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我们该如何应对?全球文化的表现形态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我们该如何应对?全球文化的表现形态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文化有信息文化——数字地球、网络文化和中国先进文化等具体表现形式。人们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到地球上的任何一地、任何一处的任何信息。数字地球应在因特网上运行,由于数据量大,因而这个网应该是宽带、高速图形图像网。我相信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一种能嵌入巨量的地理信息,对我们星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描述方式。

当今时代正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化。信息时代体现了未来世界的整体化、一体化趋势,揭示了自然技术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文化理念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互生共存性,表达了人类社会塑造自我、改造自然、发展社会的积极主动性和能动创造性。它客观上要求未来文化形态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普遍性、协同性。信息时代要求我们建构全球文化。全球文化是21世纪的人类的新型文化形态。全球文化有信息文化——数字地球、网络文化和中国先进文化等具体表现形式。

()数字地球

地球是目前已知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星球。为了把我们的居住家园和精神家园建设得更有“人性”,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这一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有限资源,人类有责任解决因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所酿成的一系列“苦果”。如人口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酸雨、全球变暖等问题,都有待于人类的共同努力,有待于人们在更高层次上研究地球——我们的家。为了解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如荒漠化、全球变暖等问题的现况和演变趋向如何2厄尔尼诺现象、阿尼娜现象何时再来2大江大河流域上、中游发大水,中、下游如何分洪2如何实现土地、森林、矿藏、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大尺度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系统监控、自然灾害监测与评估、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与分析、农作物估产、森林防护、防护林工程、城市建设或改造、管理与决策分析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开始运用综合性手段,将测绘遥感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将地表和地球上自然及人为要素数字化,形成一个数字化的地球,即“数字地球”。

人们设想,把有关地球海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照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人们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到地球上的任何一地、任何一处的任何信息。数字地球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它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国家的进而是国际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要实现地球的多分辨率、三维数据集,需要整合现有的数字化地理空间数据,发展新一代高分辨率遥感数字地图,还要按地理坐标集成与地球有关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信息和数据。二是宽带、高速图形图像网络。数字地球应在因特网上运行,由于数据量大,因而这个网应该是宽带、高速图形图像网。三是虚拟现实的模拟分析。随着信息传递的数字化、网络化,用户可以在办公室的终端或会议室的大投影屏幕上,按照地理坐标进行检索,身临其境地置身于千里之遥的实地——电子沙盘之中,查看地形地貌的变化,河流水系的险情,还可以进行城市规划、退耕还林等模拟分析。

数字地球是在现有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它从系统论、一体化、信息化等更高的层次来组合和应用已有的和正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关理论、技术、数据(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互操作技术、海量数据存储和压缩、网络技术、空间数据图书馆、空间数据仓库、虚拟现实、知识智能、各类应用理论、图形浏览器、WEBGIS)和能力(包括人员、硬件、软件),从而更有效、更经济、更广泛、更深入地为社会、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数字地球将我们居住家园——地球,描绘成为一副相互联系之网,从而形成一种“网络文化”。在数字地球普遍联系之网中,世界上种种存在的因素,相互影响;最佳生存环境,相互支持;人类高科技手段与健全生活方式,相互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

:

数字地球:认识二十一世纪我们这颗星球[6]

[美]阿尔·戈尔

技术创新的新浪潮正使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获得、存储、处理和显示有关我们星球的各种环境和文化现象的信息。大量的信息构成了“地球坐标”,它涉及地球表面每一个特定的地方。利用卫星对地面遥感形成“地球空间”(轨道)信息流,可将其中未经加工但有用的数据转变成为可供使用的信息。

今天,我们经常发现我们能够得到比我们所能利用的更多的信息。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全球的环境。陆地资源卫星每两星期对地表进行一次完整的成像,而且它已持续收集了20多年。尽管对这类信息有着巨大的需求,但大多数图像还不能被人们使用,它们只能被存储在电子数据库中。我们过去曾有过这样的农业政策,当世界上一些地方成千上万的人面临饥饿死亡的时候,在美国中西部的地窖里却存储着大量正在霉变的粮食。我们现在一方面表现出对知识的那种贪得无厌的饥饿;另一方面是大量的数据目前仍然根本未被使用过。挑战之一是用什么方法把信息显示出来。有人曾经问是否试用计算机术语来描述人脑。人脑的比特率虽比计算机低,但却具有极高的分辨率。例如,研究表明由于人脑比特率低,因此,很难在短期内记住多于七条的数据。但是,如果这些信息排列组合在一个相互可以被识别的模型内,如人的脸或银河星系,人脑则能够同时吸收成千上万条信息。

