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那里,专业与技术阶级作为占主导地位的职业集团出现于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必然是一个更加有意识地制定决策的社会。  后工业社会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正在出现的后工业社会的主要问题,在于实行能者统治原则所产生的矛盾,这个原则是知识社会中地位分配的核心。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_影响世界的62部

  作者:丹尼尔·贝尔(美)

  成书时间:1973

  推荐版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作者简介】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当代美国的知名学者和思想家。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贝尔曾任《新领袖》杂志主编、《幸福》杂志编委和撰稿人。到了六七十年代,贝尔则主要从事教学工作,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社会学教授。同时,他也从事一些新闻工作,比如,与欧文·克利斯托尔合编《公共利益》杂志,担任《代达罗斯》和《美国学者》杂志编委,等等。此外,贝尔也广泛地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19641966年,他在美国总统的“技术、自动化与经济进展委员会”内供职;19661968年,他又担任了美国政府的“社会指标委员会”的主席;19661974年,他出任美国文理科学院的“2000年委员会”主席;19761979年,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未来计划”的政府间顾问委员会美方代表,并且还出任了美国总统的“八十年代议程委员会”的委员。在20世纪50年代,未来研究和社会预测开始出现,并且自60年代以来日益成为西方国家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课题。而在西方的社会学、未来学和发达资本主义研究等领域,贝尔的研究都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1959年夏季,丹尼尔·贝尔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首次使用“后工业社会”的名称,受到了各方的关注与重视。此后,在1962年和1967年,他写成了《后工业社会:推测1985年及以后的美国》和《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札记》两篇著作,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1974年,在全美知识精英评测中,贝尔名居影响最大的十位著名学者之列,在欧美思想界,贝尔的声望同样很高。

  丹尼尔·贝尔的主要著作还有:《意识形态的结束》、《普遍教育的改革》、《走向2000年:进展中的工作》、《大学的对峙》、《今日资本主义》以及《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等。

  【内容提要】

  作者把工业社会模式作为西方社会发展的共同结构,同时概述了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主要区别,以此作为对社会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结尾部分提出了对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的总看法,并且把这个概念在其后的各章中进一步加以展开和深化。

  作者首先讨论先进工业社会中社会发展的理论问题。在美国的范围内作者探讨后工业社会五个主要方面中的两个部分:从产品生产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以及职业比例曲线的变化。在那里,专业与技术阶级作为占主导地位的职业集团出现于后工业社会。在这个范围内探讨了若干个题目:主要是关于工人阶级的未来,如关于“新工人阶级”的理论;工联主义作为一种蓝领工人势力在历史上的作用,以及它在服务性经济和外国竞争的限制下达到诸如对工作的控制权等未来目标时遇到的日益增加的困难。

  接着,作者讨论了知识和技术的各个方面。作者认为知识和技术的性质的变化最初所产生的问题,势必与变化的速度有关。关于这一点之所以有很多混乱概念是因为人们从来没有完全弄明白正在变化着的是什么。就技术而言,19世纪的铁路、轮船、电气和电话,20世纪初期的收音机、汽车、电影、航空和高速升降电梯,比起后来发展的主要技术项目,如电话和网络,对于个人生活所引起的变化,可能要大得多。“变化速度”的实际影响并不是由各种各样的技术项目所引起的,而是由禁锢很紧的社会结构所引起的,这种社会结构已经把一个国家偏僻地区和各个阶级都带进社会中来,并且通过通讯与运输革命成倍地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和相互影响的程度。由于人们相互依赖程度的增长,随之而来的便是规模的变化,例如城市的扩展,组织规模的增大,政治舞台的伸展,使得人们在一个更大的实体内更加感到孤立无援,同时也拉长了中心对任何组织活动进行控制的距离。20世纪后半叶主要的社会革命,在于努力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不论是“实时”计算机信息,还是新型的计量程序来掌握这种“规模”。接下来作者规定“知识”的定义:分析其指数增长的性质;说明知识分支发展的实际途径;同时确定“技术”的含义,衡量其发展并说明技术预测的模式。并用统计数字努力勾划知识阶级的结构以及技术社会的资源分配,也就是研究与发展的资金分配。

