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骑兵时代的来临

骑兵时代的来临

时间:2022-05-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骑兵时代的来临战国后期至汉代,是军队陆战兵种构成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时代,以车兵、步兵为主体的兵种构成逐渐被以骑兵、步兵为主体的兵种构成所取代,骑兵成为军队中的主要突击力量。政府为了对付匈奴,开始创建骑兵部队;而骑兵时代的来临,则始于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募兵马政募兵与马政,是汉代整饬军备的重要措施,列入国防战略。这些正是汉朝骑兵部队得以组建,并取得对匈奴作战胜利的前提。

骑兵时代的来临

战国后期至汉代,是军队陆战兵种构成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时代,以车兵、步兵为主体的兵种构成逐渐被以骑兵、步兵为主体的兵种构成所取代,骑兵成为军队中的主要突击力量。从根本而言,这种变化的产生是由所面临的军事问题决定的。周边诸民族,特别是北方匈奴,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之患。政府为了对付匈奴,开始创建骑兵部队;而骑兵时代的来临,则始于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匈奴军队,以骑兵为主。他们的骑兵战术灵活多变,快速机动,来如疾风,退若潮水。更为主要的是,匈奴强调以突击方式主动进攻,取胜则连续突击,力求全歼;遇败则迅速撤退,决不恋战。这种高度的机动性和爆发力,使得习惯在中原作战的汉朝军队防不胜防,很是被动。所以,为了巩固边疆稳定和多民族大一统局面,国防战略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汉、匈战争时期,国防战略更是始终处于中心位置。汉王朝为此采取了诸多应对措施。

募兵马政

募兵与马政,是汉代整饬军备的重要措施,列入国防战略。西汉初,延续秦以来的以郡县征兵制为主体的兵役制度,即每个男子如果到了规定的年龄,都要傅籍,就是在政府登记作为一个壮丁。在征兵的范围内,服役期为两年。当时常备军极少,每有战事,皇帝下诏令各地郡国军队应征,集结于指定地点,经过编组后出征。作战规模一旦超出应征军队的承受力,只能采取临战时募兵的补充方式。汉、匈战争激烈进行之时,募兵制是郡县征兵制的主要补充方式。当时,失去土地、背井离乡的大批无业游民或失业贫民,是主要的募征兵源。因为国家对应募人员给予丰厚的物质赏赐,极大刺激兵源的不断增加和士兵战斗力的增强。马政的推行,则是建立强大骑兵军队的根本。一方面,统治者高度重视战马的饲养和繁殖,设立专门的“马苑”,并对之进行严密防护;另一方面,政府鼓励民间养马,严禁良马出境,以防为敌人所用。至武帝即位之初,马政已大有成效,“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武帝甚至不惜出动大量兵力,征讨大宛,寻求品种优良的“汗血马”,以改良马种。这些正是汉朝骑兵部队得以组建,并取得对匈奴作战胜利的前提。

银错堂阳侯虎符
虎符是兵符的一种,作为传达命令或征调部队的信物,春秋战国以前已经使用。以金、玉、铜、竹等材料制成,从中剖开,上下级各持一半,必要时合之以验真伪。这个虎符刻有篆字铭文“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应为西汉初年孙赤所用。