我相信我们需要一个数字地球,一种能嵌入巨量的地理信息,对我们星球所做的多分辨率、三维的描述方式。例如,设想一位女孩去本地的博物馆参观数字地球展览。在戴上显示头盔后,她看见地球从太空中出现,使用数据手套放大电子图像;随着分辨率的不断提高,她看见了大陆,然后是乡村、城市,最后是私人住房、树木和其他天然和人造的景观。当然,地形仅仅是她能与之相互作用的多种数据之一。利用声音识别系统,她能够获得关于陆地覆盖、植物和动物的物种分布、实时天气、道路、政治边界以及人口的信息。她也能使她和世界上其他学生收集的作为“全球环境计划”的一部分的信息具体化。这些信息能被有机地融入数字地图或者地形数据。通过使用数据手套单击一个连接按钮,她能够获得她所看见的许多事物的更多信息。例如,为全家去黄石国家公园度假作准备,她计划徒步去看天然喷泉,她刚刚阅读到关于野牛和落基山羊的知识。事实上,在她离开故乡的博物馆之前她就能够进行虚拟旅行。她能不受限制穿越空间和时间。在对巴黎卢浮宫作虚拟场景旅游之后,通过对时间的反推,她学习法国的历史,细读被数字地球表面覆盖的数字化地图、新闻短片、口述历史、报纸等主要的原始资料。她向自己的电子邮件信箱发送一些有用的信息,以便今后学习。时间序列,从这里延伸到遥远的过去,这里的时间概念既能以天、年、世纪表征,甚至可以是地质学意义上的年代概念,因为那些年代有助于她对恐龙的了解。

虽然,作为数字地球的一些数据是公共信息,但数字地球也可以成为公司销售大量商用图像和提供有偿信息服务的数字化市场。它也可以变为一个“没有围墙的实验室”,科学家可以在这里通过研究寻求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创建数字地球需要技术,虽然这些情节似乎有些像科幻小说,但大多数建造数字化地球需要的技术和能力已经或正在开发。当然,构建数字地球的能力将随时间不断地进化。我们将有能力在2005年对2010年的数字化地球进行一次初始的比较。为此,下面一些技术是需要的,如计算科学、大规模存储、卫星图像、宽带网络、互操作性、超数据等。当然,需要更进一步的技术进步来充分认识数字地球的潜力,尤其是在如自动解译图像、对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的整合和能够从网上找到和传递有关地球上某一点的信息等方面。

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的应用有时会仅仅因我们的想象力而受限。通过目前使用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据传感器,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数字地球的应用:

打击罪犯:在加利福尼亚萨利纳斯,警方通过使用GIS跟踪犯罪模式和团伙活动来减少青少年持枪暴力犯罪。通过收集关于犯罪活动发生的频率和分布的信息,使警方能够迅速重新部署警力。

保护生态多样性:加利福尼亚地区预测人口到2010年将由1990年的220万增加至260万。这个地区被联邦或州政府立为遭受危害、威胁或珍稀而亟待保护的植物和动物超过200种。通过收集关于地形、土壤类型、年度的降雨量、植物、土地使用等信息,科学家模拟了不同的地区增长计划对生态多样性将产生何种影响。

预报气候变化:在模拟气候变化方面最显著的未知因素之一是全球森林的递减率,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研究者与巴西的同事一起工作,通过卫星图像分析,能够监控亚马逊河流域的地形变化,以此确定该流域森林递减率。这项技术现在正在被世界上其他森林地区采用。

增加农业的生产力:农民已经开始利用卫星图像和全球定位系统及时预防病虫害,并且把杀虫剂、化肥和水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这被称为精耕细作。

我们有空前的机会把有关我们社会和星球的巨量原始数据转变成有用的信息。这种数据将不仅包括高分辨率的地球卫星图像,还包括数字地图,以及经济、社会和人口统计方面的信息。如果成功,它将在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土地使用规划、农业以及危机管理等领域产生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数字地球计划能使我们对人为或自然灾害及时作出反应,或者能使我们联合起来面对长期的环境挑战。