  资本主义社会的私人企业到19世纪末仍然是主要的社会组织方式。后工业社会必然是一个更加有意识地制定决策的社会。主要问题是规定准确地反映个人偏好“顺序”的社会选择。实际上,社会还没有这样一种机构来进行社会统计和核定社会目标。作者讨论了人类社会有关社会计划的设想和手段。指出后工业社会意义在于:第一,它使现有的脑力劳动科层化倾向不断加深,从而把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目的和价值在后工业社会发生一系列变化;第二,它推动技术知识分子的诞生,从而提出了技术知识分子与文科知识分子的关系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第三,它强调科学和技术的作用与认识论价值成为社会基本结构的必需要素,并且使决策更具有技术性,这就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更加直接地参与政治活动。

  什么是后工业社会的中心问题呢?作者认为一个新型社会的出现带来了财富、权力和地位的分配问题,这对于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中心问题。现在,财富、权力和地位不是阶级的标准,而是各阶级所寻求或获得的价值。社会上的阶级是根据划分阶层的基本轴心而产生的。西方社会划分阶层的两个主要轴心是财产和知识。与它们同时存在的是这样一个日益加强管理财产和知识、并造就一批暂时的中坚分子的政治制度。除此以外,作者还主要探讨科技治国论决策和政治性决策之间的关系。对比圣西门这样希望学者统治的早期科技治国论者的梦想,人们看到政治决策乃是社会的主要决策,知识对于权力来说在实质上仍是一个从属性因素。

  后工业社会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作者认为,任何新出现的制度都会使那些感觉受到这种制度威胁的人们产生敌对情绪。正在出现的后工业社会的主要问题,在于实行能者统治原则所产生的矛盾,这个原则是知识社会中地位分配的核心。因此,平民主义和精萃主义之间早已显而易见的紧张关系就成为这些社会内部的一个主要问题。第二类问题产生于科学界的历史独立性以及由于科学的自主传统,由于日益依赖政府提供研究经费和它所需要的劳务等而引起的矛盾问题。这些问题首先会在大学出现,因为大学是后工业社会的首要机构。最后,最尖锐的紧张关系是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矛盾,前者的中轴方向是反体制的,反对遵从道德法规的;而后者则是按照经济化模式和科技治国论模式而确立的。这种紧张关系最终将成为后工业社会中最根本的问题。

  作者在该书中所要论述的是社会的结构变化———在科学与技术关系方面革新方式的变化以及在政府政策方面的变化。其主要根源是知识性质的变化:知识的指数增长和科学的分支,新的智能技术的出现,使用研究与发展预算来创立系统研究,所有这些变化归纳起来便是理论知识的汇编整理。对科学知识的态度说明一个社会的价值系统。人类对无穷无尽地探索知识的欲望始终占着统治地位。起先,人类设法征服自然规律,并且几乎取得了成功。最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直设法用一种技术规律来代替自然规律,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在很好的开展之中。后工业社会从根本上说是要以更强有力的形式来改造这种技术探索。因此,真正统治社会的决不可能是技术,而是技术之外的制度和文化。

  精彩语录

  1、把产生于某一领域的概念具体地用于另一个领域,这样做存在一种内在的危险性,这种借用尤其会造成社会科学的混乱。

  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最后一场“旧式”战争。但是,从科学所起的新作用来看,它又是第一场“新式”战争。科学和战争融为一体的最终标志,当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原子弹。3、在最近150年间,西方社会中的社会紧张是由于趋向平等和官僚主义这些矛盾的冲击所造成的,因为这种冲击已经在工业社会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中消耗殆尽。展望今后几十年,人们可以看到,希望更多地在控制着个人生活的那些组织中参与决策,以及日益增强对技术知识的需要形成了未来社会冲突的轴心。

  4、显然,后工业社会是双重意义上的一个知识社会:首先,革新的源泉越来越多地来自研究与发展;第二,社会的力量———按大部分国民生产总值和大部分就业情况来衡量———越来越多地在于知识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