅次于中国位居全球第二。2006年6月,越共召开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提出了越南2006-2010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申了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努力实现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为7.5%~8%,争取超过8%,尽早使国家摆脱欠发达状况。

2. 革新开放的基本举措和成效

越南社会主义的全面革新主要涉及思维革新、农业革新、工业革新、投资革新、金融革新、价格革新、分配保障制度革新、外交革新等方面。

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

1986年越共六大报告提出:我们正在管理有过渡时期特点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生产。1989年越共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由国家管理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市场机制。“社会主义定向”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说经济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是为了发展、壮大而不是削弱社会主义经济。二是说越南目前尚未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因此还不能完全消除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来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原则。1991年越共七大明确提出:彻底废除官僚集中统包制,形成由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1996年越共八大进一步明确肯定:由国家管理的、按市场机制运作的、多种成分的商品经济已初步形成。从而基本确立了越南经济改革的目标模式。为使市场机制有活力、有效益,越南不断完善经济环境,保障经营者的自主权,鼓励合法健康的竞争,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关系的水电、汽油等价格由国家根据市场情况定价。国营经济成分、集体经济成分、个体经济成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等五种经济成分必须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在法律面前平等竞争。革新之后,由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非国营经济的发展,使工业、农业,尤其是商业、服务业发展迅猛,使经济结构比重发生变化,国民经济显得生机勃勃和有活力。

第二,农业革新。

越南革新开放是从农业入手的,因此农业革新是越南革新开放的突破口。1988年4月越共中央政治局作出著名的《关于农业经济管理的革新》第10号决议,彻底调整了农业政策,明确家庭农户为农村基本经济单位,长期稳定承包土地,期限为10~15年,承包额5年不变,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93年7月越南国会通过《土地法》,进一步明确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规定种植一年生作物的耕地使用期为20年,种植多年生作物的耕地使用期为50年。当使用期满后,农户还可以继续承包使用。同年越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改革农产品的流通分配和价格政策,农户剩余农产品可以在自由市场上出售。此外,国家还对农业实行改革性倾斜,削减土地税,增加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价格补贴制,大力发展创汇农业。经过艰苦的努力,农业革新在第二年就取得了显著成绩。1989年越南粮食产量首次突破2000万吨,不仅一举摘掉了缺粮国的帽子,实现粮食自给,而且出口大米150万吨。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南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农业产值平均增长4.6%,粮食的增长速度为5.5%以上,已高于人口增长速度,1997年人均占有粮食超过400千克,大米出口逐年增加,1997年达386万吨,成为仅次于泰国的世界第二大大米出口国。

第三,工业革新。

工业革新是越南全面革新事业中最核心,也是最艰难的工作。1986年越共六大指出:国营和集体经济单位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单位,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财政自主权。1987年越南政府颁布第217号决议对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作了具体规定。1989年越共六届六中全会规定,废除官僚集中统包制,转为国家以法律、计划、政策和经济杠杆进行管理的市场机制,把企业逐步推入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此后还先后颁布了《国有企业破产法》(1993年)、《国有企业法》(1994年)等规范企业经营的法律、法规,对国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了全面改革。但在转轨阶段,长期依赖国家的企业很难一下适应市场,只有30%左右的企业盈利。1998年越共八届四中全会规定:对资本在10亿越南盾以下的小企业,若长期亏损,可以实行兼并、出租、承包、出卖和破产。越南学者将国有企业改革的内涵和步骤概括为三个阶段:一是市场化;二是公司化;三是股份化。越南对国营企业的重新组合,主要是建立国家总公司和股份制公司。1994年越南政府做出组建企业集团的决定,规定每个集团至少包括七家大公司,实行自主经营,将国家的行政管理与经营管理职能分离开来。越南组建的总公司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国家管理,第二类是部长管理,第三类是由部或省决定的独立营业的总公司。越南在保持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发展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促进多种经济成分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经过10多年的工业革新,新的经济管理机制已初步形成,工业增长速度快,1986-1997年的12年间平均增长率为13.7%,主要的工业产品数量提高较大,还出现了一些高技术、新产品的工业区。

第四,积极扩大开放,引进外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越南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实行“一边倒”的外交路线,除与苏联东欧等“经互会”成员国有易货贸易外,基本上处于闭关锁国状态。1986年越共六大将革新开放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战略正式提出,调整了对外关系战略,从此走上了对外开放的道路。1988年越南颁布《外国在越南投资法》,明确规定了外国在越南投资的条件和范围,以优惠的政策大力吸引外资。据统计,从1988-1998年,有64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家企业在越南投资,投资额约321亿美元。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香港是越南的最大投资者,占被批准总额的约70%。与此同时,越南还积极改善与各国的关系,尤其是重点改善与中国、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等几个大国和东盟国家的关系,实行多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越南现已与169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130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1995年7月27日,越南正式加入东盟,成为东盟第7个成员国。经过长达12年的谈判,越南终于在2007年1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该组织第150个成员。