我相信数字地球的开发,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由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同参与的“试验田”。这块“试验田”将着重解决诸如教育、环境以及与互操作性相关的技术问题,协作能力的联合以及解决一些政策问题如隐私权等。当“试验田”获得成功并推广时,则可在更广的范围内通过接入高速网络与数字地球相互作用。

在第一阶段,应该把重点放在整合我们已有的、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我们同样应该把引导儿童的博物馆和科学博物馆连接到高速网络上如新一代的因特网,这样我们的孩子就能够探索我们的星球。应该鼓励大学研究人员与地方学校和博物馆合作,通过汇集地方的地理坐标信息,来充实数字地球计划。其次,我们应该努力去开发一张一米分辨率的数字世界地图。最终,我们应该使有关我们星球与我们历史的大量信息集聚到我们的手指尖。

()网络文化

网络是令今天的人们心醉、心动的高频率使用的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领域,“网络”一词有着不同的内容。仅就人们之间信息沟通的形式而言,网络则主要是指将人们各种实践、生活、交流、交往活动连接起来的方式。

法国学者西蒙·诺拉在《社会的信息化》一书中写道:“计算机同远程通讯技术的结合,我们称为‘远程数据处理’,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计算机网络“并不只是增添上去的网络,而是另一种性质的网络,它能使原来的网络传送图像、声音和储存数据;它将改变我们的文化模式”。这种由“远程数据处理”引发的新的“文化模式”有什么特点呢?西蒙·诺拉在该书中描述道:

——在社会结构上,它可以使权力分散,简化权力结构,为基层和穷乡僻壤提供信息,同时要防止“整个计算机工业支配其他企业和公民”。

——在经济上,它将加强中小型企业对大型企业的竞争能力,将促使文化娱乐场所的集体消费增长,将先加剧失业的危险,而后可能增加就业

——在对外关系上,它将使外国大公司(IBM)“侵入国家权力的一个传统领域:通讯领域”[7]

信息网络体系一般由“3C”——Computer(计算机、计算机网)Communication(信息资源)Consumer(信息利用者)组成。一般而言,信息网络的要素有五个:信息资源——各种数字化的信息及其媒介——通信媒介、广播媒介、制品媒介等;信息设施——获取─→加工─→传输─→利用信息的技术和设备;信息系统及其应用软件;信息网络——信息网络运行的标准、协议、规程以及传输的编码等;信息主体——信息的生产者、开发者、提高者、利用者。

网络文化是人类在20世纪新形成的文化形态,也是21世纪人类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所谓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由数字化计算机网络连接“编织”起来的文化。它实现了全球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由此亦引起了人们对存在价值、生存方式、社会约束等问题的关注。

网络文化主要有这样一些具体的形式:

一是电子图书、电子图书馆。有人预言,传统的纸质图书将会被电子碟书所代替,文人的书房亦将被装进电脑里而从此消失。在电子网络时代,电子碟书可以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动感视听一体的世界。它便于携带、交换、传媒,反复使用不磨损,其保存时间长达60100年。还有一种与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纸质报纸一样软、薄的“电子报纸”,内容可以随时变换。电子图书馆变固定的、特定的书库为流动的、变动的、共享的知识殿堂,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梦想。

二是电脑、电视、电话三位一体。传统的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电脑网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因特网的发展将传送模拟信号和传送数字信号融合为一体,融合电话、电视、电脑网络终端的“大终端”亦由此出现。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一些报纸已经干脆推出了网络“电子版”。一些率先使用电脑写作的作家,直接通过网络用传真卡将作品输入到约稿的杂志社的电脑里。今后的电视会像今天的石英钟一样薄,可以挂在墙上;你可以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与你通话的人的形象。可视电话使远隔重洋的亲人近在咫尺。网友聊天,漫游全球,观看世界各地的文化演出或最新电影,都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地球村”真的就这样形象、实时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网络文化正大踏步地朝我们走来。那么,网络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呢?