骑兵战术

彩绘骑马武士俑
本俑涂彩已有脱落。一骑士端坐马上,作控疆状,胯下没有马鞍、马镫。马匹安静伫立,从人马比例上看,此马高大雄健,可能是从西域引进的新品种。

汉、匈争战期间,双方以强大的骑兵兵团相互搏击,骑兵战术得以充分发挥。杰出的年轻将领卫青、霍去病所创立的骑兵军团战术,更是完全突破先秦兵法中旧有的适应农耕民族的作战方法窠臼,以快速出击和迅速反应为特点,开创了骑兵战的新天地。原来的战车,更多的成为安营扎阵的屏障。卫青与匈奴激战,曾以武钢车围成圆阵防御匈奴的进攻,决战时则令精锐骑兵纵横冲杀,骑兵已成为军队决定胜负的核心力量。汉、匈战争,主要是在先秦兵书所说的骑兵“死亡之地”—长城以北的荒原大漠和高山林地进行。在此地作战,骑兵难以辨别方向,而粮草、马匹的供应也无以为继,威胁骑兵队伍的生死。卫、霍两位将领,信用熟悉地形的边民和降汉的匈奴人作向导;又有武帝不遗余力的充足粮草及马匹的随军供给,后勤有了保障,才使得大量骑兵跨越沙漠作战成为可能。这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楚王墓兵马俑
1984年,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随葬坑中出土了几千件彩绘兵马俑,其中以步兵俑为多,也有骑俑,未见战车,说明当时军队主要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战车已经淡出军事编制。这几件俑人或立或蹲,属步兵俑。

徙民实边

徙民实边,就是从内地迁移民户到塞下边疆地区开垦屯田,秦始皇时已经开始 实行。汉代,徙民实边成为巩固国防的一项重大国策。汉政府选择边地要害之处,建立城邑屋舍,修筑完善的城防工事,并以优厚的待遇鼓励内地居民迁居。迁徙之民按照军事编制管理,由当地驻军官员进行军事训练,他们居则为民,战则为兵。西汉时期,西北地区是移民实边的重点,这与汉政府以匈奴为主要对手的国防战略密切相关。随着对匈奴战争的节节胜利,移民活动大规模展开。收复河套地区后,武帝募民十多万,徙居新设的朔方郡;漠北战役后,又将关东贫民72余万迁徙至陇西、上郡等地。两汉移民实边的总数约有120万以上,他们把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带到边塞,加速了边地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西汉军戎服饰复原图
西汉铠甲全部是铁甲,而且是用锻铁制成的。铠甲也称玄甲,可能是指铁甲上涂的黑漆。刘邦起兵造反时,为了笼络人心,曾利用酒后斩蛇的事,编造了一个赤帝子斩白帝子的神话,使人相信他是赤龙下凡,未来的真命天子。汉武帝继续了赤帝斩蛇之符,军服颜色一直以红色为主。

彩绘陶指挥俑
泥质灰陶。此俑造型比例适中,形神兼备,神态威严,彩绘鲜艳,陶塑技法很高,成功地塑造出一个沉着机敏的年轻指挥官形象。同墓出土的2000多件彩绘立俑和骑俑中,指挥俑甚少,为研究汉代军队服饰和陶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修缮长城

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代,大规模修筑长城前后有两次:一次是秦始皇时期,一次是汉武帝时期。汉代长城的修筑,与对匈奴作战同步进行,并依战线的推移而逐步扩展,一方面是在秦长城的基础上,加以整修、加固,另一方面是河西地区修筑新长城。与之同时,进一步完善长城防御体系,增设边城(边防军屯戍之地,也是边郡长官的治所所在地,位于长城之内)、鄣塞(形同后代的边防哨所,介于长城和边城之间)、烽火台等设施,使得长安以西至西域地区交通的畅通无阻,也使得中西使节商旅往来的人身安全得以保障。严格的边境关卡出入制度及以邮、置为主体的信息传递制度,不仅能强化汉王朝的边防沿线管理,也大大沟通了中央与边地的联系,使得汉政府的政令措施能够及时、有效地下达、施行于各地。长城 的修缮和辅助设施的完备,由此构成汉王朝坚实的边防系统。从另一角度看来,长城的修建,体现了汉王朝虽能倾全国之力击败匈奴,却无法支持对北边地区的长期征伐。它的修建,更多的是一种战略防御措施,汉军进可以将之作为前进基地,守则可以作为防御前沿,有效遏制快速机动的匈奴骑兵。

西汉政府采取诸多有效措施,构筑了立体的北边防御系统 。它 以对匈奴作战为契机,以募兵和马政为前提,组建大规模的骑兵兵团,并在征战中创造发展骑兵战术,从而推动骑兵时代的真正来临;为了巩固战略成果,强化多民族大一统的局面,又以徙民实边、开垦屯田为政策的核心,解决边疆地区驻军的粮食给养问题,从根本上保障边境安全;长城防御体系的建立,则进一步强化汉军对匈奴作战的主动权,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鎏金铜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