第五,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在推进经济改革的同时,越南也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改革。首先,是实行党内民主,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强化中央委员会对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监督。越南规定,70岁以上中央领导都要退休,60岁以上不得第一次当选中央委员。越共还在十大前将《政治体制改革报告》交付全民讨论。在各类重要选举前,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所有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地址、电话等都向社会公开,便于党员干部和群众直接实施监督。省委书记及所有省级干部均需10%差额比例,在全省干部大会上进行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从1992年起,越南国会代表由间接选举改为直接选举,从而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参政意识。国会选举程序严谨,候选人提名需经过所在单位、居住社区和祖国阵线的3轮无记名投票,候选人的简历和财产等均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候选人需与选民直接对话,接受选民质询,并陈述行动计划,最后再通过最高超过30%的差额直选。为了遏制猖獗的腐败现象,越南在制度建设和具体举措上都不遗余力。据报道,2000-2004年的5年内越南全国各省和中央直辖市先后查处干部贪污案件8800多起,涉案官员有包括几名在职的正副部长在内的1.2万多人。

(三)越南革新开放的理论成果

越共在革新开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认识,这是越共中央长期坚持理论探索的结果。

第一,关于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

越共认为,越南仍将坚持社会主义的目标,但目前尚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初级阶段。由于越南是从小生产起步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直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过渡时期必定是长期而充满困难的。初级阶段是整个过渡时期的小过渡,其主要任务是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为大规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其间要会使用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使用资本主义经济,以建设社会主义,越共认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是走向社会主义过程中适合本国条件的过渡形式。

第二,关于经济体制的发展模式问题。

越南已从过去高度集中、绝对计划化及平均主义、包给制经济的管理模式转变为社会主义定向的、有国家管理的、按市场机制运行的、宏观计划调节的并通过国家法律监督的新管理模式,即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管理和调控,是正确、稳固发展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先决条件。发展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推动社会主义的物质和技术建设;利用市场机制,运用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形式和管理方式,刺激生产发展,推动国家工业化、现代化。

第三,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和政策问题。

越共认为:(1)要发展多成分的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并非与社会主义相对立,而是人类文明的成就;商品生产是客观存在的,是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即使是社会主义已经建成,也需要发展商品生产。(2)市场既是计划的根据,也是计划的对象。计划带有定向性,主要起决定方向的作用,在宏观方面特别重要,而市场具有直接引导经济单位选择活动领域和组织生产经营的功能。(3)逐步取消包给制,为确保国家利益,只在一些特定部门和领域维持国家的垄断经营。要确立国有企业的自主权,国家管理与实行企业自主权相结合,国家通过法律、法规和其他工具实行有效管理。同时要区分国家资产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并确定生产资料所有者和使用者在经济领域的权力。(4)由市场机制决定商品价格、汇率和利率,国家主要是利用经济办法引导市场的供求关系。(5)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实行统一管理。国家赋予农民长期土地使用权,允许土地使用权的继承和转让。(6)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商品在全国自由流通,同时扩大对外经济联系,主动融入国际经济。

第四,关于所有制结构问题。

越共主张实行多种经济所有制,认为目前越南存在五种经济成分,即:国有经济、合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个体和小业主经济以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并与合作经济一起,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一部分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限制垄断经营。合作社主要从事劳务生产,起互助和引导作用。发展多样性的合作经济形式,它们可以是或者不是法人实体。个体经济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既可自愿合作,也可作为国营企业和合作社的“卫星”企业。私人资本经济是国民经济组成的一个部分,它能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允许在法律不予禁止的部门和领域不受限制地加以发展,并像其他经济成分一样受到投资的鼓励;可以经营进出口业务和向国外投资,可以与国家经济实行联营,为其自身发展制造声势和积蓄力量。

第五,关于分配方式问题。

越南主张现阶段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并存,即以按劳动结果和经济效益分配为主,并结合劳动者对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和知识的贡献进行分配。国家资源和财政的分配与使用要体现公平和效益原则。要承认各种形式雇佣劳动的长期存在,但强调不能使之变成统治关系,以致社会分化成为对立的两极。要合理地分配和再分配各种收入,保护劳动者的利益,鼓励合法致富,同时积极进行扶贫工作,避免各地区发展水平和各阶层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过大,逐步实现公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