第一,网络文化是一种主体性文化。与传统的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体现了人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在网络上进行文化活动,是一种“双向交流”式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主体(交流者)与文化客体(与特定文化主体相联系的文化载体)之间,不是一种固定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譬如,一个读书(纸质的)的人不可能改变已经印制好了的书,读书人(文化主体)(纸质的)(文化客体)的过程是单向决定的即文化客体影响文化主体。在网络文化环境中则完全是另一种景象。在这里,文化主体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电子碟书或其他内容的选择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化主体可以改变文化客体,可以将自己的观念、爱好、希冀等主观愿望表现表达出来,从而改变文化客体的原先预设,使得特定的文化客体打上特定的文化主体意识的主观烙印而呈现出迥异的风貌。在这里,文化主体是文化活动的选择者,是文化客体的修正者,是文化观念的表达者,是文化过程的控制者,是文化交流的发动者,亦是文化作品的创造者。网络文化是迄今为止最能普遍地体现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文化形态。

第二,网络文化是一种个体文化。与体现人们的主体性相关,网络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的“个体性”,一是说每个网民都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发起者和参与者,网络为网民表达个人的主观愿望提供了自由的空间;二是指不同的文化主体各有自己的“文化时空”,与其交流的文化客体既有原先设定的客观内容,又将随着独具个性的文化主体的不同而改变;三是说文化主体对于巨量的文化信息的鉴别、选择和利用能力,即文化创造力、文化判断力和文化选择力、文化利用力,将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能力。而种种对于信息资源的敏锐观察、正确选择、科学利用以及创新变革能力,又都具有个体的特殊性。文化个体的差异性与文化主体的主体性是密切相关的。人们之间知识、智力以及财富、名望等方面的差异,已经不再表现在对于信息资源拥有的差别上,而主要体现在对于文化资源的“主体性”方面。如果说过去是“普遍性”支配“个体性”的话,那么现在则是“个体性”影响“普遍性”的时代。

第三,网络文化是一种平等文化。网络将文化活动的创造发动的主动权交给了“网民”个人,体现了一种平等的价值观。首先,在以往的文化交流活动之中,个人的身份、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判断一句话的价值不是依据这句话本身,而是根据说这句话的人是什么人。“金口”说的每句话都是“玉言”,而凡夫俗子则“人微言轻”。在网络世界里则是另一番天地。电脑空间为每一个网民之间的平等对话设置了“黑箱”。因为在网络世界里,谁也不清楚对方的真实身份。网友的名字仅仅是一个信号的符号,它代表的是何方人士,对方是无法弄清的。这样,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就显得无关紧要了。人们只注重信息交流的内容,而不关注对方的身份。这样的文化空间为形成平等的价值观创造了环境。其次,网络文化的平等性还表现在网民对于网络信息的平等获取上。除了特殊行业、特殊领域之外,网上信息对于所有网民都是一视同仁的。再次,人人都能当作家。在当今时代,会写小说的计算机可以使人们的作家梦成真,网络世界亦为“作家”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最后,作为一种平等文化,网络文化还表现在远程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提供的平等机会、平等教育条件上。网上考试,网上录取,网上学习,网上写论文,网上拿毕业证,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山区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享受同一堂课的“知识甘露”,北京的大学生与伦敦的名教授现场讨论问题,早已是家常便饭了。

第四,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文化。人们称计算机网络空间为电脑空间、网络空间。今天的因特网已不属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组织,它无国界,无民族界限,无“政府”,是全球性信息资源共享的虚拟大世界。因此,网络文化是一种超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多元性世界广域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空间里,彼此交往、交流的人们淡化了空间距离形成的地域群体观念,忘却了特定地域的不同身份,从而形成了超越身份和地域差异的“网络社区”、“虚拟空间”,创造出了跨越时空、超越身份的“虚拟社区文化”。几个志同道合或趣味相投的网民可以组成一个“网上虚拟社会”。在电脑网络世界里,人们还可以充分舒展自己的想象翅膀,在模拟的虚幻天地里,自由翱翔。虚拟现实是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强大功能。信息技术能够使人们头脑中的朦胧想法变得清晰起来,使人们的梦中幻景成为真实的存在,鲜明逼真的多媒体界面,使梦想成真;利用各种支持软件,可以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人们的发明创造首先完成于电脑世界之中。这种虚拟现实的创造功能,能够预先设计最优化方案,构想最佳选择,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科学实验活动,节约了设计时间和资源消耗,增强了实际操作的成功率,提高了效益。

第五,网络文化是一种透明性文化。“比特时代”的网络世界、“赛博空间”,是开放的、透明的信息空间。“由于电视对每个事件、政治活动的无限接近,权力的秘密性及政治场面的神秘性完全暴露出来。社会人物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不再有美丽的假想光环,也不再是戏中的一幕。”[8]开放的信息空间使得少数对信息占有和封锁的“信息特权”人物“平民化”,从而使社会对于信息占有的权利分散化。透明的信息空间,亦使得社会形成自主、自治的信息主体——信息的获取者、利用者和享受者,产生拥有自我主体性的社会成员。这样的信息交往、交流形式,是对过去承担信息“上传下达”任务的中间环节的否定,社会组织因之亦呈现出“上通下顺”、“上下协调”的运行态势,使得社会的权力结构分散,从而增强社会的信任度和聚合力。

()中国先进文化

一般而言,数字地球、网络文化更多地具有技术属性和“中性”色彩,更多体现的是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的共同特性。网络文化、数字地球是当今时代最具人类共性色彩的文化形态,因此说数字地球和网络文化是人类共同文化的初级形态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为什么说中国先进文化同样是具有人类色彩的全球文化呢?这是因为:

第一,对全球问题的研究使得中国先进文化具有了全球性质。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走向“世界史”转折时期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性、人类性,它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初级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形态的中国先进文化,理所当然地拥有人类文化初级形态的资格。不仅如此,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国先进文化还具有全球性色彩和世界性意义。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球化运动和过程。在实质上,全球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有诸如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交往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等具体表现形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已经达到了全球一体化即“地球村”层次的时候,人们对人类整体的认识也已上升到了总体性、人类性高度。全球化风起云涌,高潮跌宕,使得中国先进文化研究拥有了更加明晰和自觉的全球视野和人类取向,能够站在人类总体的高度,审视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和相互关系。生态危机、环境污染、人口爆炸和贫困、战争阴影、毒品泛滥、黄色腐蚀、种族冲突、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语言霸权、信息安全、网络空间的战略争夺、和平与发展、人的生存与发展、高科技战争、政治多极化等问题,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界限,具有真正的全球性和人类性,必须依赖于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防范和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就其问题域而言,说到底是人与世界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之关系问题;就其实质而言,是人、人类价值的实现方式和手段问题;就其反映的相互关系来看,具有全球合作、相互依存与全球困境、相互制约等特点;就其揭示的文化理念而论,要求人们建构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关系,为提升人类的生存价值,建造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面对当代全球性问题的时代特点,中国先进文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它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世界性,又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它更加突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表达了和平共处、互利互助、相互协商、求同存异的文化理念。它立足于当代人类大实践和大科学,以研究新型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为己任。这样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现实基础。这样,便突出了中国先进文化的世界意识、人类意识和人类价值,肯定了它的实践价值和全球性规范功能。中国先进文化是解决当前全球性问题、建立人与世界健康和谐协调发展关系的世界文化和实践文化。

第二,全球伦理的形成使得中国先进文化拥有了人学色彩。伴随全球化运动和过程出现的全球问题,促使人们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差异,达成共识,协调行动,共同努力,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着的生存和发展的前途命运问题。例如,承认自然资源的生存价值和人类意义,给自然以终极关怀,保持生物多样性;承认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对实现自我价值的先在意义,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认识人类解放与自我解放的统一性,给自我、他人、人类以终极关怀。全球伦理的形成是完全可能的。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个历史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提升人的生存价值、不断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动态过程。今天,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世界等新观念所倡导的健康、文明、高雅、科学、公正的生活理念,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文明的行为模式;小小寰球,网络空间,促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交流增多,增强了人们的交往意识和伦理观的自觉性;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和人类文化的普遍性共生并进,各民族人民不断提升着的人类情结、全球使命感,亦使得全球伦理不断成为现实。由此可知,全球化是人的本质提升到了“人类”层次的外在表现。以人类的视野来反观人们生存的处境,以世界为参照系来认识人们的思想意境,我们能够清楚地懂得和谐协调、共存互利、和平共处对于自我和他人、自然和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更加自觉地保持“多样性”。这样的价值环境和伦理境界,为中国先进文化人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深厚的背景资料。在全球化历史阶段,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先进文化的普遍意义,关注人类的生活世界、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安顿人的精神家园,关照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坚持以人类主体为出发点,以人的本质为重,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本,以提升人和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存在价值为本,以实现人和人类的社会本质为本,鲜明地突出其人学色彩。在本质上,工人劳动者阶级是时代的主体和主流,工人劳动者阶级的阶级性与人类全球化时代的人类性是一致的。强调以人为本,实现了工人劳动者阶级的先进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强调以人为本,还要消除各种产生全球性问题的社会基础,消除至今仍然存在着的导致工人劳动者阶级“异化”地位的物质根源。同时,强调人类性、全球性并不否认国度性、民族性的存在和差异甚至矛盾,亦不排除不同意识形态、文化形态之间的差异、隔离、隔阂乃至冲突、碰撞。但这些差异、矛盾或冲突是以世界民族基本认同的伦理观为前提,亦带有全球化特色。建构人们普遍认同的伦理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也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价值之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宗旨就是要实现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从而求得人类的彻底解放,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先进文化,必须实现世界观与历史观、认识论与价值论、实践论与人论、人类性与主体性的内在统一,以人类主体价值为主线,突出其理论形态的人类主体性。这是中国先进文化获得全球化时代特色、走向世界并实现其世界价值、实践价值的精神桥梁。

第三,全球化生产方式使得中国先进文化的理论研究突出了市场化、国际化等内容。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的知识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基础。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世界范围内的一次产业结构大调整,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带来的社会生产方式进步的产物。自工业化浪潮以来,人类社会的相互联系不断加强,与日俱增。世界市场的建立和不断规范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生存空间和发展领地。先是资本、商品、自然资源,继之资金、工厂、生产工艺,今天则是信息、知识、科技、人才,以不可阻挡之势不断地走向世界,从而开启了一个紧密联系的世界大市场。网络空间,如虎添翼;跨国公司,推波助澜;加之高科技的世界性、巨大融合性和人类经济形态客观规律的推动作用,它使得人类生产方式国际化,生产主体知识化和资源配置、科技交流、人才交往世界化。知识经济还突出了人类自身的特殊性,它是以人类自身有别于其他种种存在形式的独特因素,即人们的知识、智慧、智力等专属于人的特殊因素为基础的。它更多体现的是人们实践、生产、科学实验、劳动中的智力因素,为实现人类自己把握、决定自己命运的“自主性”、“主体性”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化过程,涌动着人类不断解放的发展大势,其实质是人的现代化,更确切地说是当代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实践的主体。知识经济和信息全球化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由“物质生产”向“信息生产”的转变奠定了社会实践基础和技术基础。

总之,数字地球、网络文化和中国先进文化在未来社会的历史发展中还将充实新的形式和内容,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文化功能,实现其价值。除此之外,世界文化表现形态还有“生物文化”等高科技文化。随着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太空开发等科技领域的发展,世界文化还会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当中,获得新的表现形式,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先进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一,为社会提供科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先进文化作为社会精神世界的内在支柱和灵魂,能够给人们以美好的希望、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给人们预示未来、标示方向,成为社会进步的导向,成为人们实践认识活动的路标。理想、价值、信念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亦是社会形态之中的精神支柱。理想具有某种历史的和逻辑的必然性,是在人们头脑中预先建构起来的世界未来图像。

在未来的理想世界里,人们力求实现的是理想的、发展的自我,这是人类本性的最重要的特点。未来理想世界是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人们的前进方向,创造理想世界是人的最高价值追求。价值是一种功能和效应范畴,它所标示的,一方面是通过人的创造价值活动主体实际地占有、享用、同化一定客体的数量、质量和程度;另一方面则反映着客体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实际作用和效能。信念即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正因为确信这样的看法,人们便有一种内在的执著实现这种看法的冲动。先进文化集中体现了人们的崇高理想、合理价值和自觉信念,能给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奋进的目标。这个目标既与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紧密相连,又与人们实现理想的我、发展的我的理想追求息息相关。这样,先进文化不仅给人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高远的人生志向和幸福的生存意境,还给人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价值目标即人生目的,是指人们在实现自我价值关系中确立以满足社会和自我需要为行为出发点的目标指向。价值目标是价值追求在行为中的体现,它直接形成人生理想。价值目标的设定对人生活的意义特别是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人是理性的社会主体,其活动都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自觉活动。目标设定层次如何2目标本身的内涵价值怎样2牵引着人们的现实行为过程,决定着行为过程的精神进取状态和精神满足程度。价值目标可分解为社会角色目标、职业设计目标、道德伦理目标、生活范式目标等。设置合理的价值目标并确立实现目标的实在而有效的手段和途径,是先进文化生成人们愉悦感、幸福感和安逸感的又一重要功能。

先进文化具有的价值倾向性和价值凝聚力,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导向作用和价值辐射功能,对“文化圈”内的社会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不可抗拒的统摄力、威慑力,规范着人们的信仰方式和行为取向。文化情结是人们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特质,它使人获得了成为人的品格和人格特征、人格特质;亦正是这种人格特质,使人们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追求与社会提供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因而人们的行为模式渗透着并显现出社会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的存在和功效。人们的行为是以一定的价值准则、理想信念、信仰规范为原则的,即是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基础的,而个人的价值取向则又是以一定文化的价值取向为基础的。

正是先进文化为社会给出的科学理想和信念,形成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使得人们追求和创造理想世界的活动具有自觉性、能动性,亦使得不同人们的各式各样活动,集中到一个统一的方向,使人的各种层次的追求不断升华并指向一个更加宏伟和高级的目的。正是先进文化提供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所形成的感召凝聚功能,使得人们在共同的理想旗帜下联结起来,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

第二,给人们设置合理的行动规范。人们的实践认识活动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范的。所谓规范,就是对人们的实践认识活动有着导向性、规定性、调控性和制约性作用的某些原理、原则、条例、规则、标准、模式等的总和。规范是人们对在实践中被反复证明为合理的、科学的和有效用、有价值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概括而形成的,它既是人们过去行为的总结,也是人们未来行为的向导。

对人们的行为而言,先进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的规范功能:

其一是行为目标的设置功能。先进文化首要的和基本的规范功能在于它对人们行为目标的选择、确立具有限定作用。人们行为目标的选择,是一种在理想和信念牵引下的价值判断过程。人们行为目标的确立充满着主体的理想信念追求。人们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设置自己的行为目标,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深刻地表明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人们的选择行为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而这种理性思维活动则是以人们的自我意识、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等文化品性为基础的。人们的实践认识活动,首先是一个自觉地遵循先在的文化规范的选择过程。在这里,文化规范成为人们行为的逻辑前提和选择基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接收到的种种信息,经由文化规范的选择、组织和处理,便形成了人们行动计划和价值判断。不论是群体还是个体,既定的文化规范都具有先在性和前提性,都是作为已有的存在事实而被人们所接受下来的,对人们行为的目标设置有着限定制约作用。先进文化铸造了美好、崇高的理想世界,形成了促进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行为模式。由先进文化提供的合理性前提是社会成员实践的行为路标。

其二是行为方式的融通功能。先进文化在人们的实践认识活动中,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有着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融洽感情和协调行为等作用。这样的交往融通功能使得社会能够形成互助互信的人际关系,形成巨大的整体力量。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交往交流的文化通道,使得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更加具有远大的前途。

其三是行为过程的调控功能。先进文化好似人们行为的“调控器”,它对人们的实践认识行为有着全方位、全时段的导向功能。它使得人们的行为过程总是受着一定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的制约,使得现实与未来、过程与目标、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理想世界与价值世界融为一体。同时,它形成了一定的“围城”效应,对异己的文化现象有着抵御、鉴别和批判、评价作用。它通过过滤式的评价活动,甄别其他文化现象的性质和影响,判断其可能出现的行为导向作用,从而形成对其取舍的立场和方法;它批判着异己的文化现象,防御自己及其“臣民”被侵蚀和消化,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存在;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趋向,经过整合与离析,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所“损益”,从而在生活实践活动中不断完善和壮大;它防止外部负面文化因素的渗入,保持着自己文化的先进性。此外,通过对于人的存在本质和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把握和揭示,先进文化能够预测社会精神需求和精神市场、精神秩序的变化走向,形成某种精神选择机制、制约机制和精神作品的供应市场,实现对于精神世界从而对于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有效引导和调控。

第三,为个人和具体科学灌注灵魂。先进文化是人类精神世界大厦的“金顶”,它为社会的精神世界提供着“普照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先进文化就是现时代所包含和体现出的人类进步精神。它是对现时代人们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时代的生活世界、意义世界、价值世界的精辟、透彻的极性理解、领悟、把握和阐述,是对时代精神所体现出的人类进步精神的超越性理解、解释和追寻。可以说,先进文化是人类智慧之树的“金果”。正因为如此,先进文化能够对其他时代精神作品如文学、艺术、科学予以关注,发现和发掘其中所蕴涵着的人类进步精神。所以,先进文化是时代人们自我意识的最集中、最深刻的表现形式,是时代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调控的最高形态。正因为这样,先进文化具有关注生活的品质,关照人类精神世界的旨向。它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与社会的实践认识活动、与其他精神作品都紧密相连。它是社会精神世界的“普照光”。这种“普照光”,是人们精神的家园,是社会精神作品的灵魂,是健康的社会精神生活和良好的精神秩序的生长之源。

先进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先进文化可以使人们的性情坦然,志向高远,心态稳重,心灵充实;可以使人具有宽容的气度,反思的能力,创新的思维,理性的批判精神,永无止境的求索探寻精神,勇于超越自我的进取精神;可以使人生成厚重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明晰的未来感;可以使人求真务实,慎思明辨,境界博大。倘若失掉了先进文化的关照,文学艺术形式便苍白无力、黯淡无光,既没有震撼人心的形象魅力,也没有叩击心灵的思想力量,它不可能激起人们的心灵共鸣,最多只能是昙花一现的哗众取宠之作。

先进文化是人文社会科学文化与自然技术科学文化有机统一的整体性文化,是社会腾飞的双翅。自然技术科学以人们对自然的探究为目标,以“学问”、技术理性为中心;人文社会科学以人们对社会意义的反思和追寻为目标,以人化、人本、人性、人道为中心。自然技术科学提供丰裕的物质条件,解决人的生理平衡问题,使人获得现实的物质利益;人文社会科学提供充实深沉的智慧之学,解决人的世界观、方法论问题以及心理平衡问题,使人生活在憧憬理想的快乐之中。自然技术科学以实在的方式使人感到惬意和满足,将具体的有限的满足赏赐给生活;人文社会科学以超越的方式使人体验怡然自得的意境和安慰,将超越的永恒、无限的激情灌注于人生。

第四,为世界倡导新的伦理价值观。随着新科技革命和可持续发展等实践理念的深化和拓展,人们逐渐达成共识,社会形成了新的伦理价值观。在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的新的历史时期,先进文化为社会倡导了新的伦理价值观,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着的生存和发展的前途命运问题而共同努力。例如,承认自然资源的生存和人类意义,给自然以终极关怀,保持生物多样性;承认社会的和谐协调发展对实现自我价值的先在意义,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认识人类解放与自我解放的统一性,给自我、他人、人类以终极关怀。这样的伦理价值观是先进文化给人类社会提供的生存和发展的新智慧。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提升人的生存价值、不断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动态过程。今天,知识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新观念所倡导的健康、文明、高雅、科学、公正的生活理念,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文明的行为模式,健全的人格模式;小小寰球,网络空间,促使人们之间的交往交流增多,增强了人们的交往意识和形成人类共同价值观、伦理观的自觉性。我们能够清楚地懂得和谐协调、共存互利、和平共处对于自我和他人、自然和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更加自觉地保持“多样性”。这样的价值环境和伦理境界,为社会形成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的伦理价值观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思考题]

1.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当代世界的主流文化。

2.全球文化的形成。

3.先进文化的社会功能。

【注释】

[1]参见[美]欧文·拉兹洛编辑,戴侃、辛未译《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中文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冰:《欧盟:多元文化整合的试验田》,《新京报》2007327日。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5]参见《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风云人物》,《光明日报》19991230日。

[6]该文转引自《中国测绘报》19981127日。

[7]转引自鲁品越等《中国未来之路——信息化进程在中国》(中文版),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8][德]彼德·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后果》(中文版),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5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